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炼金术拍电影,洗胶片洗出异度空间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8 11:11 2

摘要:当胶片本身的物质性与它所记录的生活共振,电影便拥有了召唤另一个宇宙的魔力。本·里弗斯导演的新作《林中空地》正是这样一部将现实淬炼为诗篇的感官杰作。本片入围了202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部影片不仅标志着里弗斯与杰克·威廉姆斯跨越近二十年合作的又一里程

往期播客:脱口秀是继影视、文学后,离当下最近的艺术?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编者按:

当胶片本身的物质性与它所记录的生活共振,电影便拥有了召唤另一个宇宙的魔力。本·里弗斯导演的新作《林中空地》正是这样一部将现实淬炼为诗篇的感官杰作。本片入围了202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部影片不仅标志着里弗斯与杰克·威廉姆斯跨越近二十年合作的又一里程碑,更延续了他对影像本体、时间流逝与存在孤独的深邃探索。

从2006年那部粗粝而震撼的短片《这是我的土地》,到2011年的长片首作《海上两年》,里弗斯以苏格兰高地隐士杰克为主角,用胶片构筑了一座由“别处”组成的群岛。如今,《林中空地》并非简单的续集,而是一首“绵延的时间之诗”的动人章节。在胶片颗粒的呼吸、手工冲洗的痕迹、精心构图的静默与突如其来的梦幻时刻之间,影片邀请观众沉浸于一个既亲密无垠又超然物外的世界。

正值《林中空地》上线流媒体平台之际,我们翻译了两篇文章来更细致地解读这部电影,分别是来自Film Comment的影评长文和来自ultradogme的采访文章。这篇文章不仅将带我们领略里弗斯独特的“胶片炼金术”:关于水渍痕迹如何让“慢电影”动起来,黑白与彩色的转换如何撕裂现实;更将剖析他与杰克之间超越“合作”的关系,解读篝火旁的神秘颂歌等等。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让我们得以在数字洪流中,触摸胶片那灼热的、充满偶然魔力的肌理。

林中空地

Bogancloch

导演: 本·里弗斯

主演: 杰克·威廉姆斯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冰岛 / 德国

语言: 英语 / 苏格兰语

上映日期: 2024-08-09(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影评部分:

作者:Max Goldberg

采访部分:

作者:Arta Barzanji

我记得初次观看《这是我的土地》(2006)时的震撼——这部朴素的电影竟能如此完整地召唤出一个独立世界。这部短片虽然简陋,却与主题完美契合,影片动用了一连串手法(田野录音、拼贴、抒情的Bolex摄影)来描绘杰克·威廉姆斯(一位满脸络腮胡、归隐苏格兰高地的造梦者)。此后,里弗斯在他对自给自足的沉思中越走越远,他庞大的作品版图俨然组成了一座由“别处”组成的群岛。但对我而言,这部早期作品的粗粝魔力,正凝练了他对电影本身的设想:电影也是一块自治飞地,让迥异的世界与认知方式得以诞生。

《这是我的土地》海报

五年后,里弗斯携首部长片《海上两年》(2011)重返同一场景。相较前作,此片拥有更广阔的框架——字面意义上体现为变形镜头对杰克广袤居所的捕捉,隐喻层面则呈现向叙事的倾斜。倒不是说影片真的讲了一个故事(当年它被视为“慢电影”的典范),但它从杰克的世界中提炼出一重神话的、偶尔奇幻的领域(一辆拖车短暂地漂浮在半空)。当然,“孤独隐士”本身是熟悉的叙事设定,但稍加思索便会发现:杰克显然对里弗斯与摄影机持开放姿态,银幕上的他并非角色,而是遐想的载体——其存在既是表演的产物,亦是镜头框取的造物。

