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1》到《东极岛》,IMAX特制拍摄的意义,不只是“更大画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0:26 2

摘要:由管虎导演时隔五年打造的第二部IMAX特制拍摄作品《东极岛》,于8月8日正式上映。对华语电影来说,它不仅是一部战争题材力作,更是一场面向技术与叙事的深度挑战。一如电影《F1》用银幕释放速度极限,《东极岛》则是在深海之下探索沉浸的边界,用1.9:1的特殊画幅重构

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达麦

由管虎导演时隔五年打造的第二部IMAX特制拍摄作品《东极岛》,于8月8日正式上映。对华语电影来说,它不仅是一部战争题材力作,更是一场面向技术与叙事的深度挑战。一如电影《F1》用银幕释放速度极限,《东极岛》则是在深海之下探索沉浸的边界,用1.9:1的特殊画幅重构了观众与角色的感官连接。

在社交媒体上,“看《F1》必须选IMAX”已经成为车迷和影迷的最大共识。当《F1》拥抱IMAX,不只是为了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更是为了让人“感同身受”那种3秒极速换胎、贴地飞驰的紧张与兴奋。

同理,《东极岛》的IMAX版本也并非简单地“画幅更大、画质更清”,而是从剧本阶段就将IMAX技术作为叙事工具深度嵌入创作。正如导演管虎所说:“在剧本阶段就决定拍一部电影,充分彰显IMAX的技术优点……这部电影没有比IMAX更好的表现形式。”

这种创作思路的转变,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技术不再是后期修饰,而成为内容设计的前提。IMAX被管虎视为“最接近人眼”的影像系统,提供的不仅是沉浸感,更是一种由画幅主导的叙事逻辑重塑。

管虎表示:“这种在异样的世界里徜徉的感觉,想不出来能比IMAX更好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东极岛》中,IMAX镜头深入海底,将一个发生在83年前的真实水下救援事件,以1.9:1的宽高比全幅展现,相较普通影院版本(2.87:1)多出51%的画面信息。对于一部70天水下实拍、210天总周期打造的战争题材影片来说,这51%并非“视觉填充”,而是“情绪信息”。

摄影指导高伟喆曾提到:“IMAX真的能把观众屏住呼吸地拉入水下世界。”这是技术对情绪的直接参与。就像F1观众在IMAX银幕上“听见引擎轰鸣前的静默”,《东极岛》的观众也能在深海压迫中“看见角色青筋爆起的真实生理反应”。这种细节,只有IMAX能还原。

2025年,F1和《东极岛》之间最大的共同点,或许不是速度或深度,而是它们对“极致体验”的共同追求。

F1试图将赛车运动的工业美学,通过IMAX搬上大银幕,扩大其商业触角;而《东极岛》则是中国导演以近乎信仰的投入,把一次历史事件转译为技术语境下的银幕传奇。从六年筹备、210天拍摄、演员潜水训练,到特制摄影机下“肌肉微颤”的捕捉,每一处细节都指向一个目的——让技术成为观众和角色之间的共情桥梁。

据管虎导演介绍,一旦涉及到水下的IMAX拍摄,从摄影团队到美术团队都非常紧张,因为这意味着从未有过的拍摄经验。各环节都需要更加精细,更加费工费时,力求为观众呈现绝佳的体验。“我们最终要给观众的是一个最棒的体验,我觉得IMAX做到了。”

在这个内容极度内卷、观众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IMAX的意义早已不是“比别的银幕更大”,而是“比别的故事更沉”。

近期的电影市场,我们看到了一个趋势——IMAX正在成为一个“优质内容的信任标志”,它不只是影院终端的品牌符号,更是创作者主动选择的语言系统。而这一趋势正在改变内容创作的方向:与其说这是一次影院体验的升级,不如说是内容工业从“观众注意力”转向“观众沉浸力”的转身。

观众正用钱包投票,要么在家等流媒体,要么为一块值得的银幕走进影院。而IMAX,正试图定义“值得”的真正含义。

来源:敦煌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