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姿飒爽,一身戎装的郑成功刚毅的脸庞与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前方的目光。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
史诗叙事、艺术化再现:马雍纪录电影《郑成功》、《王阳明》述评
一、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填补人物青年时期影视化呈现之空白
英姿飒爽,一身戎装的郑成功刚毅的脸庞与炯炯有神地正视着前方的目光。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执导的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诞辰400周年及晋封“延平王”366周年而精心创作的佳作。此片聚焦于郑成功在闽北延平的战斗履历,生动展现了他从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逐步成长为卓越战略家、深邃思想家的不凡历程。
沙场点兵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
这是一部专注于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闽北延平地区军政生涯的影视作品。它以郑成功在闽北延平(今南平)的军事生涯为核心脉络,首次系统地呈现了其“延平条陈”战略思想以及通洋裕国的先进理念,成功填补了该人物在青年时期影视化呈现的空白。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延平水师日常训练剧照
影片采用历史叙事的手法,以郑成功在延平提出“延平条陈”、训练水师等事迹为主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抗清斗争以及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特别着重强调了他在延平锤炼军政思想的关键阶段,生动再现了郑成功提出“延平条陈”、训练水师等关键历史事件。
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青年时期在闽北延平地区开启军政生涯。
隆武二年(1646年),年仅22岁的郑成功随南明隆武帝朱聿键驻跸福建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在此地提出了著名的“延平条陈”。延平地势险要,素有“铜延平,铁邵武”之美誉,是抗清的战略要冲。郑成功因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并被授予御营中军都督之职,从而开启了辉煌的军政生涯。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挥剑号令
其父郑芝龙降清之后,郑成功以延平为坚实基地,毅然决然地独立抗清。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带领郑成功御驾亲征,驻跸延平,将延平府衙作为行宫,以延平西山作为御营。初出茅庐为将的郑成功胸怀鸿鹄之志,在延平提出了著名的治政方略——“延平条陈”。此条陈被隆武帝赞为奇策,隆武帝还在延平加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予上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对他极为倚重。
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与南明隆武帝朱聿键扮演者张勇
“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这十六字的“延平条陈”,蕴含着政治、经济、军事兵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其中的“通洋裕国”乃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的最早构想与实践。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与郑成功
“延平条陈”的十六字方针,涵盖了军事与经济两大战略。
在军事策略方面,“据险控扼”即依托闽北山地的险阻地势,有效抵消清军骑兵的优势;“拣将进取”即严格选拔将领,显著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航船合攻”即大力发展水师,通过海陆协同作战进行反攻。条陈中的水师建设为后来的澎湖之战、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战略方面,“通洋裕国”即主张开放海上贸易,以商贸收入支撑抗清事业。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续收复台湾的“以商养战”模式。“通洋裕国”作为中国早期海洋战略的重要探索,条陈所体现的开放思维与海权意识,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洋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价值。
延平成为郑成功“延平王”封号的来源地,如今其条陈精神被两岸共同铭记与纪念。
二、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延平实景拍摄中“历史质感与戏剧张力的平衡”
《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作为一部聚焦郑成功这一历史题材的佳作,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方面展现出如下显著特点:
1、历史真实性的构建
拍摄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书写“延平条陈”。
核心史实的严谨还原:纪录影片《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以郑成功在延平提出的“延平条陈”作为叙事的主线脉络,详尽阐释其军事战略思想,诸如“据险控扼”“通洋裕国”等。并且,影片依托南平郑成功纪念馆等实体遗迹,有力确保了历史事件与地理场景的精准无误。
人物塑造的史料支撑:通过郑成功“焚衣明志”“驱荷复台”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结合地方志以及学术研究成果,避免对历史人物进行过度的戏剧化改编,从而保证人物形象贴合历史本貌。
2、艺术张力的呈现手法
青年郑成功在阁楼挥剑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在给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演员陈恒璋指导挥剑