胶片与拍摄主体之间的交融也体现在图像物质层面。手工冲印的胶片凸显了感光乳剂的不稳定性。在雾雪镜头中,自然气候与胶片颗粒的边界彻底消融。这种对“手工性”的执着,催生了影像的灼热触感,进而造就令人眩晕的迷幻时刻:观众对所见之物的认知处于持续流变中。《海上两年》中的一个长镜头尤其如此,杰克乘着临时搭建的木筏在湖面上漂流。他在空间中漂流,镜头在时间中延展;二者共同趋向一种“禅意”的绝对静止,达成形式与内容的合一。这些关于“超脱时间者”的影片,本身便精妙契合了瞬间经验的流动——既如液体般柔顺,又如磐石般顽固。

《海上两年》剧照

时隔十三年,里弗斯创作了同样以杰克作为主角的《林中空地》。这并非续集,而是一首绵延的时间之诗的延续。尽管外界剧变迭起(如苏格兰独立运动再次升温),杰克的小屋却似凝固于时光之外:某些构图(例如窗台上的玻璃瓶静物)与旧作近乎一致。影片最精妙的段落中,蒸汽随印度古典音乐磁带(卡带的粗劣音质是三部曲的核心美学元素)的旋律渗入房屋,整栋建筑如巨龙般呼吸起伏。

然而居者已显老态。当杰克聆听另一盘磁带时,那些穿插其间的褪色彩色照片与音乐,浮出其往昔生命的碎片。里弗斯曾以类似手法创作全由“生平碎屑”构成的影片(如2012年《浪子幻影》),但《林中空地》中,这些元素更尖锐地刺穿了笼罩杰克生存的永恒感,正如叙事蒙太奇技法撕裂了电影的“民族志”段落一样。

传统解读常聚焦纪录片与虚构的张力,但对此片更关键的或是观察与梦境的辩证。当杰克频繁沉入睡眠,奇妙之事便发生。如倚巨树小憩的长镜头,他咀嚼着饼干,哼唱欧文·柏林的《Blue Skies》,他抬头仰望天空,风声渐涌于音轨。最终,我们意识到他闭上了眼睛。静态构图的远景让人难以分辨他究竟何时打瞌睡,以至于影片从欢快的歌声过渡到死一般的寂静,我们却浑然不知。

仿佛为呼应这种断裂,《林中空地》在歌声结束的瞬间切至彩色影像。当观众长久凝视黑白画面中的杰克居所后,骤然发现他的屋顶竟涂着斑斓色彩。彩色段落仅持续三个镜头,短暂如一阵风的时长,却在消逝后拓开可能性的疆域。

影片最终镜头里,重力法则宣告失效:冬日晴空下,杰克预备露天沐浴,在浴缸下点燃小火堆。他缓缓潜入水中,唱着另一首歌,揉搓着头皮。此时,这部以静态构图为特征的作品,摄影机首次开始移动,被无形之力拽向天空,其轨迹恰似在塔可夫斯基《牺牲》(1986)与伊姆斯兄弟《十的次方》(1977)之间觅得平衡点。

最后,那段回溯的空中镜头,以其神一般的视角,超脱了画框中的杰克,亦超越了镜头后的里弗斯。这是作者之死?或许吧。但我仍不禁想象里弗斯重回大地,与老友共叙新篇。“合作”一词远不足以定义催生此等奇迹的关系——他们共同纺出的,是比“故事”更悠远的时空经纬。

我认为《林中空地》是一部充满感官性的电影。这种特质在你的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它始于胶片的选择吗?比如,我们在胶片表面看到的划痕和瑕疵。

本·里弗斯:如果你仔细看,其实没有划痕。我非常小心,避免划伤胶片。但是确实有一些痕迹,主要是水留下的。这跟我晾干胶片的方式有关——我不用专业的烘干柜,而是把胶片挂在没有加热器的绳子上自然晾干。所以水分干了以后会留下这种“不太规范”的痕迹和形状,效果倒挺不错。我在冲洗胶片时也会用一个特别的水槽来操作,制造出那种光影跳动的效果。

片子一开始就打算拍成黑白,而且现在市面上能选的黑白胶片型号也几乎没有了。柯达只做两种规格:一种负片,一种反转片。所以实际上没得选。对我来说,关于胶片材质最重要的决定是:拍彩色还是拍黑白?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构图时怎么想。我可不想拍彩色然后后期转黑白,因为拍彩色和拍黑白时,我对构图和光线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

