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和金陵十三钗都是优秀影片,可以比较,没必要拉踩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5:09 3

摘要:《金陵十三钗》和《南京照相馆》是相隔14年的国产电影作品,探讨、比较这两部电影,不能抛开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文/一华独秀(罗朴华)

原创作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共同探讨,促进国产电影繁荣发展!

今年暑期档“大黑马”《南京照相馆》正以日均进账1个多亿的速度,仅用16天时间票房已突破20亿。

在影市普遍惨淡的情况下,这个掘金势头放在2020年之前都是很惊人的。

这充分说明,观众在消费降级捂紧口袋的同时,还是愿意为好电影买单的。

《南京照相馆》后来居上,直接把暑期大热影片《长安的荔枝》远远甩在身后,这个现象值得每个电影公司深思。

现在不是钱难赚,关键还是看你的产品质量够不够硬。

随着《南京照相馆》在影市高歌猛进,口碑发酵带来的话题热度也燃得猛烈。

最近网上出现了狂捧《南京照相馆》,“狂揍”《金陵十三钗》的现象。

我认为,电影之间可以比较,但不要拉踩,坚决反对偏激的拉踩行为。

拉踩式比较也会间接地伤害被捧者,最终成了捧杀。

你说李小龙电影《精武门》和李连杰的《精武英雄》哪个好看?

仅仅就观赏性来讲,李小龙的一招一式“嘿嘿哈呼”,当然不如李连杰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好看。

两相比较也不是这么简单粗暴比的。

1. 两代导演 跨时代拍出同题材电影,各有各的精彩!

我们比较两部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捧上神坛而把另一个打入地狱。

不同时代的认知、电影技术发展以及观众喜好都是有差别的。

如果李小龙处在当今这个时代,他的动作电影一定不是他当年演的那个样子。

《金陵十三钗》和《南京照相馆》是相隔14年的国产电影作品,探讨、比较这两部电影,不能抛开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张艺谋就决定将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拍成电影;那时张艺谋58岁;《南京照相馆》的导演申奥才22岁,是个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牛犊”。

当年《金陵十三钗》也是个现象级电影,在争议中热映,在好莱坞大片夹击中成为当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豆瓣评分至今高达8.3分。

在当时申奥眼里,张艺谋的成就遥不可及,他便以过人的才华开始了对前辈的追赶。

《南京照相馆》是申奥出道以来编剧并执导的第五部电影长片,之前他让业界和观众震撼的作品是反映电诈题材的《孤注一掷》,最终票房达38亿元。

《南京照相馆》极有可能追平《孤注一掷》票房纪录。

新锐的申奥和老辣的张艺谋已经是两个赛道的电影导演奔跑者,有时空交锋,也有各自精彩。

在拍摄抗日题材电影上,申奥有着更为广阔的视觉、借鉴和时代思考,并巧妙地回避审查,摸准观众的忌讳。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也是基于前辈们成败经验的提醒。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成熟,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不断冲破思想藩篱,破局图强的过程,而不是谁比谁更牛逼的狭隘对比。

2. 故事改编 都借鉴了大量史实,各有各的卖点!

《金陵十三钗》和《南京照相馆》都把镜头对准了1937年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以及小人物的抗争故事。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北京奥运后的首部电影,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以1937年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为背景,描写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风 尘 女子最终舍身取义,用生命挽救了14个个学生(1男13女)的故事;电影基本上完整还原了小说的叙事和精神。

虽说小说人物和故事是虚构,但其灵感源于真实史料记载,一个是魏特琳的《魏特琳日记》,一个是蒋公毂的《陷京三月记》。

魏特琳和蒋公毂都在南京沦陷期间,以亲眼所见用日记记录了日军针对当地民众实施惨无人道的兽行,最令人发指的是鬼子对妇女儿童极为残暴蹂躏和屠杀。

在改编时,张艺谋团队还结合更多史料,并受到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诸多启发,最终形成电影《金陵十三钗》完整剧本。

《南京照相馆》电影故事核心情节源于1938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15岁学徒罗瑾在华东照相馆 (现南京市估衣廊附近)冒死冲洗日军拍摄的暴行照片并制作成相册的史实。

所以,两部电影的剧本改编都有历史事实托底。

《南京照相馆》中把华东照相馆改为吉祥照相馆,学徒罗瑾也就是电影中的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其他人物和故事也进行了虚构,几个平民为了逃命而机缘巧合地碰撞在了吉祥照相馆;为了活命,几位平民与日军巧妙周旋,上演惊心动魄的“逃生”故事。

最终,他们通力合作,把那些反映日军暴行的照片成功带了出去,成为见证历史的珍贵证据。

3. 场景设置 斗室内之内,是最难熬的紧张气氛!