视听语言的创新运用:影片借鉴《西北岁月》中“闪回镜头叠加”的精妙技巧,通过展现郑成功与延平乡亲的互动场景,以微观视角映射宏大的历史演进,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擂响“战胜鼓”剧照
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表达:将延平茫荡镇高山村落、闽江大洲岛等取景地巧妙转化为视觉符号,融入“战胜鼓”等民俗元素,在营造浓厚历史氛围的同时,融入独特的地域美学。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
叙事结构的分层设计 戏剧张力的强化手段:叙事结构采用三层冲突设计。在战略层面,郑成功“延平条陈”的宏大构想与清廷封锁形成尖锐矛盾;在战术层面,延平水师日常训练与突发敌情应对的节奏变化扣人心弦;在战事层面,收复台湾战役中“鹿耳门之战”的高潮段落动人心魄。影片既展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宏大历史进程,又通过延平战役等局部冲突强化了戏剧性。
细节考据与艺术留白:严格遵循“失事求似”的原则,对郑成功军事会议等场景进行史料还原,同时为其家庭生活保留艺术想象空间。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 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
虚实交织的情感线:虚构延平乡民视角的见证者角色,使其与历史事件(如郑成功焚衣明志)形成互动,有效增强了情节的悬念感。
视听语言的平衡艺术,地域符号的隐喻运用:将延平茫荡山云雾、闽江急流等自然景观转化为命运无常的视觉隐喻,与郑成功的军事决策形成互文,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韵味。
民俗仪式的节奏控制:以“战胜鼓”表演作为段落分隔符,鼓点速度随剧情紧张度变化,实现听觉化的节奏引导。
通过上述手法,影片既维持了历史事件的严谨性,又借助多层次叙事和视听创新,实现了戏剧张力的有效释放,为弘扬主旋律的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范式。
三、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与抒情叙事风格
1、历史叙事的诗意化呈现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摄影师王平秋在2024年8月高温下拍摄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
影片巧妙运用自然意象的象征手法,将延平茫荡山的缥缈云雾、闽江奔腾的湍急水流等地域景观,幻化为命运的隐喻,与郑成功的军事决策相互呼应、彼此交融。恰似银台山夜议场景中,摇曳的烛光与弥漫的山雾交织在一起,细腻地强化了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使观众更能感同身受。
3、民俗仪式的抒情转场
影片以“战胜鼓”表演作为段落的分隔符,独具匠心。通过鼓点节奏的微妙变化,巧妙暗示剧情的张力起伏。激昂的鼓声与低沉的鼓音,宛如灵动的音符,对应着郑成功不同阶段的心境,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抒情色彩。
3、人物塑造的情感穿透力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剧照
采用家庭书信的私密叙事方式,影片精心选取郑成功与家人往来书信的片段,在战报与家书的交替剪辑中,生动展现出他家国情怀的撕裂感。例如母亲殉国后的独白场景,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4、成长历程的细节刻画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在给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演员们说戏
影片通过细腻对比郑成功在延平提出“延平条陈”时的青年意气风发,与后期收复台湾时的沉稳大气形象,生动呈现出他从热血青年到民族英雄的华丽蜕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5、视听语言的抒情性表达
在光影设计方面,影片注重情绪渲染。在郑成功观测星象制定战略的夜戏中,巧妙采用油灯暖光与冷色调背景的鲜明对比,既高度符合明代的照明条件,又深刻隐喻了他“暗夜寻路”的艰难历史处境,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6、地域文化的沉浸式融合
影片通过在延平古村落、三千八百坎古道等实地进行实景拍摄,并配合闽北方言俚语的对白,极大地强化了历史场景的在地性质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7、历史与现实的抒情联结
影片借助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的实景延伸,将银台山取景地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载体,形成了“光影为媒、历史为魂”的抒情闭环。这种精妙的处理方式,既严谨地保持了史实的准确性,又赋予历史以当代的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四、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严格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
1、核心史实的严谨还原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南明隆武帝朱聿键扮演者张勇
重大历史事件的考证:影片以郑成功在延平提出“延平条陈”、收复台湾等真实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其战略决策与军事行动均严格依据《南明史》《郑成功年谱》等权威史料进行呈现,确保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郑成功与夫人惜别
关键人物的真实塑造:郑成功从青年将领成长为民族英雄的成长轨迹,影片严格参照其书信、奏折等第一手文献进行刻画。例如“焚衣明志”场景,精准还原了《先王实录》中的记载,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
2、艺术加工的合理空间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在给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演员陈恒璋指导挥扶琴
