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说优点,制作很赞,介于《八佰》和《金刚川》之间,比《狗阵》高出一大截,影像和色调都相当的冷峻凌厉,岛上的野草像浪一样涌动,渔民们赤膊光脚戴着斗笠,整齐站在那里,就像引颈待割的芦苇,只能无声地期盼着风暴早日结束,还有吴老大盘肠护村的刚烈,如果只看前二十分钟,
昨天冒着雨去看了《东极岛》,期望很大,失望也很大。
先说说优点,制作很赞,介于《八佰》和《金刚川》之间,比《狗阵》高出一大截,影像和色调都相当的冷峻凌厉,岛上的野草像浪一样涌动,渔民们赤膊光脚戴着斗笠,整齐站在那里,就像引颈待割的芦苇,只能无声地期盼着风暴早日结束,还有吴老大盘肠护村的刚烈,如果只看前二十分钟,这是一部世界级的短片。
然而,后面的故事讲得磨磨叽叽,充满了一种含糊不清、欲言又止的犹疑,一分一寸地,把电影拉回到了二流电影的真实水平。
说几个恨其不争的老毛病吧,其实这都是抗战片的通病了。
第一个毛病,主题太多,没有重点。
看前半段,像是在讲渔民在刺刀下的觉醒,中间好像是兄弟情和复仇,后半段直接变成了救援大片。
表达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哪一个都没演透,比如说复仇杀鬼子这个事,事实俱在,证据确凿,鬼子已经在这里践踏多年,现在又来血洗渔岛,杀了那么多村民,老人小孩都不放过,仇恨足够了,血海深仇一触即发,可是到了哥哥这,轻飘飘的一句“我弟弟这事,没完”,变成个人恩怨了?
磨刀石都快磨穿了,杀鬼子是心都直冒火星子,你告诉我杀鬼子只是为了救一个托马斯?
阿花连这点血性都没有,天大的仇都不提,最后讲出一句“不管谁,都得救”,把救援变成了盲目的善良,咋的,鬼子落海里也救吗?逻辑就是错的,我们救英国兵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正义。
其实杀人和救人,并不是各自为政的主题,而是刀锋的两面,渔民救战俘,是顶着枪口炮弹去行侠仗义,杀鬼子,绝不是哪几个人的脑子一热,而是渔村多年积累了比海浪还高的仇恨与勇气。
《东极岛》削弱了渔民的抗争精神,让三百村民默默无语,放大了兄弟俩作为个体英雄的爆发力,其实是有点舍本逐末的。
因为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杀鬼子根本不需要一个国际事件来推动,为了渔岛的安全,为了让孩子不学日语,为了让亲人有尊严的活着,为了出海的自由,为了口口传诵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每一个理由都有足以鼓舞他们拿起刀枪,杀他个天昏地暗。
第二个毛病,主角团过于偶像化。
朱一龙、吴磊的表演是不错的,放在一部基调轻松点的抗战剧里面,就是游刃有余的胜任,可是放在《东极岛》这部浓缩了杀戮和救赎的战争大片来说,他们的偶像剧演法就很不合时宜,特别是朱一龙,脸上那些酷和拽,健美的肌肉,在水下动辄几分钟自由穿梭的漂亮泳姿,没有剧情的依托,总是悬浮靠不了岸,帅得令人莫名其妙。
倪妮更是游离剧情之外,就算是故意化妆成渔民女儿的样子,形象也过于精致了,手臂过于柔弱了,她留在镜头里的后背和手臂上根本没有肌肉群,在海上拉绳子那些特写镜头,毫无可信度,太糊弄观众。
看片的时候,影厅里有小姐姐经常拿起手机屏摄两兄弟的帅照,口中还不停啧啧赞叹,这也间接说明,剧情没法锁定她们的注意力。
第三个毛病,过多的戏剧化演绎,削弱了真实的力量。
真实是最有表现力的,可能是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拍的太好了,相比之下,《东极岛》的艺术化和戏剧化的处理更显得修饰过度。
有几个片段就是纯粹为了戏剧而戏剧,教书先生高呼满江红,然后拿着枪去碉楼里演了一段黑色幽默,哥哥单挑驻守四人,上演一段孤胆英雄的四连杀,都是突然拔高的调门,后继乏力,平添突兀。
战争片真有那么难拍吗,希望电影人们继续努力吧,早日拍出优秀的电影,别辜负了观众的信任。
来源:湖北台剧场午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