两部电影都是把故事集中在一个“斗室”内,一个是教堂,一个是照相馆;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理战中形成一种共鸣共情的窒息感。

当年《金陵十三钗》为还原真实感,斥巨资搭建了南京城中一个残垣断壁的街区,核心建筑是一座基督教教堂。

《南京照相馆》也是再造了一个到处瓦砾的街区,核心建筑是“吉祥照相馆”(现在已是旅游景点)。

两部电影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悲欢都是围绕着核心建筑展开。

核心建筑外的街区则是进一步反映日军暴行和人物命运变化的延伸。

《金陵十三钗》中有一场街区巷战拍得精彩而惨烈,被誉为国产战争电影中巷战的经典之作。

吉祥照相馆外的街区,每天都上演着血腥的杀戮,日军将这些杀戮场面拍下来拿到照相馆冲洗。

张艺谋运用惯常的色彩渲染手法,让微弱阳光照射进教堂上部的彩色大玻璃。

当日军的子弹穿透大玻璃,随玻璃碎片飞溅而起的是女学生的尖叫,观影的紧张气氛被拉到了极点,教堂庇护所的安全感随之荡然无存。

教堂和照相馆内都有地下暗室,暗室内外是两个世界,却是一样令人紧张的气氛。

藏在里面的人可以通过地板缝隙看到日军如魔鬼降临,恐惧不安与不敢喘出的呼吸交织在一起。

当日军大皮靴踩在暗室地板上,观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所不同的是,《金陵十三钗》躲在暗室里的是以风 尘 女子和女学生为主的成年人。

《南京照相馆》里不仅有男人、女人,更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和尚在童年的小女孩,这样的设置,更揪观众心。

每当日军出现,最担心婴儿突然啼哭,或者小女孩吓得尖叫;任何一个小孩的响动,都可能造成暗室内所有人的团灭。

两部电影中,都有一个挑战观众心理极限的残酷场面特写:

《金陵十三钗》中,日军将一个逃跑的女子抓住捆绑在椅子上,进行惨无人道的折磨和刺杀;这一兽行让歌手韩红观影后在网上忍不住爆粗口大骂日本鬼子,并称永不买日货。

《南京照相馆》中,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指示一个士兵当众摔死哭啼不止的婴儿,这一倒反天罡的兽行把许多观众眼泪震了下来。

4. 剧情立意 小人物的抗战,隐秘而伟大!

不论是《金陵十三钗》还是《南京照相馆》,都聚焦的是日军屠城背景下的小人物逃生的故事。

没有宏大的叙事和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谨小慎微的挣扎与改变,这就是两部电影都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起初所有的人只为了逃命,为了活着,仓促间大家撞到了一起,挤在斗室寻求庇护,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死亡威胁,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和急促呼吸。

教堂和照相馆,既是暂时逃命的庇护所,更像是人间地狱,得以喘息的生命随时都可能消失。

在不断的与日军周旋中,大家目睹了日军的累累罪恶,不再寻求委屈苟活,在经历了恐惧、争执到信念坚定的洗礼之后,大家最终做出了改写历史的抉择:牺牲个人,保全最重要的!

不论是支撑《金陵十三钗》的两本日记,以及张纯如的历史巨作,还是照相馆里洗出来的日军罪恶照片,这“一文”“一照”都成为见证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大罪的有力证据,其历史意义和前线冲锋陷阵牺牲的抗战英雄们一样伟大。

两部电影里的小人物是被文艺作品“看到”的,还有许许多多被历史尘埃掩盖了的无名小人物的抗战行动可能比这些故事还感人,我们同样要铭记这些没留下任何痕迹的平民英雄。

5. 演员表现 从脸谱化到个性化,表演更好看了!

