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映14天,票房约19亿元,豆瓣评分8.6——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这个夏天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与记忆的观影热潮。这部影片没有展现宏大历史场景,没有刻意渲染暴力血腥场面,而是通过一家照相馆里的一群普通人,以小切口和独特视角展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岁月以及
本报记者 苗 春
《南京照相馆》海报。 出品方供图
上映14天,票房约19亿元,豆瓣评分8.6——电影《南京照相馆》在这个夏天掀起了一场关于历史与记忆的观影热潮。这部影片没有展现宏大历史场景,没有刻意渲染暴力血腥场面,而是通过一家照相馆里的一群普通人,以小切口和独特视角展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岁月以及中国人的顽强不屈。导演申奥说:“我们要用百分百认真的态度把这段历史留下来,因为电影会比所有主创都活得长久,会一直留存下去,产生无法磨灭的影响。”
还原历史真相
申奥介绍,《南京照相馆》的创作受到老电影《屠城血证》的启发。《屠城血证》1987年由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讲述南京大屠杀背景下,一位中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将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申奥团队迅速联系有关方面,取得了相应版权,对其进行改编。
这两部影片都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馆长马振犊介绍,1938年1月,南京一家照相馆的15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时,被底片上的残暴画面所震惊,冒死选取了16张照片做成一本相册,想把这些日本人自拍的屠杀中国人的照片作为历史证据保留下来。他还为这本相册做了一个封面,上面画的是一颗滴血的心。后来相册辗转到罗瑾同学吴璇的手中,吴璇先后将相册藏在大佛的肚子里和自己家中,一直保存到抗战胜利。这本相册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的证据。
影片的每个画面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在吉祥照相馆的暗房场景中,红光笼罩下的显影、停影、定影过程被拍得很有仪式感,非常庄重。申奥说:“开枪射击和拍照的英文单词都是shoot,暴行的实施和记录形成呼应。照片此时是日军的战利品,但也将成为他们的罪证。”
影片中日军掠夺南京城砖建造“八纮一宇塔”的情节也源自真实历史。带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八纮一宇塔”如今被包装成“和平之塔”,日本右翼势力依然在用错误的历史观影响日本年轻一代。这种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还原,让影片具有了超越艺术本身的历史价值。
表现人性光辉
影片中的几名中国老百姓来自不同地方,为了躲避战争,汇聚在南京贡院街这家照相馆的狭小空间里。他们是历史大背景下形形色色人物的代表,影片将他们刻画得有血有肉、真实可信:邮差苏柳昌最初将为日军冲洗照片当作一份保命的差事,然而那些血腥、残酷的画面让他从浑浑噩噩中逐渐清醒过来,成为以个人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和历史真相的勇士。林毓秀是个怀揣明星梦的小演员,企图通过日语翻译王广海的情人身份和学说日语“我是良民”获得庇护。随着她被迫为日军表演,尤其是亲眼看见日军摔死婴儿,还要她抱着孩子摆拍“亲善照”,她的民族意识被点燃,最后成为用相机记录战犯伏法的正义使者。照相馆老板老金沉稳智慧,一边在地下室带领全家4口艰难求生,一边冷静地帮助阿昌应对日军。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掩护林毓秀逃离敌占区,并将日寇的罪证公之于众。
影片中的反面人物也同样鲜活生动。王广海是懦弱自私的投机分子,不惜向侵略者出卖尊严,苟且偷生。面对同胞的悲惨遭遇,他选择麻木不仁。对妻儿和林毓秀,他都缺乏真正的关爱和责任。但他也曾有意通过翻译错一些对话来保护中国人,关键时刻没有帮日军递枪打死中国军人。最终当他意识到日本人从未将他当人看时,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是伪善残暴的侵略者代表,他试图以“朋友”的身份拉拢阿昌帮他洗照片。然而他在拍摄日军暴行的过程中表现得兴高采烈,他给阿昌的通行证实际上是“催命符”,这些做法充分暴露了他作为侵略者的本质和丑恶嘴脸。
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塑造这些角色,极具感染力。饰演王广海的王传君演活了一个助纣为虐的帮凶,被网友称赞“脸上每一条小肌肉都会演戏”。饰演老金的南京人王骁贡献了许多精彩细节,比如老金准备送女儿出城时,王骁层次丰富的表演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老金复杂的心情。饰演老金11岁女儿的杨恩又在“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场戏中,主动向导演提出自己能不能不哭,“我想笑”。她演出了孩子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希望,与成年人目睹人间地狱、正在体会生离死别的沉重形成对比,让这场戏更具冲击力。
编剧张珂介绍,饰演林毓秀的高叶在和王广海讨论“日本人输了怎么办”那场戏时,高叶说到“我自幼学戏,穆桂英、梁红玉”的台词之后,自然而然地加了“我懂的”3个字,一下子让观众看到了这个人物的成长,体现出一个普通中国人“位卑未敢忘忧国”。
影片中多个场景深深打动观众。“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场戏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拍全家福时,老金拉动照相馆的背景幕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以及万里长城等中国名胜一一呈现,片中角色一起眼含热泪说出这句台词,无数观众也因感动而落泪。摄影指导王天行回忆说:“我们是哭着拍完这场戏的。淡淡的一盏灯光,营造出好像一小群人围着篝火取暖的感觉,镜头退后,把空间让给演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老金洗照片时响起的这首《城门谣》。这首童谣既契合吉祥照相馆的情境,又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形成深刻呼应。张珂透露,最初剧本里用的是一段戏曲,因为早年间没有钟表,老一辈洗照片时常常唱一段戏来计时。王骁推荐了南京人熟悉的童谣《城门谣》替代戏曲片段。“王骁用南京话念这首童谣时,我觉得这就是老金的灵魂。”张珂说。
跨越国界的回响
8月7日,《南京照相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映。据介绍,影片还将于8月15日登陆美国、加拿大;后续还将与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观众见面。影片英文名没有从“南京照相馆”直译,而是翻译为“Dead to Rights”,意为铁证如山。
海外观众对影片的反响令人动容。有位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男生看片后表示:“世界不能只知道广岛、长崎,而不知道南京。这是一场舆论战、文化战、宣传战。”还有外国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功德无量,历史需要去伪存真,真相需要被更多的人知晓。”
饰演苏柳昌的刘昊然说:“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经历过苦难的先辈们在庇佑着的。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博主在做电影背后的历史、军事知识科普,许多年轻人在评论里纷纷表示‘学习了’,这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交接。”
“《南京照相馆》是我们用影像写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希望这封信可以送达观众手上,也希望观众亲手拆开这封信,喜欢这部电影,铭记这段历史。”对于影片的良好反响,申奥表示,这是对电影全体演职人员创作的认可,也是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和死难同胞的抚慰。
在网络上,这部影片引发了大量热议。一些观众说,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有些记忆必须被铭记,有些真相不能被遗忘。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辈人手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那个“保存底片”的人。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