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儿子二刷《长安的荔枝》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运送荔枝这么小的事情,也需要先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带儿子二刷《长安的荔枝》时,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运送荔枝这么小的事情,也需要先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的。
是啊,最后帮李善德破局的,其实是拆解思维,我们普通人有时候确实没看透。
李善德在岭南驿站铺开地图,用朱砂笔将 “岭南到长安” 的漫漫长路,分割成一个个标着 驿站、水路、保鲜点、的小段。
说真的,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才忽然明白,这个唐朝小官能完成 “不可能的任务”,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的拆解思维 。
这恰恰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最该传递给他们的能力。
拆解让大目标不再可怕
电影里最震撼的一幕,是李善德站在岭南的海岸边,望着茫茫群山发呆。圣旨要求 “荔枝三日到长安”,可从广州到长安五千余里,快马加鞭也得七日,这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
刚开始看,我也以为,他肯定做不到啊,可以剧终了!
但下一秒,李善德却拿出算筹,在地图上画下第一条线:“先算清楚,每天能走多少里,需要多少匹马,哪个驿站能换马。”
他把 “送荔枝到长安” 这个终极目标,拆成了三个问题:
①、怎么让荔枝保鲜更久;
②、怎么规划路线最快;
③、怎么调动沿途资源。
每个问题又被拆成更小的步骤:
保鲜要试验 “盐渍法”“冰窖储存”“竹筒密封”;
路线要比较 “陆路快马”“水路漕运”“水陆结合”;
资源要统计 “每个驿站的马匹数量”“当地官员的配合程度”。
就像把一根难啃的骨头,拆成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嚼,原本望而生畏的任务,突然有了下手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二宝学轮滑时的情景。刚穿上轮滑鞋走了几步,马上就摔倒了,接着他就哭了:“太难了,我不想学了!”
我跟他说,你想想李善德的地图,我们先不学滑,就练站稳,能站 10 秒就算赢。”他擦干眼泪试了起来,站稳后又练 “抬一只脚”,再练 “走一步”。
一周后,他居然能滑出三米远,兴奋地喊:“原来学轮滑这么简单!”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说,孩子面对大目标时的退缩,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被 “整体难度” 吓住了。
就像李善德不会一开始就想 “五千余里”,而是先走好眼前的 “三十里”,给目标做减法,反而能生出往前走的勇气。
后来,我也开始我带俩孩子玩 “拆解游戏”:
把 “整理书包” 拆成 “按科目分书”“装文具盒”“放水杯” 三个小步骤,他们不再觉得麻烦;
把 “写一篇日记” 拆成 “画一幅画”“写三句话”“读给妈妈听”,他居然主动说 “我想试试”。
原来,孩子的潜力,就像荔枝路上的驿站,藏在被拆解后的每一小段里,只是我们之前没有发现!
拆解让难题有了答案
电影里李善德最煎熬的日子,是在岭南的荔枝林里度过的。他对着满筐荔枝愁眉不展:“熟荔枝摘下来,一天就变色,怎么撑到长安?”
阿僮看着他急得团团转,说:“急也没用,今天试盐腌,明天试冰藏,总有一个能成。”
于是李善德带着手下,把 “保鲜” 这个大难题,拆成了日复一日的小试验:
他们把荔枝泡在盐水中,结果 “果肉发涩,失去原味”;他们把荔枝放进冰窖,发现 “冰化得太快,路程远了没用”;他们用新鲜竹筒密封荔枝,“三天后打开,居然还带着清香”。虽然最后发现 “竹筒 + 快马” 才是最优解,但正是这一次次小试验的积累,让他在无数次失败中,找到了那一线生机。
大宝看完电影的路上问我,你说,李善德为什么不怕失败呀?
我说,回想一下李善德的记录本,就知道了。每次失败,都相当于拆掉一个错误答案,距离正确的路,就更近了啊!
大宝说,对哦!原来失败并不可怕!
就像之前我跟孩子一起做手工机器人,连着剪坏了三个纸盒,我们都想放弃了。还是娃爹说,干啥能一次就成,你们多试试呀!
然后我们才开始一起反思,到底是哪里的问题,最后成功的做出了一个自己满意的手工机器人。
发展心理学中的 “试错学习理论” 指出,孩子从失败中学习的效率,比从成功中高 3 倍。
就像李善德的保鲜试验,每个被拆解的小步骤,不管成功失败,都是通向答案的必经之路。
现在大宝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地说:“我们把它拆一下吧!”
看来,孩子学会的,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解题时的思路和从容。
就像李善德在荔枝林里那句自言自语:“慢慢来,总有一法能成。”
拆解让合作有了可能
电影里最动人的片段,不是荔枝送到长安的瞬间,而是李善德拿着公文,一个个驿站去拜访官员的场景。
有人嘲讽他“自不量力”,有人怕担责任闭门不见,但他没放弃,而是把“调动沿途资源”这个大目标,拆成了“说服每个驿站的官员”这个小任务。
对岭南节度使,他讲 “荔枝税能充盈国库”;
对漕运官,他说 “顺路捎带,不费额外运力”;
对长安附近的驿丞,他承诺 “功劳簿上记你一笔”。
李善德用一个个小突破,最终打通了整条运输线。
大宝看到这里,突然说:“他太了不起了,一点点就把事情做成了。我看着他的每一步,都像在收集能量球,每个官员都给了他一点能量,最后事情就成了。”
这个比喻让我想起学校的亲子活动。老师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 “环保海报”,儿子急着说 “我们要拿第一”,结果画了一半就吵着 “太难了”。
后来,我们也是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一点点完成了。我写标语,他画树木,最后一起贴装饰。
最后作品虽然没拿第一,但我们都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每个人做一点,最后就有可能成功!
社会心理学中的 “社会交换理论” 认为,复杂的合作往往败在 “想一步到位”,而拆解后的小互动,能让人更容易建立信任。
就像李善德不会要求每个官员 “全程配合”,只请他们 “做好自己驿站的事”。
平时我们给孩子的合作任务做拆解,反而能让他们体会到 “我为整体出了力” 的成就感。
我想说,拆解思维不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让孩子感受到 “自己有价值” 的途径。
就像每个驿站的小吏,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荔枝送到长安出了一份力。
凌晨妈妈来叨叨:
当孩子学会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把大难题拆成小试验,把大合作拆成小分工,他们就拥有了面对世界的底气。
毕竟,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像荔枝路上的驿站。孩子们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终将抵达想去的远方。你是否也认同?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凌晨妈妈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