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816名英军战俘在日本沉船中绝望挣扎时,日军不仅用铁条封死舱门,更调转机枪向海面扫射逃生者。血色染红舟山海域之际,东极岛渔民划着单薄的舢板冲入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与死亡抢人。
银幕上,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潜入冰冷的深海,眼前景象令人窒息:日军士兵抡起铁锤,将一枚枚铁钉狠狠砸进“里斯本丸”号舱门的缝隙。
这个镜头在《东极岛》首映现场引发惊呼,而历史档案记载的1942年的真实场景比电影更残酷。
当1816名英军战俘在日本沉船中绝望挣扎时,日军不仅用铁条封死舱门,更调转机枪向海面扫射逃生者。血色染红舟山海域之际,东极岛渔民划着单薄的舢板冲入枪林弹雨,用血肉之躯与死亡抢人。
至今83年,这段被尘封的壮举被管虎和费振翔搬上银幕。但《东极岛》承载的远不止电影艺术——它正用惊雷般的影像,撕开日本右翼精心编织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谎言。
据东极岛渔民林阿根的孙子的回忆,爷爷那时根本听不懂英语,但看到有人挥手就划船过去,海上有难必救是刻在渔民骨子里的信条。300多条人命硬是从鬼子眼皮底下被抢回,渔民甚至将3名英国士兵藏在山洞,最终护送到重庆领事馆——这三人后来在东京审判中成为关键证人。
讽刺的是,日本战后报告竟声称全力救援,将中国渔民的壮举彻底抹去。正如导演管虎在首映礼上痛斥:当侵略者在篡改、编造历史,这更加可怕,电影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日本右翼对“里斯本丸”事件的掩盖,不过是其系统性篡改历史的冰山一角。翻开日本历史教科书,一场持续七十年的真相清除工程触目惊心:
1955年:日本民主党发起“教科书净化运动”,要求删除所有对日本侵华的批判性描述,尤其针对侵略一词
1982年:文部省将中学教材中“侵略华北”篡改为“进出华北”,引发亚洲各国强烈抗议
2001年: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教材通过审定,尽管采用率仅百分之零点零几,但获得政府背书
2007年:文部省删除冲绳战役中“日军强迫居民集体自杀”的史实,引发冲绳10万人抗议
篡改历史比遗忘更可怕!《东极岛》的首映礼上,一位观众含泪道出观影感受。当日本教科书将“侵略”美化为“带来文明”,将大屠杀淡化为“事件”,《东极岛》中那柄砸向舱门的铁锤,恰似砸向历史篡改者最有力的回击。
为还原83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救援,《东极岛》剧组进行了中国电影史上最艰难的水下拍摄:
耗时6年筹备、7个月拍摄,挑战世界级难度的水下实拍
并且在舟山东极镇实景搭建渔村,1:1复刻沉船场景
吴磊为潜水戏苦练憋气4分半钟,倪妮用海盐磨粗手背皮肤
当银幕上巨轮撕裂海面,渔民们高喊“能救一个是一个”冲向弹雨时,北京首映场沸腾了。解气!解恨!燃麻了!观众席爆发的呼喊,印证了这份历史记忆的震撼力。
阿赑不忍了,浴血反杀,手刃敌人,狠戾红眼的野性直接迸发;阿荡以命相搏,血扑刀起。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彻底觉醒!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激动地写道。
为什么83年后要重提这段往事?《东极岛》给出了超越历史的答案。
当渔民阿花划破海浪冲向沉船,她不懂国际公约,不知地缘政治,只认一个理:“海上有难必救”。这份朴素的信念,让300多名素不相识的外国士兵得以生还。
善良从来不需要翻译。舟山博物馆展出一枚获救战俘偷偷塞给渔民的戒指,旁边的说明词如此写道。这枚戒指见证了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也照见当今某些国家的狭隘。
中国越强大,世界才越和平。《东极岛》的首映礼上,一位外国观众含泪道出观感。从83年前渔民的小舢板,到今天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同一种基因:被压迫时的不屈,见危难时伸手。
东京审判法庭上,三位被东极岛渔民救出的英国士兵戳穿了日军“全力救援”的谎言。但这场较量远未结束——当日本右翼仍在靖国神社拜鬼,当教科书继续删除战争罪行,《东极岛》的惊雷炸响恰逢其时。
海浪会冲刷血迹,时间会腐蚀铁证,但一个民族用生命铸就的丰碑,终将在光影中永恒矗立。当8月8日影院灯光亮起,那块钉死83年的历史遮羞布,已被彻底撕开。
在我看来《东极岛》这部电影也是一场历史记忆的保卫战,我们没有资格替先辈原谅他们的暴行,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来源:谈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