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暑期档两部电影闹得挺大,管虎拍的《东极岛》和乌尔善的《封神2》都被观众骂惨了。
文|瓜瓜乐
编辑|美羊羊
最近暑期档两部电影闹得挺大,管虎拍的《东极岛》和乌尔善的《封神2》都被观众骂惨了。
之前《南京照相馆》拿高分,为啥同样讲历史的《东极岛》就翻车了?
观众说管虎不信中国人会做好事,乌尔善拍神话像外国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管虎以前拍过《八佰》《金刚川》,票房都不错,这次《东极岛》讲渔民救英国战俘,但电影里加了日军威胁的情节。
观众说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渔民是自发救人,管虎非得编个坏人逼迫的理由,还有主角一会儿抗日一会儿又玩个人英雄,观众觉得分裂。
乌尔善拍《封神》系列,说要让传统文化活过来,结果电影里元始天尊像西方巫师,闻仲说话像外国巫师,雷震子变成不会说话的鸟,观众说这不是中国神话,是披着中国皮的外国故事。
第二部里主角还面临个人和集体的纠结,这在古代根本不存在。
俩导演自己可能想不通,管虎觉得电影要有戏剧冲突,乌尔善说要国际化。
但观众说他们不信中国人自己的精神,总套外国模板,比如《八佰》里南北岸对比,把历史简单化了,《金刚川》把志愿军牺牲说成抽象概念,观众觉得没真实感。
其实问题出在导演对文化的理解上。
管虎拍历史总带着西方英雄片的套路,不信普通人能做好事,乌尔善研究学术论文不少,但拍电影时还是用漫威那种西方角色开发方式。
观众看《画皮2》时就说过,把灵肉关系拍成普通追爱故事,丢了文化内核。
现在观众口味变了,以前可能觉得场面好看就行,现在更在意真实和文化味道。
《里斯本丸沉没》纪录片虽然没完全客观,但至少没瞎编,年轻观众更想看中国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外国故事换个皮。
导演们可能觉得商业片就得用外国套路,但观众不买账,管虎和乌尔善的问题,其实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路上的普遍矛盾。
技术升级了,但文化根基没跟上,观众和导演之间的隔阂,或许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解开。
来源:瓜瓜乐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