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院线神作,没有之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9:54 1

摘要:更没有用投机式的选题,搭配精明的群众心理学,向观众批发流量与情绪。

这是暑期档目前为止,小罗唯一忍不住要写的影评。

与近几年一些流行的电影不同——

它没有紧追热点话题,也没有贩卖焦虑和对立。

更没有用投机式的选题,搭配精明的群众心理学,向观众批发流量与情绪。

那它有什么?

《捕风追影》

终极影评

看《捕风追影》之前,小罗的期待值,其实有点低。

原因?

作为一名阅片量高达三四千部的影迷,我实在对警匪动作片太过熟悉。

《警察故事》系列、《A计划》系列、《尖峰时刻》系列……

别的暂且不提,就这个类型,光是成龙主演的,我就看过不下二十部。

《尖峰时刻》

所以,小罗实在想象不出,这个类型还能整出什么花活。

所以,进电影院时,我专门买了一包薯条。

我以为接下来,自己会经历一场可预料的、千篇一律的观影体验。

时而逗逗乐子,时而刺激下情绪,只有娱乐放松的效果,不会有什么艺术性。

我以为它就算拍得再好,也无非就是好莱坞流水线,或者老港片的落日余晖。

结果?

没想到,放映两分钟,小罗就扔掉了薯条。

这部电影,竟然近乎神作,把我惊得张不开嘴。

01

新技术

《捕风追影》的开场,与传统的警匪动作片不同——

澳门某银行被盗,警方接到报警,决定立案侦查。

于是,警方先打开“天眼”,靠算法扫描出了盗贼团的车。

之后,警方又用“辣妹”(AI系统),预测了盗贼团的行驶路线。

没有地毯式排查,没有拉网式搜索,全程只敲敲电脑,就明确了任务方向。

这操作,熟不熟悉?

其实,现在的很多行业,都是这样干的。

比如说:电影。

一个片方,接到某个电影项目,通常都会先用大数据,预测题材的爆款率。

这个大数据,就相当于片方的“天眼”,都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情报,再分析。

等到上映,片方还会用AI绘制海报,批量剪辑短视频,对目标人群精准投喂。

有时,身为观众,你以为是自己选择了某部电影,但其实是电影捕猎了你。

就像《捕风追影》中,盗贼还没到终点,警方就已提前布控,重重包围。

在这个时代,万事万物都在比拼新技术,电影如此,犯罪亦如此。

而在《捕风追影》的创作者看来——

新技术,虽然会给行业带来巨大便捷,可同时也蕴含着某种危机。

现实中,一些公司靠算法和算计,虽用投机式的创作,拍了不少票房爆款。

但,这也让行业丧失了创造力,让电影人越来越偷懒,让观众越来越警觉。

这,就是目前电影行业,市场逐渐低迷的一个重要内因。

这也是为什么,《捕风追影》中,警方的提前布控,最后竟然会失败。

指挥中心内,领导王雪梅(郎月婷 饰)根据天眼和辣妹,命令警方包围盗贼团。

警方从四面狂奔,终于到了目的地,可在马路的中间,盗贼团却没有出现。

原来,警方的套路早已被识破,“天眼”上显示的车,竟是被P上去的动态图片。

就这样,盗贼团反过来利用天眼和辣妹,成功转移了警方的视线。

就这样,警方对算法科技的过度依赖,反倒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第二天,警方再次发现了盗贼团的动向。

可盗贼团,却再次碾压了警方。

为什么?

看看盗贼团的人员构成,你就明白了——

老大熙旺(此沙 饰),爆发型刺客。

他精通瞬移鬼步,负责中单游走,协助队友刺杀或回城。

老二熙蒙(此沙 饰),范围型法师。

他精通视野扩散,负责暗中打野,四处插灯设埋伏,爆破输出。

老三胡枫(文俊辉 饰),控制型射手。

他负责拖延干扰,限制敌方进攻。

老四小辛(林秋楠 饰),嘲讽型辅助。

他负责吸引火力,快没血了就飞走。

是的你没有看错,飞走。

还有老五阿威(王振威 饰),战士型上单,负责近战缠斗。

以及老六仔仔(李哲坤 饰),BUG一般的存在。

当团队出现失误时,他负责变装易容,协助所有人脱离战场。

说白了,在技术层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警方之于盗贼团,就像某些套路电影,之于资深影迷的小罗。

那一套机械化的办案流程,早已经被人家识破、拿捏并嘲讽。

那么,面对如此狡猾的盗贼团,到底怎样才能将其逮捕?

02

笨功夫

老读者都知道,小罗喜欢的电影,通常都蕴含某种艺术性。

这种艺术性,不来源于剧本的工整、新奇的特效,或者轰炸情绪的套路。

这种艺术性,来源于一种“笨功夫”,来源于经验和天赋,是直觉的显形。

比方说,傅隆生(梁家辉 饰)。

傅隆生,是盗贼团的头目。

对内,他残暴严苛,但凡有人敢违逆命令,就大打出手,家法伺候;

对外,他阴险狠毒,手持一把匕首,只要嗅到危险,就直接上去捅。

说白了,他既是优雅的暴君,又是冷血的野兽。

这样的角色,怎样才能诠释好?

假如,你让顶尖的学院派技术流来演。

那么,他多半会面目狰狞,肢体癫疯。

言行举止,尽显变态与恐怖。

《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加里·奥德曼饰演的变态毒枭

这样的表演,确实技术高超,极具戏剧风格,当然非常优秀。

但梁家辉,身为天赋卓越的老戏骨,他的表现,我认为已超出了“技术”的范畴。

什么意思?

