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云评 | 在历史的褶皱中打捞精神坐标:从《南京照相馆》到《东极岛》的抗战记忆传承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6 01:07 2

摘要: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回响,我们触摸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中华民族在血火淬炼中涅槃的精神财富。近期上映的两部电影——《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以不同的叙事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并在当下的环境中寻找精神的共鸣。

当防空警报在城市上空回响,我们触摸的不仅是胜利的荣光,更是中华民族在血火淬炼中涅槃的精神财富。近期上映的两部电影——《南京照相馆》与《东极岛》,以不同的叙事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并在当下的环境中寻找精神的共鸣。

照相馆与渔船:民族记忆里的生死抉择

《南京照相馆》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内与日军斗智斗勇,保存并运送日军屠城罪证的故事。影片没有全景式铺陈大屠杀的惨烈,而是通过照相馆这一狭小空间,展现普通人的恐惧、愤怒与觉醒。邮差阿昌从苟且偷生到决心送出罪证,演员林毓秀从畏惧到以穆桂英自比,这些角色的蜕变,正是民族精神在绝境中的迸发。

同样,《东极岛》以1942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为背景,讲述舟山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渔民们面对日军封锁,仍秉持“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驾驶简陋渔船冲破巨浪救援。影片中阿赑从隐忍到复仇的转变,阿花打破“女性禁出海”的祖规,都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血性。

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选择了“小人物”的视角,而非宏大的战争叙事,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生命故事。

抗战精神的当代回响:从“文化突围”到“无界大义”

抗战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文化存续的保卫战。梁思成在战火中抢绘古建筑图,西南联大师生在铁皮教室里演算公式,中国人用算盘计算弹道,用毛笔记录真相。《南京照相馆》中,照相馆老板用幕布让家人“一夜看遍中国山河”,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正是这种文化坚守的缩影。

而《东极岛》则展现了另一种精神维度——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渔民们不顾自身安危营救英军战俘,被比作“中国版《敦刻尔克》”。这种“无界大义”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当世界面临冲突与分裂时,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始终是“缝补”而非撕裂。正如影片台词所言:“世界破破烂烂,中国缝缝补补。”

纪念的意义:从铭记历史到砥砺前行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的意义不仅在于回望,更在于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开封的“主题观影活动”、拜谒烈士陵园、老兵座谈,以及王宝强诵读谢晋元家书引发的5亿阅读量热潮,都表明公众对历史温度的渴求。

然而,历史的传承也面临挑战。部分抗战遗迹在城市发展中湮没,历史教育在功利导向下略显苍白。我们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纪念,而是让抗战精神真正融入时代脉搏。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子弟兵抗洪筑堤,这些现实中的奋斗,正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让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

《南京照相馆》的底片最终成为审判战犯的铁证,《东极岛》的渔民救援让英军战俘后代含泪致谢。这两部电影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需要守护,民族的精神需要传承。

8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咀嚼苦难,而是为了在历史的褶皱中打捞那些支撑民族前行的精神坐标。当警报归于沉寂,那些回荡在历史深处的呐喊,仍将指引我们砥砺前行。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