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时评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南京照相馆》与《731》看历史题材电影的时代价值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13:34 2

摘要:2025年暑期档,两部聚焦抗战历史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与《731》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前者以艺术视角探讨历史正义,凭借一路高歌的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周末票房榜,后者则因题材敏感、画面尺度等问题,在定档过程中历经波折,但想看人数近500万,市场期待值

2025年暑期档,两部聚焦抗战历史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与《731》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前者以艺术视角探讨历史正义,凭借一路高歌的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周末票房榜,后者则因题材敏感、画面尺度等问题,在定档过程中历经波折,但想看人数近500万,市场期待值极高。这两部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在文化层面激起了深刻的思考,成为当下社会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重要文化符号。

《南京照相馆》将镜头对准1937年南京城沦陷期间的一家普通照相馆,通过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等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暴行与普通民众的抗争。影片中,阿昌阴差阳错地为日军摄影师冲洗照片,在暗房里,他从血红色显影液中捞出的不仅是胶片,更是日军屠城的铁证。这种以“照相”行为升华为历史见证符号的叙事手法,将历史现场的草蛇灰线以高完成度呈现在大银幕上,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鲜活缩影。

与之相比,《731》则以更为直白和残酷的方式,揭露了侵华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的细菌战研究。影片详细还原了冻伤实验、人体解剖等暴行,1:1复刻的731部队遗址、用300吨钢材还原的密闭车厢,以及演员为还原历史真实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每一处细节均有史可依”的历史教科书。两部电影虽叙事手法不同,但都通过影像的力量,将历史真相刻进观众的记忆,成为中国反法西斯题材的重要作品。

两部电影在引发观影热潮的同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正确二战史观的讨论。何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正确二战史观?是历经战后80年检验形成的捍卫历史真相、弘扬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历史认知体系,是基于客观历史事实,全面、公正地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观。它要求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坚守正义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任何歪曲、篡改或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

当前,围绕二战真实历史的记忆正被一些人有意淡化甚至扭曲。他们炮制“二战六年论”,刻意抹杀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抗战;鼓吹“西方中心论”,系统性贬低中苏战场的决定性作用;兜售“日本受害论”,将侵略者装扮成“受害者”。这些错误二战史观正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解构战后秩序、推进地缘政治博弈的意识形态武器。

在此背景下,两部电影的热映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们通过影像的力量,将历史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南京照相馆》是对历史的明确控诉,也是对现实中歪曲历史言行的有力驳斥;《731》则通过真实还原731部队的暴行,警示世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罪行。这两部电影的成功,关键在于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它们让过去照见现在,让记忆唤醒使命。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当今国际秩序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镜鉴现实,更是为了开创未来。正如《南京照相馆》的结尾,老照片里的断壁残垣和如今南京的车水马龙渐渐重叠,它让观众从银幕上的悲痛中走出来,看到如今的美好。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和平从不是对伤痛的回避,而是在铭记中生长出守护繁华的钢铁意志。同样,《731》的定档,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捍卫,它让我们明白,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守护尊严;唯有铭记苦难,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评论员:马良驹

编辑:谭清香 胡禹山

副总编:冉春轩 杜爱明

总编:邱丹

巫溪县融媒体中心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暴躁两兄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