摘要:《蛟龙行动》这波重映,更像场不甘心的“补考”——想着能把春节档丢的分捡回来,可它大概率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当初为啥栽得那么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这片子明明顶着“首部核潜艇题材”的光环,结果在春节档撞得头破血流,问题真不是“选错档期”这么简单,而是从根上没摸
《蛟龙行动》这波重映,更像场不甘心的“补考”——想着能把春节档丢的分捡回来,可它大概率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当初为啥栽得那么惨。作为《红海行动》的续作,这片子明明顶着“首部核潜艇题材”的光环,结果在春节档撞得头破血流,问题真不是“选错档期”这么简单,而是从根上没摸透类型片该怎么拍,也没搞懂观众想看啥。
春节档那阵儿,它就犯了个致命错:没摸透这个档期的“脾气”。春节大家进影院,图的是全家乐呵、图个轻松,可《蛟龙行动》偏要往“硬核”上靠,满屏都是核潜艇的内部构造,张口闭口“跃变层”“超导磁流体”,普通观众听着跟听天书似的,哪有心思琢磨?旁边《哪吒之魔童闹海》用萌萌的神话角色勾着小孩,《唐探1900》靠悬疑喜剧逗得大人笑,它倒好,硬邦邦的军事术语堆得比深海压力还重,在喜庆的节日氛围里,显得特别格格不入。你说它想科普吧,没讲明白;想让观众共情吧,门槛又太高,这不等于把人往外推吗?
更要命的是故事没讲明白。林超贤以前拍《红海行动》,又爽又有劲儿,靠的是“高强度动作+立得住的群像”,可到这一部,明显玩脱了。一会儿讲蛟龙小队的任务,一会儿说潜艇官兵的日常,还要插黄轩和于适的兄弟恩怨,再挤点战友情谊——四条线搁一块儿,乱得跟缠成一团的耳机线似的。就说那对兄弟,前一秒还剑拔弩张要动手,下一秒突然就和好了,谁看了都懵;张涵予演的艇长,都到生死关头了还掏出口琴吹,观众哪儿顾得上感动,满脑子都是“都啥时候了还整这出”。角色一个个跟纸片人似的,观众连名字都记不住,更别说替他们揪心了,最后那些深海对决的大场面,看着热闹,心里却没啥波澜。
宣发也没帮上忙,连自己最该吆喝的点都没说清楚。片方倒是搞了不少花活,又是大数据定位,又是往广告里塞节日元素,可预告片翻来覆去就说“IMAX拍的”“1:1潜艇模型”,这些都是给业内人看的,普通观众关心的是“这故事到底讲啥”“这些人为啥要拼命”。你看《红海行动》当年喊“撤侨”,多实在,一下子就勾住了大家的民族情感;可《蛟龙行动》说“粉碎别人的坏主意”,太空泛了,听着就没感觉。后来网上都在聊“蛟龙和哪吒谁能赢”,其实从那会儿起,它就已经输了——观众连它的核心内容都没搞懂,哪还会买票?
现在重映搞了个“特别版”,说是剪短了片长、调快了节奏,还加了48帧的高帧率,画面是顺溜了点,可这些技术上的小修小补,根本没碰到真正的毛病。深海的压迫感还是靠CG堆出来的,角色为啥做事还是没说清楚。再说暑期档也不是软柿子,《封神第二部》《射雕英雄传》这些大片都在抢观众,它这时候重映,更像自个儿跟自个儿较劲,能不能吸引到人真不好说。
其实这片子最根本的问题,是把《红海行动》成功的关键丢了——那股“人味儿”。当年《红海行动》能打动人,不只是因为炸得爽,更是因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劲儿,观众能摸着那些军人的热血,也能看到他们的软肋。可《蛟龙行动》光顾着炫技术、秀装备,忘了给角色装“心”。蛟龙小队在深海里打生打死,观众却不知道他们为啥拼命,为谁拼命,没了这份共情,再厉害的场面也只是空架子。
重映能不能翻身?难。就算票房能涨一点,也撑不了多久。林超贤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可遗憾不是靠剪剪片长就能补的。真要想救这个系列,得先想明白:军事动作片的魂,从来不是装备多牛、场面多大,而是能不能让观众跟着角色一起心跳,一起感动。不然,再重映几次,也还是白搭。
来源:综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