你说的那种“感官性”,部分原因来自于胶片本身更柔和的质感,边缘没那么锋利,不像数码影像那么锐利冰冷。数码当然也能拍出很棒的画面,但我想拍的那种影像,还有我常拍的那些地方,就特别适合胶片的柔和感,以及它处理光线的方式。数码拍的高光部分有时会显得刺眼,而胶片就平滑得多。

当然这也跟杰克这个人有关。我很喜欢拍他的脸。说到底,是带着爱去拍一部电影,这本身就会增添一种感官上的亲密感。我想把《林中空地》拍成一种梦境。即使里面有日常生活的片段,也像是关于这些日常事物的梦。所以这种感官性不光是胶片带来的,还有雾、烟、火,以及这些层层叠叠、能模糊现实的晕染效果。

《林中空地》剧照

我们来谈谈你的构图方法。电影里有很多“框中之框”的设计,在这些小画面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杰克、他周围的自然、或者屋里的物件。还有额外的一层视觉元素——就是你在冲洗胶片时在胶片表面留下的那些痕迹,它们拥有自己独立的运动轨迹。影像的内容与影像的表面各自遵循不同的运动逻辑与互动方式,考虑到你精心设计的构图,感觉这很刻意。比如拍杰克在温室的那个镜头,是从厨房里透过窗户拍的。在整个镜头里,我们时不时能看到他在温室里干活露出的头和肩膀。但在这个长镜头里,我一点也没觉得它是所谓的“慢电影”或者特别追求静止。因为即使摄影机不动,画面里也没人动,但影像表面(那些痕迹)始终在运动。影片里没有任何真正的静止。

本·里弗斯:开拍前,我会花大量时间架设机位、寻找这些层次。电影里几乎没有一个部分是仓促或者随意完成的。对,它也算不上是特别典型的“慢电影”。我觉得“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众的日常经验。如果你习惯看詹姆斯·班宁的电影,那我的片子可能节奏还挺快的。但如果你习惯看漫威电影,那它肯定显得慢。

对我来说,这种节奏能让观众真正地去“看”,并且享受“看”的过程。举个例子,拍他听音乐那场戏,观众就有机会真的坐下来好好听一段音乐。我们平时听音乐时,常常还在做别的事。能纯粹地坐着听,是种奢侈。而且看别人听音乐也很有意思。你无需被告诉任何信息,只需端详那张脸,猜想他在想什么,这段音乐勾起了什么记忆,又点燃了什么想象。于是,观众也被邀请进入与他同样的思绪、情感与幻想之中。

可以说,最终影片中长镜头的长度,反映了你在现场构图、寻找这些画面所耗费的时间。当然,音乐同样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你无法真正催促它。你需要静坐一旁,任其依循自身的节奏和速度慢慢铺陈。

本·里弗斯:镜头的长度通常基于我通过取景器观看时的感受。在剪辑阶段,那些最终入选的镜头,长度往往与我拍摄时大致相同,因为当时就觉得这个长度是恰当的。我遵循这种直觉作为指引。

《林中空地》剧照

这个段落有个绝妙的杰克特写:篝火微光中,他的面庞如黑暗之海里舞动的银盐颗粒。这个极简而优雅的镜头承载了影片全部精神内核。我喜欢这种突兀:一群素昧平生的人,就这样围火而坐,开口便唱。

本·里弗斯:正是如此,他们没有打招呼也没有告别,存在即合理。

说到音乐,影片配乐具有惊人的国际性跨度。

本·里弗斯:所有歌曲皆源自杰克青年航海时期收集的磁带。货轮停靠中东、印度等港口时,他会下船淘些封面合意的磁带(因不谙语言,内容纯属盲选)。我着迷于这种异质音乐与特定地貌的碰撞,这既折射他包容的人格,也暗含我的政治表达。

若拍摄时即兴播放磁带,配乐选定是否存在偶然性?配乐的整体策划是你俩合作完成的吗?

