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短剧,带崩暑期档,电影院绷不住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1 17:55 2

摘要:当你走进写字楼,发现午休时同事们讨论的不再是《哪吒》的特效或是《奥本海默》的剪辑,而是那个手撕渣男的女主实在太飒了;当你的家庭微信群里,长辈们转发的链接从养生秘诀变成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免费观看入口时,一种新的娱乐秩序,已经悄然建立。

“我是土狗,我喜欢。”

作者:源Byte 柯基的柯

电影院,有点绷不住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某种夸张的修辞。

当你走进写字楼,发现午休时同事们讨论的不再是《哪吒》的特效或是《奥本海默》的剪辑,而是那个手撕渣男的女主实在太飒了;当你的家庭微信群里,长辈们转发的链接从养生秘诀变成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免费观看入口时,一种新的娱乐秩序,已经悄然建立。

如无意外,短剧将对电影暑期档完成二连杀,从2023年暑期档突破200亿元大关,到去年116.43亿元的膝盖斩,再到今年的刚刚突破80亿元,要说没有短剧的渗透与肢解,怕是没人会信。

朋友圈里,曾经被电影票根和IMAX海报占据的九宫格,如今被各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短剧截图所取代。那些截图虽画质粗糙,服化道廉价,但配文却无一例外地洋溢着令人上头、且急于分享的快乐。

这场无声的革命,主角是短剧。而背后那个推波助澜的影子,是字节。

两个夏天,电影院输了两回

数据异常冰冷。

2023年的暑期档,曾被誉为史上最强,《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封神第一部》三驾马车,硬生生将总票房拉到了206.19亿元。

在历经疫情肆虐之后,外界都以为,那将是重塑电影行业未来的开始。在那个电影院里人声鼎沸、从业者奔走相告的夏天,各路人马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高光时刻转瞬即逝。

2024年,暑期档全国电影票房断崖式下跌至116.43亿元。这个数字,相较于前一年的高光表现,无疑是一次惨烈的膝盖斩。

时间来到了2025年,截至8月10日,暑期档总票房刚刚突破85亿元。即便后半程有《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主旋律大片苦苦支撑,但整个档期票房最终能与去年持平,恐怕已是最好的结局。

截图来源于灯塔APP

要知道,2019年,仅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就贡献了超过50亿元的票房,如此盛况,如今的一众电影从业人员。

连续两年,暑期档这个曾经仅次于春节档、兵家必争的现金牛,被摁在110-120亿元的水平线上反复摩擦,让影院的经理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空荡荡的座位默默流泪。

电影院的失血,正在流向哪里?

答案,在另一组同样疯狂的数据里。2024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首次超越同年425.02亿元的中国电影总票房。

这不是简单的超越,而是新物种对旧霸主的宣告:你的时代,结束了。

这直接催生了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奔向更有钱途的未来。根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5亿元。今年以来,横店已经接待了超600个竖屏微短剧剧组,曾经以拍摄传统影视剧闻名的横店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作竖店。

也就是说,在2023年夏天的鼓舞之后,各路人马折腾一圈发现收益不大,无奈最终流向了短剧。

进入2025年,这股势头愈演愈烈。根据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月活用户已达2.1亿,同比增长率高达179.0%。已经超越长视频巨头优酷的2.06亿。要知道,优酷走到今天,用了十几年,烧掉了数百亿资金。而红果只用了不到两年。

截图来源于QuestMobile

更可怕的是,这种变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2024年,当人们谈论短剧时,还带着某种猎奇和鄙夷,标签是土味、下沉、无脑。在办公室里,你或许只能偷偷刷战神归来,但绝不会在午餐时与同事公开讨论,多少是有损自己作为都市白领的品味。

而到了2025年,整个叙事逻辑都变了。

我,一个985毕业生,昨晚为了看一部叫《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短剧,充了39.9元,不后悔,甚至觉得很值,它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样的自白,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甚至带着一种终于不用再装了的坦然。

在抖音各类短剧的切片留言之下,总是会刷到一句:我是土狗,我喜欢。

看短剧,不再是一件需要遮掩的事情,它已经和刷抖音、看直播一样,成为一种主流的、被普遍接受的娱乐方式。

当电子榨菜从一种补充,变成主食;当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被一集两分钟、反转八百回的剧情彻底填满,怕难有人还有精力,去为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去沉浸体验。

内容为王不灵验了

短剧对电影,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降维打击。

这种打击,无关内容质量,也无关艺术水准。你不能说《金猪玉叶》的镜头语言能比肩王家卫,也不能说《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的剧本深度能媲美《寄生虫》。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上竞争。

电影的核心逻辑,是内容为王。它试图用一个好故事、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将观众吸引到电影院这个封闭的、且具有神圣感的仪式空间里,进行一次长达两个小时的精神洗礼。

而短剧的逻辑,是算法为王。

它脱胎于短视频平台,天生就懂得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抓住用户的眼球,然后用最密集的钩子来刺激用户观看。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结尾再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

可以说,短剧既像一个精于算计的赌徒,又像一个冷酷的神经科学家,精准地撩拨着你大脑里的多巴胺分泌。它不追求让你思考,不追求让你回味,只求你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头。