《金陵十三钗》和《南京照相馆》在角色设置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不少观众认为《南京照相馆》里的演员表演更好看更有特色。

这正是角色设置脸谱化和个性化的区别。

《金陵十三钗》中群戏比较多,集体形象较为单一化,多通过外在特征(如旗袍、烟酒和言语行为)表现其身份。

《南京照相馆》不论主角还是配角,甚至边缘演员,都各有特色,个性鲜明。

《金陵十三钗》中,克里斯蒂安·贝尔作为西方视角的承载者,其表演带有明显的“救世主”色彩,塑造了一个从利己主义者到人道主义者的转变过程。

《南京照相馆》中刘昊然、王骁、高叶等人在躲躲藏藏的求生中,决定以死相搏来保全日军暴行照片被带出去,留存于世。

他们的大义之举,比打赢一场战争意义还要大。

《金陵十三钗》中倪妮饰演的玉墨以风情万种的风 尘 女形象出场,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舞台剧式的表情完成“圣女化”转变。

倪妮可以对标《南京照相馆》中的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一个是 风 尘女子,一个是整做着明星梦的十八线演员;但是倪妮的角色更加戏剧化、脸谱化;高叶则更真实,立体感强。

部分评论认为倪妮“表演痕迹过重”;高叶的演绎自然流畅,内心戏堪称影后级别。

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在投资人张伟平干涉下,《金陵十三钗》生硬加进了倪妮和贝尔的JQ戏,属实最大败笔。

这也成为国产电影史上制片人干涉导演创作的恶劣典型,加剧了张艺谋与张伟平分道扬镳的决心。

倪妮是第一次演电影,在张艺谋调教下,其表演就完成度来说已经是相当优秀了。

两部电影中都有给日本人翻译官的“汉奸”角色,即“十三钗”中曹可凡饰演的孟先生,“照相馆”中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

这两个“汉奸”都不是那种百分之百的汉奸,而是有着良知,借着特殊的身份想办法搞通行证,暗中帮助家人和其他人逃离南京;但最后两人都被日本人打死,诠释了为汉奸者不得善终的悲剧结局。

王传君的戏份贯穿全片,是电影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他的存在让躲在照相馆里的人有了食物来源和暂时安全保证;其表演非常精彩,段位上是曹可凡那个汉奸角色没法比的。

两部电影都起用了日本演员演鬼子:

《金陵十三钗》中,渡部笃郎饰演的长谷川大佐,表面上亲善内心却残忍至极,将角色表面斯文与内在残暴的双重特性进行深度刻画 。

《南京照相馆》中,中日混血演员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是剧情发展的一个主线,观众通过他看到了一个极其伪善,具有复杂性和讽刺性的反派角色。

这个家伙一边与刘昊然“朋友”想称,用儒家“仁义礼智信”自我标榜;但是他为求拍到日军“精彩”杀戮画面而要求持枪刀者重复杀人,举着相机眼都不眨一下;他催促一旁的日军把哭啼的婴儿当众摔死;给阿昌的“免死证明”中故意作了手脚借刀杀人……

一个伪善的伊藤秀夫让人感到“细思极恐”,比直接持枪刀杀人的战犯更要心理阴暗残忍。

6. 影市影响 都是年度现象级影片,市场口碑双赢!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时代,中国电影市场仍在“膜拜”好莱坞电影,当年的《阿凡达》的所向披靡让中国一些影人和观众都感到“绝望”。

那一年中国影市票房前十名有六部是好莱坞电影,第一是《阿凡达》,第二是《功夫熊猫2》,其它几个为《加勒比海盗4》《哈利波特死亡圣杯(下部)》《速度与激情5》《蓝精灵》等。

《金陵十三钗》是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为6.09亿,这个成绩已相当了不起。

《金陵十三钗》筹拍之初目标更是瞄准海外的,不但要在海外票房上求突破,还剑指海外大奖;影片在制作上偏向好莱坞式的叙事模式,更请了好莱坞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演男一号,是一部标准的商业大片。

后来,《金陵十三钗》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并获美国金球奖提名,最终在海外奖项上均一无所获。

2010年贝尔凭蝙蝠侠角色接连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这样的荣誉正好与他出演《金陵十三钗》紧密衔接,观众以为这对《金陵十三钗》有更为积极的营销效应。

然而事与愿违,最终,《金陵十三钗》在国外获得的票房还不到300万美元。

当年投资人张伟平对外号称斥资6亿元人民币打造《金陵十三钗》,这种说法只是市场行为,实际上投资根本没有这么多,最多也就2.9亿人民币,除了贝尔的片酬占了不少,新建教堂和外景地花了也就300多万而已,大量新人演员片酬根本没有多少。

这部影片不仅是张艺谋与张伟平彻底决裂的标志,更是张艺谋思索之后,不再谋求好国外市场和大奖,进而转向专注国内市场。

十四年后的《南京照相馆》,诞生于国产片占绝对优势,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节节失势的背景下,以申奥为代表的新时代影人不拘泥于前辈经验,更不屑好莱坞式叙事方式,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表达,对小人物光辉挖掘和现社会实洞察手法更为鲜明和自信。

