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显影:《南京照相馆》演绎沉痛民族记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7 14:48 2

摘要:2025年盛夏,《南京照相馆》在银幕上完成了一场跨越88年的历史对话,一群小人物在一间照相馆的狭小空间里演绎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疯狂大屠杀期间向生而死的悲惨命运。影片导演将镜头对准贡院街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方寸空间,再现了一段被血浸透的民族记忆,为屠刀下

2025年盛夏,《南京照相馆》在银幕上完成了一场跨越88年的历史对话,一群小人物在一间照相馆的狭小空间里演绎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疯狂大屠杀期间向生而死的悲惨命运。影片导演将镜头对准贡院街一家名为“吉祥照相馆”的方寸空间,再现了一段被血浸透的民族记忆,为屠刀下的30万亡灵举行了一场庄严的祭奠。

历史真实与艺术重构的血脉交融

《南京照相馆》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自于曾被日军铁蹄践踏的南京。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藏身于“吉祥照相馆”,通过一群普通小人物的生死抉择,展现了他们在日军暴行下守护历史真相,从被动求生到主动觉醒的过程。电影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围绕日军拍照片,中国百姓洗照片、传照片,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保存并运送,最后将日军屠城罪证照片公之于众的故事。

电影原型是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真实故事。1938年1月,南京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15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惊现屠杀暴行画面。他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加印了30余张,并精选16张制作成相册,保存自制封面绘有滴血尖刀与“耻”字的相册。日军占领期间,他想尽多种办法藏匿相册,最终藏在毗卢寺厕所墙洞,后被青年吴旋意外发现,用油纸包裹相册将其藏于佛像底座两年,直至抗战胜利后上交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这本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法庭上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将主犯谷寿夫送上刑场。

电影中的小人物们用血与火的人生故事再现了那段惨烈的历史,影片的成功在于摒弃了过往战争片的“英雄叙事”老套模式,转而聚焦于一群“不完美”的普通人,通过他们在战火中的挣扎与反抗,展现人性在生与死关口抉择中的光辉。这些角色的“不完美”恰恰构成了电影故事的真实感: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战争的碾压下,一点点找回人性的尊严。他们的选择或许不够壮烈,却因真实而更具感染力。

邮差阿昌为求生冒充照相馆学徒的邮差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发现底片记录着同胞被屠杀的惨状,从怯懦求生转向主动守护罪证底片。他苦学冲印技术,最终在城门高喊“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么糟蹋!”,成为中国人反抗日军暴行的象征。

照相馆老板金承宗(老金),沉默寡言却心思缜密,为保护罪证底片和妻儿,提议将底片缝入衣襟,在生命最后关头高举起相机扑向日军牺牲。

戏曲演员林毓秀,她表面柔弱,实则果敢。为获通行证被迫为日军唱戏,他与阿昌假扮夫妻周旋日军,将底片缝入旗袍戏服,最终将通行证让给金家妇孺,独自留下传递证据,展现女性坚韧。

日军翻译王广海,为保命替日军服务,背负“汉奸”骂名,在求生与良知间反复挣扎,终于发现屈从日军并不能保护亲人和好友,最终选择反抗被日军枪杀。

巡警宋存义,躲过日军屠杀。看到弟弟被害的照片后,用南京城墙砖砸死洗照片的日本兵,用复仇和死亡演绎了小人物的觉醒。

伊藤秀夫——日军摄影师。他爷爷曾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一员,伊藤表面文雅,实则伪善和冷酷。以“朋友”之名利用阿昌帮助洗照片,却在通行证上暗藏杀机,他用相机为侵华日军粉饰,同时也真实记录杀戮罪恶,最终因屠城胶片泄露,成为日军的替死鬼。

以小见大的重大历史事件叙事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叙述,巧妙在于它没有直接铺陈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与惨烈,而是以一座老照相馆为棱镜,从而折射南京大屠杀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通过小空间、小人物的巧妙设计,用“照相馆”这个小切口,撕开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悲壮,让观众在故事的演绎中有了更强烈的代入感,观众在他们的命运中受到了强烈震撼。《南京照相馆》它不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和苦难,而是通过一群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让观众看到那段永远不忘记的历史真实。

这座藏在巷弄里的老照相馆,因“拍摄‘良民证’”的需求被默许存在,从而成为战争中的“避难所”。其独特的功能让照相馆成为日军暴行的见证者和历史真相的守护者。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了累累罪行,却总是企图掩盖和粉饰,影片通过一名小小的日军摄影师伊藤的莱卡相机对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种种罪行进行拍摄和记录,真正的罪行总是被掩盖、被篡改,被不允许见诸报端,却又去炮制一系列虚假的“亲善照”——日军军官抱着中国孩子微笑、士兵帮老人挑担子的摆拍画面。而堆积如山的尸体、燃烧的房屋、杀入比赛、江边的疯狂杀戮也都留在了他的“底片”中。

日军摄影师的真实拍摄和一群中国小人物为保护记录历史的真相的底片的英勇抗争,影片用小人物们为争夺这些底片所进行的生死斗争从而让影片的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微观细节叙事,通过大量具象化、生活化的细节设计,将南京大屠杀这一宏大历史事件演绎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底片,让观众在照相馆的方寸之间,窥见战争对人性的碾压与重塑。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导演申奥用一家照相馆进行了一场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叙事,通过一家照相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绝境中的精神觉醒轨迹。影片中的小人物从只求苟活到为正义而战,是民族危亡之际良知的集体迸发。影片有力地揭露了日军的残暴罪行,回击了现实中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谎言和丑行,防止历史真相被歪曲和遗忘。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它是生动的历史教材,是民族苦难记忆的影像纪念碑。它让观众看到,民族觉醒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当代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