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5年上海南京路上的枪声撕裂了半殖民地中国的天空。当顾正红烈士的鲜血染红租界的青石板,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并未沉默。从阊门码头到乐益女中,从纱厂车间到五卅路的奠基现场,苏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由苏州市档案馆与苏州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
1925年上海南京路上的枪声撕裂了半殖民地中国的天空。当顾正红烈士的鲜血染红租界的青石板,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并未沉默。从阊门码头到乐益女中,从纱厂车间到五卅路的奠基现场,苏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由苏州市档案馆与苏州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 4 集纪录片《百年回响 —— 五卅运动在苏州》,正是以档案为笔、历史为墨,在百年后的今天重新勾勒出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苏州城下的反帝壮歌与红色火种
1925年上海南京路上的枪声撕裂了半殖民地中国的天空。当顾正红烈士的鲜血染红租界的青石板,苏州这座千年古城并未沉默。从阊门码头到乐益女中,从纱厂车间到五卅路的奠基现场,苏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由苏州市档案馆与苏州广电总台联合制作的 4 集纪录片《百年回响 —— 五卅运动在苏州》,正是以档案为笔、历史为墨,在百年后的今天重新勾勒出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
从募捐到筑路的全民抗争
纪录片开篇即呈现了苏州市档案馆珍藏的《五卅运动苏州募捐册》。泛黄的纸页上,工整记录着 1925 年 6 月至 8 月间,苏州各界为上海罢工工人募集的 19768 银元捐款明细。这笔巨款不仅来自士绅商贾,更有纱厂女工将血汗钱塞入募捐箱的记录。当运动进入尾声,上海总工会将剩余款项退回苏州时,苏州人民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决定 —— 用这笔饱含血泪的资金,在古城东南开辟一条新路,命名为 “五卅路”。
从学堂到革命堡垒的蜕变
乐益女中作为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诞生地,在纪录片中占据重要篇幅。镜头穿过百年雪松,聚焦于叶天底、侯绍裘等革命先驱的授课场景。1925 年 9 月,正是在这所由张冀牖毁家兴学创办的学校里,叶天底秘密建立了苏州第一个党组织。片中首次公开了乐益女中图书馆的密道遗迹,当年学生们正是通过这里传递《向导》周报等进步刊物。
80 张照片背后的抗争图谱
与纪录片同步推出的 “急雨 —— 五卅运动在苏州史料展”,成为片中重要叙事线索。展览中,1925 年 6 月 5 日的《苏州明报》头版赫然在目:“全城罢市声援沪案,东吴大学师生绝食三日”。这张报纸与上海《申报》的苏州特派员电文形成互证,揭示了苏州商人罢市持续 17 天的壮举。更珍贵的是,展柜中陈列着苏州机织业工会的罢工宣言,泛黄的油印纸上,“不自由毋宁死” 的誓言依然灼人。
纪录片并未止步于历史回溯,而是将镜头对准当代。在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年轻党员们正在进行入党宣誓;五卅路的浮雕墙前,红领巾们聆听着 “一块弹石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记录了苏州城市学院学生与档案专家合作,通过 AI 技术修复五卅运动时期的老照片,让褪色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画面定格在五卅路与现代苏州的叠影:百年前的弹石路延伸向繁华的金鸡湖畔,当年的募捐箱化作数字博物馆的二维码。正如纪录片总导演所说:“五卅精神从未远去,它早已融入苏州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创新发展的精神基因。”
苏州,这座以温婉著称的江南古城,用行动证明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抗争的战场,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挺起不屈的脊梁。百年回响,回响的不仅是历史的余音,更是一个民族永不熄灭的抗争之火。
来源: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