80后的申奥仅仅用《孤注一掷》和《南京照相馆》就奠定了他的导演地位。

截至8月9日中午12点,上映16天的《南京照相馆》票房已突破20亿元,最终突破35亿问题不大;这样的成绩,在如今萧条的影市中简直就是神话般存在。

申奥把同类题材电影的切入点和叙事方式拉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没有宏大叙事和主旋律口号,在以小见大中强化并突出了故事性,人物塑造更加饱满、真实;不用靠贩卖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伤痕招引观众,而是凭着过硬的口碑反响吸引观众。

从今年中国影市整体上看,《南京照相馆》基本锁定了年度最佳,甚至以票房第二(第一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绩成为抗战题材电影的优等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以预见,《南京照相馆》将在金鸡奖、百花奖等电影奖项中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等奖项。

7. 网上争议 两部电影各有优缺点,莫要过分拉踩!

本来已经沉寂在往昔中的《金陵十三钗》,因为《南京照相馆》的爆热而被再次推向话题中心。

在《南京照相馆》获得越来越多的赞誉背后,则是对《金陵十三钗》的质疑和苛责(网友形象地称为“鞭尸”)。

关于两部电影的争议比较,可综合搜归纳为以下核心分歧点:

《金陵十三钗》当年上映后就争议不断,当时舆论争议点并非是影片对日军暴行表现过于直白,而是“13个最‘下 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以及“女学生的命是命,13位秦淮女子的命就不是命吗”的质疑。

从人生而平等来看,牺牲谁都不应该,但是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总有人要牺牲要担当。

所以风 尘 女子代替女学生去慷慨赴死,就如同危急关头牺牲男人保妇女儿童、牺牲大的保小的,意义是一样的,不存在身份性别歧视。

在虚构的文艺作品中,这种设定更增添了戏剧化色彩,因而争议是正常的,并非影片质量上的瑕疵。

今天,网上通过两部电影对比:

《金陵十三钗》被批评“将女性苦难奇观化”,实质是“通过消费痛苦来制造崇高”。

《南京照相馆》获得“用不脱衣方式照样刻画屈辱”的评价,如林毓秀唱《游园惊梦》“嗓子哑了,眼泪却没掉”的场景。

《金陵十三钗》试图通过“救赎”主题普世化南京大屠杀,但模糊了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

《南京照相馆》明确区分善恶,如结尾战犯谷寿夫被枪决时,相机快门声与开枪声形成正义审判的隐喻。

现在的年轻观众更认同《南京照相馆》中的“克制叙事”,反感《金陵十三钗》“通过展示女性受难来制造悲情”的传统手法。

《金陵十三钗》强调“国际视角”、“人性复杂”,试图获得西方认可。

《南京照相馆》坚持中国主体性,如片中“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台词直击民族情感。

《金陵十三钗》在非议本质是对“苦难展示伦理”的质疑:当暴力场景成为美学消费对象时,是否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初衷?

《南京照相馆》获赞的原因在于找到了“既让孩子们看见深渊的黑暗,又不被这黑暗彻底吞噬”的平衡点。

很显然,不少争议观点在“鞭尸”《金陵十三钗》时也刻意回避了《南京照相馆》的不足,因为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一部电影是完美的。

《金陵十三钗》作为2011年的作品,其国际化的制作水准和商业成功具有开创性、标杆性的意义,张艺谋对西方叙事框架的尝试既是其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原因,也是当下被批评的根源。

《南京照相馆》的突破性体现在,不需要夸张表情和激烈动作也能传递历史厚重感;用照相馆隐喻记忆的显影与定影过程,构思精巧;首次完整呈现“照片作为抗战武器”的历史细节。

两部电影反映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人对历史题材的处理方式,《金陵十三钗》是谋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阶段性的产物,难免要被动迎合西方审美;《南京照相馆》则彰显了文化自信下的叙事主动权。

这种差异本质是十四年来中国社会心态变迁的缩影。

至今,《金陵十三钗》在豆瓣上的评分仍高达8.3分,《南京照相馆》在豆瓣的评分为8.6分,都是超过8分的高分值,说明这两部影片都是被市场认可的优秀国产片。

两部影片在细节上各有优劣,在整体质量上不相上下。

来源:一华独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