不需要面目狰狞,不需要肢体癫疯。

平静,专注,伺机,狠毒。

他仅用一个狼王的眼神,就完美诠释了傅隆生。

这,就是艺术。

拍电影,考验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细节的捕捉。

抓盗贼,同样也是如此。

现实中,经过二十多部犯罪片,和十几个影帝奖杯的打磨——

梁家辉的表演,完全脱离了技术层面,他之于这部电影,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就像《捕风追影》里,黄德忠(成龙 饰)的存在,之于警方,也是不可替代的。

不好意思,图放错了。

盗贼团第二次逃走之后,警方意识到,靠现有的技术力量,根本无法破案。

于是,他们找到了已经退休的黄德忠。

黄德忠接下案子,干的第一件事,是看监控,海量地看监控。

至此,可能有人会觉得:AI算法那么牛,他干嘛还非要自己看监控?

而我刚才已经说了,黄德忠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

AI再精准迅速,可它也只能从技术层面,量化分析肤浅的表面特征。

而黄德忠,则能凭丰富的经验、敏锐的天赋和直觉,对感性的细节进行捕捉。

通过看监控,黄德忠发现了有几个家伙,动作和眼神不太对。

于是,他就分析出了盗贼团的人数,和变装易容的过程。

警察干到这个份上,已经成为了艺术。

黄德忠,是怎样把警察这门职业,干到艺术之境界的?

还是那句话——

笨功夫。

确认了盗贼人数,和盗贼团的一些细节特征之后,黄德忠组建了一支跟踪队。

他们伪装成路人群众,天天在街上游走、观察,用最笨的方法,寻找嫌疑人。

新警员何秋果(张子枫 饰)按捺不住,问黄德忠:我们这不是在浪费时间么?

而真正干过事情的都明白——

成败与否,往往就是取决于,你肯不肯耗,耗不耗得住。

比如你眼前看到的这篇文章。

我刚开始创作的第一天,在电脑前坐了四个小时,只写出了几十个字。

可这,并不代表我过得没有意义,因为要想写好,静坐是必然的过程。

假设我贪图“效率”,用AI直接开写,那么这篇文章,你也就读不到这里了。

所谓笨功夫,“笨”指的不是愚蠢,而是慢而扎实,认真求索,不贪图捷径。

换句话讲,在这个作案手法层出不穷的科技时代,警方太需要有耐心的猎手。

电影行业,也太缺像成龙和梁家辉这样的,肯用一生去拍电影的实力派选手。

“笨功夫”,是黄德忠的制胜法宝。

同时,也是《捕风追影》令我敬仰的地方。

03

时代变了,但电影还是电影

电影后半段,盗贼团发生内斗。

“笨功夫”超强的傅隆生,遭遇了“技术流”的背刺。

清理门户时,傅隆生眼神邪性,说了一句——

“时代变了,但规矩还是规矩。”

在小罗看来,这句话暗含深意,承载着导演对电影行业的思考与坚持。

本文开头时,我说这部《捕风追影》,与当下一些流行的电影不同——

它没有紧追热点话题,也没有贩卖焦虑和对立。

更没有用投机式的选题,搭配精明的群众心理学,向观众批发流量与情绪。

那它有什么?

我感受到的,是两个字:

纯粹。

叙事层面,它用现代化的技术,构建了独属于电影的感受。

节奏目不暇接,却又严丝合缝。

几乎每一分钟的光影、剪辑和构图,都传达着视听语言的纯度。

观影过程中,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被投喂,或者被刻意地迎合。

而是创作者在向你展示他的毕生所学,在带你认识,什么叫电影。

人物层面,它用古典式的主题,探讨了人性的诡秘与复杂。

经过一番“笨功夫”,黄德忠跟何秋果,找到了傅隆生的住处。

为了揪出更大的团伙,他们没有立即抓捕,而是假装成邻居,避免惊动。

警方,变成了伪装者;盗贼,变成了侦查者。

在电梯和楼栋内,成龙和梁家辉用日常的对话,相互窥探,相互摸索。

这场势均力敌的文戏,暧昧中隐含着杀机,看起来简直比动作戏还过瘾。

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

多年以前,何秋果的父亲(于荣光 饰),也是黄德忠的兄弟,作为警察牺牲了。

许多年间,何秋果在单亲中长大,她经常会遭遇欺凌,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何秋果以为,她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是因为她足够能打。

直到多年以后,她跟黄德忠成为搭档,在傅隆生面前扮起了“父女”。

为了测验两人的身份,傅隆生问何秋果:你头上的疤是怎么来的?

何秋果答:上学时跟五个同学打架,这事除了我,谁都不知道。

傅隆生笑了:那你爸是怎么知道的?我刚刚问他了。

这时,黄德忠淡淡地说了七个字——

“其实我一直都在”。

这句话一出,小罗就像何秋果一样,瞬间泪如雨下。

我实在没想到,在一部动作片中,竟藏着如此狠厉的一把刀。

而这把刀,功力竟如此地深厚,充满了留白和意境,引人无限遐想。

所谓商业性,追求的是情绪的直给,是用饱满的画面与声效,让观众沉浸于当下;

所谓艺术性,追求的是诗意的留白,是用耐人寻味的信息,让观众以小见大,感受余韵的绵长。

而这两点,《捕风追影》都做到了。

在小罗看来——

《捕风追影》无论技术还是功夫,武戏还是文戏,水准都极高。

这种高水准的表达,纵观近十年,甚至近二十年的国产电影,都堪称罕见。

如果把类型局限在动作片里,那就更难得稀缺了。

黄德忠跟何秋果,对照傅隆生跟熙旺,简直道尽了人性的诡秘与复杂。

不过,鉴于电影刚刚上映,很多关键的部分,我还是先不完全剧透了。

我只能说,在这个眼花缭乱的“新时代”——

这一部,确实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

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个人暑期档的最佳。

我推荐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去看看它。

来源:罗罔极的电影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