本·里弗斯:部分曲目确属拍摄现场即兴播放,但后期我带回大量磁带替换了某些段落。配乐中的甘美兰与印度拉格,皆旨在诱导意识进入异质状态,这也正是影片的终极追求: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创造可沉溺的变形世界。黑白影像同样助力日常向电影世界的跃迁。

您将具象世界推向抽象领域,但并非依赖特效叠加这种捷径,而是通过声画互文的细节累筑达成。

本·里弗斯:这需要时间沉淀,声音在此至关重要。拍摄时我就已经同步构思声效,以此挣脱具象枷锁,趋近抽象之境。

本·里弗斯:人人都在追问,但我拒绝揭秘。只能说拍摄极其艰难。

但仍是胶片,对吧?

本·里弗斯:当然!不过请容我保留魔法配方。《海上两年》也有类似镜头(拖车飘上树那场戏)。房车与摄影机本不该浮空,但我们无需深究物理逻辑——权当是电影炼金术吧!

《林中空地》剧照

若将您创作的一半称为魔法(如悬浮镜头),另一半或许称为炼金术——毕竟最终影像的形塑,极大依赖您在后期进行的化学处理过程。而胶片拍摄本身即是化学反应。

本·里弗斯:于我而言,单纯复制现实毫无意义。炼金术的精髓在于质变把一物变为另一物,我正是要将此岸世界淬炼为只存于大银幕的彼岸世界。

✦✦✦✦✦✦✦✦✦✦✦✦✦✦✦

林中空地Bogancloch

导演: 本·里弗斯

主演: Jake William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冰岛 / 德国

语言: 英语 / 苏格兰语

上映日期: 2024-08-09(洛迦诺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

202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入围

豆瓣

7.0/10

IMDB

7.1/10

AlloCiné

-/5

适合人群

10+

深焦推荐指数

不容错过

Ou ★★★★ 不容错过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烟雾蒸腾的胶片,树枝也在溶剂中变形,形成后印象派的扭曲。如果说La Libertad关于人身的神话性,这部是关于末路的嬉皮文化。前面都很完美,结尾两个镜头太生硬。林中一间房,宇宙一颗星。

acidpinkAnt ★★★★ 不容错过

时刻想要跑路的电影边缘人

最后,Jack坐在浴缸里难得悠闲地泡起澡来,疲惫褪去的他舒服地睡了起来,与此同时,摄影机如脱线的气球一般,缓缓地从地面逐渐升起,直飞九天之上,随后直抵银河,这一刻,摄影机化身为意识。

电车 ★★★★ 不容错过

深焦DeepFocus 编辑

毫不避讳胶片在低照度的环境中造成粗粝感,真正把胶片的颗粒度运用到叙事中。放大的胶片颗粒度让环境与人物的轮廓渐渐模糊,Jake Williams脏乱的林中小屋有机地融入到森林中,成为一体。但他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与现实世界弱连接的情况下,选择一直保持着嬉皮的生活态度,用肉身对抗当下。

胤祥 ★★★☆ 值得一看

电影学者

挺催眠是真的(自然声音做得好的可能真的都很适合哄睡……),黑白胶片为主加冲洗处理的影像极为粗砺但也形成了非常迷人的风格。结尾处雪中泡澡的时空变换剪辑和最后的大拉升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还颇讨论了一下最后那个无人机镜头怎么拍的,感觉最大可能是用胶片翻拍了无人机的数字影像……)。

- FIN-

深 焦 往 期 相 关 内 容

全球最知名艺术电影平台,正沦为屠杀的帮凶…

4部豆瓣8分+电影上映,暑期档才刚刚开始

第19届FIRST获奖名单,《老蔡的奥德赛》最佳影片

今年FIRST的洪常秀片,是这部做梦的电影

爹味拉满还是极致风格,姜文《你行!你上!》到底行不行?

2025年威尼斯片单公布,舒淇长片首作入围主竞赛

FIRST再现超低成本科幻片,五人一车随时开拍

暑期档过半,票房10年新低

一部华语类型片,为什么会入围戛纳?

来源:深焦DeepFoc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