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今年夏天,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这句朴素的台词,道出了无数人对突破困境、追寻价值的渴望。影片里,小猪妖等“草根取经团”带着迷茫与勇气踏上西行路,他们的跌跌撞撞与成长蜕变,恰似当下年轻党员干部在时代“浪浪山”中的奋斗缩影。面对基
“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今年夏天,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这句朴素的台词,道出了无数人对突破困境、追寻价值的渴望。影片里,小猪妖等“草根取经团”带着迷茫与勇气踏上西行路,他们的跌跌撞撞与成长蜕变,恰似当下年轻党员干部在时代“浪浪山”中的奋斗缩影。面对基层的繁杂琐碎、成长的瓶颈制约、诱惑的暗流涌动,年轻干部当以“取经人”的执着,在破局中守初心,在担当中成栋梁。
破“浪浪山”之围,以“敢为”之姿叩问前路。小猪妖放弃大王洞的“编制”选择西行,源于对“山后面是什么”的执着探索。年轻干部的成长,同样需要打破“舒适区”的勇气。现实中,有的困于“按部就班”的惯性,在“一眼望到头”的路径中消磨斗志;有的惧于“不确定性”的挑战,在“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犹豫中错失良机。正如古人所言:“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年轻干部的“浪浪山”,或许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瓶颈,或许是基层治理中的矛盾纠葛,或许是改革攻坚中的利益藩篱。破解这些难题,既不能等靠要,也不能怕犯错。要像“草根取经团”那样,带着“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谦逊,在征地拆迁的一线练沟通,在项目攻坚的现场学统筹,在信访维稳的前沿悟民心。唯有主动走出“温室”,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摸爬滚打”,才能把“纸上谈兵”的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步探索都成为叩问前路的基石。
守“出发时”之心,以“善为”之举校准航向。影片中,四只小妖面对“自保”与“救人”的抉择时,那句“要是见死不救,取经又有何用”的叩问,正是初心觉醒的生动写照。年轻干部的“取经路”,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誓言。倘若在成长中淡忘这份初心,便可能在“往上爬”的执念中迷失方向,有的为了“政绩”搞“形象工程”,有的为了“人脉”失了原则底线,有的为了“安稳”丢了斗争精神。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时,一句“我是您的儿子”道出了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廖俊波在政和调研时,始终记着“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年轻干部当以他们为镜,常问自己“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在制定政策时多想想“群众会不会满意”,在推进工作时多问问“有没有解决真问题”,在面对诱惑时多瞧瞧“胸前的党员徽章红不红”。唯有让初心成为“指南针”,才能在纷繁世事中不偏航,让每一次选择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聚“微光处”之力,以“有为”之行绽放芳华。四只小妖最终仍是“无名之辈”,却在守护村民的过程中成了“别人的光”。这恰如无数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凡。年轻干部不必苛求“高光时刻”,而应在“微光汇聚”中践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像黄文秀那样用脚步丈量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像黄大年那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攻坚“卡脖子”技术;在社区服务的网格中,像王兰花那样“活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把群众当亲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年轻干部要摒弃“镀金”思想,甘坐“冷板凳”,在政策宣传时多说“家常话”,在帮扶群众时多办“暖心事”,在岗位值守时多尽“分内责”。须知,每一次耐心的调解、每一次及时的救助、每一次细致的服务,都是“为民造福”的生动注脚,终将在时光里汇聚成照亮时代的光芒。
人生风雨各处有,何处不是浪浪山。年轻党员干部的“取经路”,从来不是一路坦途的“坦道”,而是披荆斩棘的“征途”。唯有以“敢为”的勇气突破困局,以“善为”的清醒坚守初心,以“有为”的担当服务人民,方能在时代的“浪浪山”中,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取得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真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郑鑫)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