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如,电影主创人员遭到一定程度的网暴,还有人对影片中部分“吓人”场景抱有微词。但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在肆意诋毁这部电影。微博平台发布公告称,多个账号因攻击《南京照相馆》被禁言。
近期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激起中国人强烈爱国情怀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所谓的“争议性话题”。
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例如,电影主创人员遭到一定程度的网暴,还有人对影片中部分“吓人”场景抱有微词。但更令人警惕的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在肆意诋毁这部电影。微博平台发布公告称,多个账号因攻击《南京照相馆》被禁言。
而在外网,日本右翼分子也趁机抹黑历史真相。
这些现象令人愤怒,更令人警醒。
微博官方账号@围脖侠发布公告截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笔者自小就从家中老人口中,知晓了一部血泪史。在“个史”的叙事中,既有亲人遽然向远郊“跑反”、死里逃生的凄惶,也有着村民被逼杀死落单日军士兵的快意。
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一种被动的需求,而是一种刻在血脉中的“必须”。如果我们自己都淡忘历史,轻信谎言,只会在模糊苦难的同时忘记来时路。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场关于历史真相的博弈逐渐清晰:我们需要打响一场历史真相“保卫战”。既要抵御某些阴暗力量对于历史真相的遮掩、否认和栽赃,更要构建历史真相“保卫战”的多维体系。
【围攻《南京照相馆》实质是歪曲历史】
围绕《南京照相馆》所展开的“争论”,早已脱离了电影美学的范畴。那些故意抹黑、网暴的行为,实质上是借一部作品向历史真相发难。
少数网友将批判法西斯主义定义为“反日”“宣扬仇恨”,更有一些日本政客反诬“中国常用电影的方式做反日宣传”。
央媒捕捉到这一乱象,并及时发声。
8月9日,央视《玉渊谭天》播出题为《我和日本网友“对线”》的6分钟视频,提到日本一些人故意释放虚假信息,认为有些照片是假的,比如那张著名的《日军空袭下的上海南站儿童》。
88年前的照片《中国娃娃》
这张曾在美国《生活》杂志封面发表的照片又名《中国娃娃》,摄于1937年8月28日,记录的是侵华日军对上海南火车站毫无人性的轰炸,照片中小男孩的父母被当场炸死。
这张照片曾轰动全世界,让世人看清了侵华日军的暴行。
把世界公认的铁证说成假照片,同样是丧心病狂。
《环球时报》7月31日的社评一针见血:此类网暴乱象是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制造历史虚无主义,但表现更激进、性质更恶劣。
《玉渊谭天》视频截图
在这场舆论闹剧的背后,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刻意操控。
央视《玉渊谭天》调查显示,日本方面抹黑《南京照相馆》的言论中,72.4%是由机器人账号发出的;检索到的真人账号,也都带有“右翼”色彩。
显然,日本通过操纵舆论扭曲事实的行径,在如今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
【警惕对历史真相的“侵略”】
事实上,被泼脏水的,远不止《南京照相馆》这一部电影。
8月6日,《解放军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鲁东红的文章《铭记历史才能筑牢和平根基》。文章披露,今年4月,长崎原爆资料馆为纪念长崎原子弹爆炸80周年计划更新展陈时,日本保守派团体施压,要求删除“占领南京”“南京大屠杀”等表述。
近期,电影《731》未映先遭“指责”,甚至有人喊出“抵制”。鲁东红的文章指出,战后日本政府从未彻底承认和清算731部队的罪行,反而长期隐瞒和淡化事实,甚至将731部队描述为“战争医学研究机构”。
电影《731》海报
否认和遗忘历史真相,并非孤例。
近日媒体报道,《731》导演赵林山在日本千叶县“731”部队创始人石井四郎墓前采访时,石井四郎后人的一句“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让他感觉自己“又被侵略了一次”。
央视新闻的报道曾揭批,日本右翼屡借电影美化侵略历史。
美化侵略与抹黑历史,本是一体两面,而日本右翼势力惯用这套把戏。
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北站
日本右翼曾谋划拍摄一部表现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正面电影”,还不忘打上“受害者光环”,搅乱视听、迷惑世人。
多年来,在一些主题纪念日活动中,日本重在突出其受害者立场,罔顾加害者身份,是不争的事实。
【保卫历史真相“寸土”不能让】
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在保卫历史真相的命题上,我们同样“寸土”不能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既要深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针锋相对地打响一场“保卫战”——保卫历史真相,保卫正义的记忆,保卫正确的历史观。
这关乎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关乎历史的真实性和正义性,必须打好。
1997年9月10日,中德合拍历史影片《拉贝日记》在南京公映,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在影片发布会上展示拉贝日记原件
抓紧揭露和传播历史真相。
不可否认的是,战后日本军国主义从未被彻底清算,日本右翼势力多年的诋毁也蒙蔽了部分不明真相的人。
《玉渊谭天》披露,在美国X平台上,有超过5万条关于“日军侵华是骗局”的帖文,总触达人次有205万,其中包括一些同胞,也相信这种虚假论调。甚至有年轻人问,“总是记着恨,有什么意义?”这一现象令人揪心。
面对右翼势力抢夺“记忆”、抢占历史传播空间的行为,唯有更大力度、更全面挖掘和展现历史真相,才能让正确历史观占据主动地位。
竹上胜利在文物史料捐赠仪式现场
笔者注意到,《南京照相馆》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这对公众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有着积极意义。
8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侵华日军“荣字1644部队”队员后代公布细菌战证据的消息,借历史在场者后代的声音曝光罪行,这种“自证其罪”的力量,足以让真相穿透谎言。
构建起历史真相“保卫战”的多维体系。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上个月,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26人。“历史活证据”的渐次凋零提醒着我们,这场斗争不仅要对抗日本右翼势力,还要和时间赛跑,筑牢“保卫战”的根基。
铭记历史,是守望和平的前提和基础。寻找更多反映侵华日军罪行的照片、拍摄更多反映抗战历史的影视片、抢救更多历史见证者的影像资料、在历史教科书中适当增加抗战历史内容、在学术研究中展现更多成果、在国际传播中加大抗战历史宣传力度、公开更多包括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在内的历史资料、更大力度揭开伪史的画皮……都是极为迫切和重要的事。
南京城墙外、护城河边,都是被日军屠杀后遗弃的累累尸体
不仅如此,通过技术赋能,为历史记忆铸造数字方舟。凭借数字化技术保存濒危档案、文物,建立起国家级数据库,以精细、精准的历史讲述令谬论退场。
在争夺历史解释权的战役中,全球叙事是重要的一环。如今,《南京照相馆》登陆美国AMC院线,其意义远超一部电影的海外发行,而是历史记忆国际化迈出的新步伐。
这场“保卫战”没有硝烟,也没有战火,本质上是人心的凝聚和坚守。
它需要每个人对谎言“说不”:学者以研究证伪,媒体以报道传播真相,普通人在社交平台澄清误解,给下一代讲好历史故事……每个人都成为真相的记忆者和传播者。
202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历史的刻度,从来都是由坚守真相者校准。唯有不让记忆褪色,才能让和平有根,正义不再缺席。
当我们凝视《南京照相馆》中那双按下快门的手时,实际上也是在守护最后的尊严之光。(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伍里川)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