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莺”到“猎狐”,制片人宁宁:以中法合拍合作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的中国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07:02 2

摘要:最近,第三类接触题材电影《瓦朗索尔1965》正在法国热映,赢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去年,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四场放映座无虚席,赢得中国电影业界和影迷的高度认可。今年年末,该片计划被引入国内上映。

电影《瓦朗索尔1965》在青岛举办推介会,制片人宁宁深耕中法合拍合作,期待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的中国——

电影出海—从“夜莺”到“猎狐”

最近,第三类接触题材电影《瓦朗索尔1965》正在法国热映,赢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去年,该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四场放映座无虚席,赢得中国电影业界和影迷的高度认可。今年年末,该片计划被引入国内上映。

作为该片出品人兼制片人,宁宁在中法合拍合作领域深耕多年:2014年,她担任出品及制片人的《夜莺》代表中国电影送选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今年4月,她的另一部作品《猎狐·行动》国内上映;作为迄今中国影片在法国投资最大的作品,《猎狐·行动》为中国电影出海探索了成功路径。

宁宁既是演员也是电影制片人,曾出演过电视剧《我爱我家》、电影《手机》等影视作品,近年来在合拍领域成就斐然。7月20日,宁宁携《瓦朗索尔1965》片段亮相青岛推介会,同时考察新片在青岛的拍摄可行性。“这部由中法电影人共同打造的作品既承载科学探索精神,也着力展现人类与外星生命的关联。”宁宁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备受欢迎,希望《瓦朗索尔1965》也能得到影迷认可。”

传奇故事,上海首映

记者:《瓦朗索尔1965》带有科幻色彩,去年上海电影节期间,导演和主创曾亮相电影节红毯。能否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情况?

宁宁(左三)与《瓦朗索尔1965》剧组走上上海电影节红毯。

宁宁:它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而是改编自法国最著名的第三类接触真实事件。瓦朗索尔位于阿尔卑斯山下,被誉为全球最美薰衣草小镇。1965年7月1日,瓦朗索尔农民莫里斯·马斯在薰衣草田里遇到了两个外星人,飞行物在田里留下了痕迹,莫里斯本人也发生了物理场的变化,手表靠近他指针就一直不停旋转,这一现象在他身上持续了十几天的时间。这件事很快从欧洲发酵到美国,铺天盖地的采访涌过来,莫里斯受不了这么多关注,搬离了小镇。

导演多米尼克·菲尔霍尔之前拍过科幻短片及纪录片,受法国电视台的委托他先拍了两部“瓦朗索尔事件”纪录片,拍完后,他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张力,就进一步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瓦朗索尔1965》,展现莫里斯遇见外星人后对妻子、孩子以及对小镇的态度转变。电影画面非常美,质量也非常高。

《瓦朗索尔1965》改编自真实事件。

记者:您怎么关注到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把它带到中国?

宁宁:这是多米尼克·菲尔霍尔的第一部长片,他用自己的钱拍了电影的第一部分,因为当时快到薰衣草收割期,他必须赶在七八月之前拍完田里的戏份。我们非常认同导演对电影的热爱,影片部分主创也是零片酬出演。同时,我们也喜欢这个选题,科幻电影近年来在国内非常受欢迎,《流浪地球》系列、《宇宙探索编辑部》都很火,我们看好项目的前景。去年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这部电影被上海电影节选入国际展映单元,女主角瓦伊娜·乔康曾主演过《秘密防御》等影片,国内影迷对她比较熟悉。其实,我们原计划参与电影节的新导演单元,后来得知这一单元只针对亚太导演,很遗憾。

《瓦朗索尔1965》今年7月9日在法国上映后,评分已超过同期好莱坞大片《超人》。作为小而精的项目,该片目前口碑和票房都超出预期,算是个小惊喜。借着这股势头,我们希望它年底能与中国观众见面。

记者:对于小而精的电影合拍项目,法国电影产业有什么扶持?

宁宁:法国国家电影中心“高级电影基金”分为拍摄前补贴和拍摄后补贴,根据影片的票房收入(法国国内和国际)、电视播放、视频发行等情况,国家电影中心自动为制片方累积“补贴积分”。针对文化价值高、预算较低或初出茅庐导演的作品还有特定补贴。

我关注法国电影的时间比较长,挑选的都是产业视野里可圈可点的项目。这种电影项目的体量比较小,在本国已经有一些产业扶持,而且巴黎也有高水平的剪辑、调色、视觉特效、音效工作室,电影创作环境很成熟。

《夜莺》标杆,完满呈现

记者:关于法国电影,中国影迷了解比较多的是戛纳电影节,还有吕克·贝松、让·雷诺等法国电影人。但大家对中法合拍片知之甚少,您能介绍一下这一领域吗?