带着拍电影的心态做短剧,很难有人买单。这是一起拍电影创始人、原乐华影业CEO张志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短剧压根就不是将电影或者长剧给压缩,完全就是互联网算法的那套逻辑。或者说,它本质上就不算是个内容。张志远对源Byte表示,短剧带来的情绪价值的即时满足,绝非传统影视可比。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瓦解了电影院存在的根基。

它通过对用户注意力的极致分解,直接在源头上完成了截流。用户下班回家的地铁上,午休吃饭的间隙里,睡前放空的几分钟所有这些曾经属于音乐、播客、或者干脆就是发呆的碎片化时间,都成了短剧的狩猎场。

刷手机概念图 | 源Byte制

哪怕强如游戏这种同样精于碎片化运营的娱乐方式,面对短剧的各种精算,都自叹不如。有媒体统计过,今年暑期档的常青游戏收入刚刚突破30亿元大关。

它把你牢牢地锁在手机屏幕前,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内容消费。等你回过神来,可能已经刷完了接近百集的18岁太奶奶,而时间,也已经到了深夜。第二天,用户还要带着黑眼圈去上班,却发现同事们讨论的也是同一部剧。

这样一来,电影院就显得如此有些笨重。它需要你提前规划时间,需要忍受交通的拥堵,需要付出不菲的票价。而它所能提供的沉浸感,在短剧高密度的爽点轰炸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所谓的内容为王,在短剧的流量算法面前,彻底失效。它甚至不屑于和你比拼内容,只是用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满足了用户最原始的情绪需求即时的满足感。

或许,只有像《哪吒之魔童闹海》那样,能够穿透圈层、引发全民情感共鸣的现象级作品,再恰好遇上春节档这种少数不会被碎片化冲击的时间节点,才有可能将人们拉回到电影院的座椅上。

但这样的奇迹,五年才能一遇。电影院,已经等不起下一个五年。

字节的阳谋

今年2月,大年初六。短剧制作人李峻丞看着后台的数据,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制作的短剧《好一个乖乖女》,上线10天,观看量破10亿。最终,当月分账超过1000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倍。

在此之前,做短剧对他来说,更像是一场赌博。做付费短剧像‘赌命’,他曾对人感叹,七分靠投流,三分靠内容。一部剧上线,制作方要拿出七八成的预算去抖音、快手买流量,赌用户会不会在前十集免费看完后,付费解锁后面的剧情。赌输了,血本无归。

但和红果短剧合作,改变了这一切。

时间拨回到2023年初,北京,字节总部。

在一间会议室里,时任番茄小说负责人的张超,正在听取关于是否要做短剧的汇报。付费派和免费派争论不休。当时,《无双》等付费短剧上线8天充值破亿的神话,正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

但张超看到了神话背后的代价:1.2亿元的流水,有8000多万元是投流成本。最终,在会议室的白板上,他朝着付费那个选项,划下了一个死叉。

这一次,他要复制一次番茄小说的成功用免费+广告的模式,彻底掀翻牌桌。

这便是字节阳谋的起点,谈不上有什么核心商业机密,只是无人能解。因为支撑这个阳谋的,是字节强大到令人窒息的生态机器。

按照字节的设想,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

你躺在沙发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抖音。算法给你推送了一段一分钟的短剧切片:女主刚刚穿越,就被恶毒婆婆按在地上摩擦。正当她准备绝地反击时,视频戛然而止,屏幕下方弹出一个按钮:下载红果短剧,免费看全集。

然后,用户鬼使神差地点了下去,居然发现,这部剧的原著,就来自你经常看的番茄小说。而红果APP里,有上万部这样的剧,全都免费。你只需要在两集之间,忍受一段15秒的广告。

至此,用户直接沦陷。

这个过程,完美地展现了字节的围剿逻辑:

1.番茄小说,是它的IP弹药库,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经过市场验证的故事蓝本。

2.抖音,是它的流量放大器和分发渠道,用精准的算法,将最诱人的钩子送到你面前。

3.红果短剧,则是最终的收割机,用免费的镰刀,将你的注意力彻底收割。

对于李峻丞这样的内容创作者,红果同样给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他们不再需要去赌那虚无缥缈的投流转化率,他们只需要把内容做好,然后等着和平台分账。

2025年4月,红果单月分账总额突破5亿元,有90多部作品单月分账超过100万。无数像李峻丞一样的小团队,因此获得了新生。而当这场围剿从电影蔓延至长剧集领域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看看今年暑期档的电视剧市场,同样是一片死寂。被寄予厚望的古偶、悬疑剧,纷纷哑火,再难现往年《延禧攻略》、《陈情令》那样的全民爆款。平台的财报,也反映了这种窘境,会员增长乏力,广告收入下滑。

也就是去年暑期档的《庆余年2》,尚有一战之力,在一众赘婿、霸总的围剿中,杀出重围。

观众的注意力,已经被那台永不停歇的算法机器,彻底吸干了。当一个行业,连最基本的爆款制造能力都开始丧失时,它的黄昏,或许真的已经不远了。

来源:大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