虚构人物的功能性补充:影片通过原创的延平乡民角色,如老船工、私塾先生等,让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叙事,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叙事代入感。这些虚构人物的言行设计充分符合明末闽北的民俗特征,使影片更加贴近历史生活。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闽江练兵等场景设计
场景细节的诗意化处理:在银台山夜议、闽江练兵等场景中,影片巧妙融入茫荡山云雾、古树等地域元素,将其作为情绪隐喻。尽管这些元素并非严格的史料记载,但却有效地强化了历史氛围,增添了影片的艺术美感。
5、创作边界的明确把控
对于“大事”的界定标准极为严格,但凡涉及郑成功的军政决策,如驱荷复台战略,以及重要时间节点,像1661年收复台湾等,均需多方史料相互印证,务必做到“无一字无出处”,以确保史实的精准无误。而在“小事”方面,则给予了一定的创作自由度,诸如日常对话、次要人物关系等内容允许进行艺术虚构。例如郑成功与部将的互动细节,虽可虚构,但需严格符合人物性格逻辑。这一创作原则使得影片既能保持“延平王”相关史实的权威性,又能借助创新的视听语言实现历史故事与当代情感的共鸣。影片既严谨地遵循了“延平条陈”等核心史实,又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唤醒了尘封的地方记忆,形成了“史料为骨、艺术为魂”的独特历史质感,完美实现了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平衡。
五、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历史内核与精神提炼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凭借严谨的历史叙事与艺术化的表达手法,构建起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内核与精神价值体系。
1、历史内核的三大支柱
战略思想体系:影片聚焦于郑成功在延平提出的“延平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十六字方略),系统且全面地呈现了其军政思想从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战略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关键战役再现:影片详细叙述了1645 - 1646年延平水师的训练情况以及1661年收复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在闽江流域进行实景拍摄,生动还原了“铜延平”的军事地理价值,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之中。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在给郑成功的扮演者陈恒璋说戏
成长轨迹考证:以《先王实录》等权威史料为依据,影片清晰展现了郑成功从隆武帝麾下的一名将领逐步成长为“延平王”的身份蜕变过程,着重突出了在延平的八个月时间对其战略思维形成所起到的决定性影响。
2、精神价值的四维提炼
家国同构的忠诚观:通过“焚衣明志”“母亲殉国”等典型事件,影片深刻诠释了郑成功“忠孝两全”的伦理选择,生动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刻绑定。
海洋文明的开拓精神:影片对“通洋裕国”这一战略构想进行了现代解读,使其成为连接古代海权思想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纽带,彰显了海洋文明的开拓精神。
逆境突围的意志力:在清军围剿与荷兰殖民的双重压力之下,郑成功以延平为起点,以台湾为归宿的不懈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永不言败的榜样形象,充分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突围的强大意志力。
两岸认同的文化符号:影片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转化为促进两岸文化共鸣、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成为两岸认同的文化符号。
4、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机制
在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机制方面,影片有着诸多精妙举措。在文旅融合实践上,茫荡镇的取景地,像三千八百坎古道、郑成功纪念馆等,被精心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课堂。这一举措成功实现了“光影记忆—地方文旅—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位一体传播,让历史不再遥远,而是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传统鼓乐也在影片中得到创新运用。延平“战胜鼓”作为贯穿全片的听觉符号,意义非凡。它不仅精准还原了明末军事通讯方式,更隐喻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脉动,在听觉层面为影片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从青年成长启示来看,影片通过展现郑成功24岁提出“延平条陈”这一史实,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危局中担当大任”的跨时空参照,激励着当代青年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国家一级导演马雍执导的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秉持“历史事件为骨、精神传承为魂”的创作理念,成功构建起了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效度的民族英雄叙事范式,为同类题材影片树立了典范。
六、《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突破纪录电影的困难与挑战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突破性挑战,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创新应对策略。
1、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难题