宁宁:2010年4月,中国和法国正式签署了《中法电影合拍协议》,法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电影合拍协议的欧洲国家。协议中规则详细,要求电影立项要同时满足中国和法国的立项体系,提供的资料也各不相同。这意味着,从电影立项之初便由中法双方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与开发工作。在《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的框架下,影片从创意构思、剧本创作、筹资融资到制作执行各阶段,都可以充分调动中法两国的专业资源,合拍片还可以申请各自国家的公共电影基金(如法国的CNC)支持,享受双方本国国产片待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合作与产业融合。

记者:在中法合拍领域,您担任制片人的电影《夜莺》非常具有代表性,能介绍一下这部电影的情况吗?

宁宁:王小帅导演的《我11》是中法合拍框架协议下的首部合作作品,接着是我担任制片人的《夜莺》。我的先生是一位在北京生活近15年的法国人,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法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交流,所以,我们对中法两国的影视资源都比较熟悉。2012年,我们共同出品及制片的电影《夜莺》邀请到法国著名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主演包括李保田、秦昊、李小冉等人,现在看来,这个演员阵容非常有眼光。

《夜莺》属于一部家庭喜剧,却意外引发了法国观众的共鸣。2014年5月上映后一直到2015年2月还有排片,很多法国观众是二刷、三刷。一开始,法国UGC院线的发行总监开玩笑地跟我说:《夜莺》如果能超过2万上座人次,我就给你们开香槟酒庆贺。结果第一个星期就破了2万人。电影当时的平均票价是8欧元,大约15万观众观看了这部电影,引起了法国影视及文化部的高度重视。

2014年10月,《夜莺》在国内上映,突然有个消息公布说它代表中国电影参加奥斯卡,给我吓了一跳:怎么会选到我们呢?我后来觉得这部电影确实很适合海外传播。它之前已经走了30多个国家近60多个国际电影节,也不差这一次,所以,我们团队就走了一次奥斯卡。回头看来,《夜莺》非常适合海外传播,它释放了合拍片的“魔力”:既保留了中国文化内核,又能用国际观众熟悉的叙事逻辑打破隔阂,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进更多不同民族与肤色的人们的内心深处。

生态主题,中国视角

记者:今年4月在国内上映的《猎狐·行动》也是一部合拍片吗?从文艺片《夜莺》到商业片《猎狐·行动》,运作方式是不是有新的变化?

宁宁:《猎狐·行动》并非一部中法合拍片,而是采用了中国电影“海外拍摄”模式:由中方100%出资,约80%的戏份在巴黎与诺曼底完成拍摄。该项目创下了中国电影在法国制作和拍摄投入的最高纪录。凭借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此前拍摄《夜莺》的经验,我们推动项目高质量完成。与梁朝伟、段奕宏等优秀演员的合作,也是我个人电影创作中的一段高光时刻。

目前,我正在全力推进影片的国际版权销售,从宣发定位看,它可被视作中国版“007”“碟中谍”。5月《猎狐·行动》已在东南亚上映,8月将在韩国上映,它对标的是韩国电影《金融决战》,也是一部金融欺诈主题的电影,应该会有比较好的接受度。这正是中法合拍合作的独特价值:依托双方资源网络,让中国商业类型片精准触达不同文化市场的观众,实现深层突破。

记者:作为世界电影之都,青岛近年来在电影工业化领域不断发力。听说您这次也在青岛探索电影合作的可行性,目前有什么进展吗?

宁宁:我们正与《夜莺》导演费利普·弥勒合作一个白鲸题材项目,导演原本计划去澳大利亚拍摄。此前中法合拍片论坛上,导演与一位中国著名演员深入交流,得知中国有观鲸活动后便转而来华考察。

此次来青岛,我们计划对接东方影都的特效团队,探索技术合作。同时,这是一部公益环保主题的海洋电影,聚焦人和动物、人类和海洋共生共存的关系。结合全球“零碳岛”倡议,广西、山东已有相关部署,青岛的灵山岛也是全国首个“自主负碳海岛”。我们希望融入“电影+环保+文旅”概念,为项目注入更多共通价值,为合拍片注入中国视角,也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的中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青岛日报2025年8月15日7版

来源:青岛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