在“大事不虚”方面,影片承受着巨大的考据压力。《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严格依据《南明史》《郑成功年谱》等史料,还原“延平条陈”、收复台湾等重大事件。仅军事战略部分,就需查阅7类明代兵书,以确保史实的准确性。
而在“小事不拘”上,则存在创作风险。为增强叙事张力,影片虚构了郑成功与延平私塾先生的对话场景。但这需要确保该场景符合明末闽北方言特征与人物性格逻辑,以免偏离历史情境。
2、地域文化呈现的技术瓶颈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延平水师训练
古战场场景还原是一大挑战。在茫荡镇三千八百坎景区重建1646年延平水师训练场景时,需结合《闽海纪要》记载复原明代战船形制。这使得制作成本超出常规纪录片30%,体现了对历史还原的严谨态度。
民俗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同样不易。将“战胜鼓”从传统祭祀仪式转化为贯穿全片的听觉叙事符号,需要重新编曲以适配5.1声道环绕声技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3、两岸文化共鸣的创作尺度
在民族英雄形象的当代诠释上,影片十分谨慎。在展现郑成功“驱荷复台”功绩时,避免过度强化军事对抗元素,转而突出其“通洋裕国”的开放思想,以契合当代语境,促进两岸文化共鸣。
同时,影片注重挖掘闽台共同记忆。通过郑成功在延平制定的“海上贸易”政策,巧妙连接历史与当前两岸经贸合作议题,增强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
4、文旅融合的传播创新
实景拍摄存在地域限制。茫荡镇部分古村落建筑不符合明代规制,影片通过数字绘景技术补充历史场景,同时保留当地现实风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电影IP的衍生开发也颇具亮点。影片同步规划“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建设项目,使影片取景地(如银台山)转化为可持续旅游目的地,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5、专业考证保障历史还原
顾问团队(张水源、郑美华)全程驻组,对军事场景、服饰道具进行考古级考证。该片采用“学术顾问团 + 影视技术团队”的双轨制创作模式,成功解决了历史纪录片常见的说教性强、观赏性弱的问题,确保了影片兼具学术性与观赏性。
6、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拍摄挑战
8月高温,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在福建延平拍摄
酷暑与古装戏的艰难碰撞
在拍摄期间,闽北的酷暑与古装戏之间的冲突成为了一大难题。剧组于延平区拍摄时,遭遇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演员们需身着多层明代服饰完成动作戏,这使得中暑风险大幅提高。为保障人员安全,现场配备了15台移动空调以及各类防暑药品。即便在38℃的高温下进行古装戏拍摄,剧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精心调整拍摄时段,选择在清晨至上午10点、下午4点之后进行拍摄,同时配备了降温设备与防暑物资,全力保障人员的安全。在服装方面,剧组采用了透气性改良的古装面料,缩短演员单次穿戴时间,并安排轮换休息,以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
雨季户外场景的不可控困境
茫荡镇山区气候多变,突发降雨频繁,这给拍摄带来了极大的不可控性。例如在茫荡镇安丰村等复杂地形中拍摄时,为确保画面构图,摄影指导王平秋反复推敲镜头角度,通过分镜预演和无人机勘景等方式进行精心筹备。然而,水师训练戏份仍因多次突发降雨而延期。最终,剧组采用动态遮雨棚技术,实现了晴雨双模式拍摄,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历史场景还原的技术难关
在明代战船复刻方面,成本控制是一大挑战。为还原1646年延平水师战船,剧组需结合《闽海纪要》的记载定制3艘1:1模型,单船造价超过20万元。为确保战船参数的精确度,剧组运用3D扫描技术,使参数精确度达到99%。延平古城区部分建筑不符合明代规制,为实现历史场景的还原,剧组采用CG技术补充历史场景,在保留实景拍摄质感的同时,后期合成工作量超过200小时。
文化符号的现代表达探索
在“战胜鼓”的声效创新上,传统鼓乐需要重新编曲以适应5.1声道环绕声技术。剧组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录制,在保留原始节奏的基础上,增强了低频震撼力,使这一文化符号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两岸语境下的叙事平衡考量
在表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时,剧组需避免对军事冲突进行过度渲染。为此,剧本修改多达12稿,最终选择突出“通洋裕国”的开放思想,以实现两岸语境下的叙事平衡。
8、跨部门协作的复杂度
2024年8月8日纪录电影《郑成功》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开机仪式。
文旅融合的实景协调难题
在文旅融合的实景协调方面,茫荡镇三千八百坎景区需要同步配合拍摄与游客接待工作。剧组采取分时段拍摄方案,将每日作业时间压缩至6小时,以尽量减少对景区正常运营的影响。
学术考证与艺术加工的精妙平衡
纪录电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主创人员合影
为实现学术考证与艺术加工的平衡,剧组组建了由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领衔的顾问团。顾问团严格把关,确保“延平条陈”等关键史实的表述与《南明史》的记载完全一致。
通过上述一系列精心策划与巧妙实施的手法,《延平光辉岁月》成功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观赏性的完美统一,为主旋律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崭新的范式。
(文中图片由《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摄制组供图,致谢!)
参考文献
1、《郑成功——延平光辉岁月》:历史光影中的英雄赞歌与地方文旅新名片,history.sohu.com,2024 - 08 - 30
2、郑成功延平茫荡护驾展雄风,饶建华,南平优秀传统文化,2024—11
3、追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英雄足迹,新华网,2025 - 04 - 29
蔡律 2025年8月11日
来源:蔡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