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定档再遭举报,3小时评论超百万,网友:最该看的人不让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05:33 3

摘要:“如果他们不能看,那拍这部电影还有什么意义!”有人在微博这样喊出,看着屏幕上的那行“18岁以下禁止观看”提醒,忽然觉得有些气闷。偏偏,《731》到底还是定档了,8月盛夏,《南京照相馆》成了话题焦点,可其实更多人惦念的还在那部迟迟未现身的禁忌之作。舆论场早乱成一

“如果他们不能看,那拍这部电影还有什么意义!”有人在微博这样喊出,看着屏幕上的那行“18岁以下禁止观看”提醒,忽然觉得有些气闷。偏偏,《731》到底还是定档了,8月盛夏,《南京照相馆》成了话题焦点,可其实更多人惦念的还在那部迟迟未现身的禁忌之作。舆论场早乱成一锅粥,这俩电影都是抗战纪念题材,都是剑指我们最不想遗忘的历史。明明都落在纪念建军节点上,却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转念一想,笑不出来,倒像被钝刀子慢慢拉扯。

《南京照相馆》首映,会场人声嘈杂。有人边看边低声议论。其实这部片子没有煽情,没有那些旧电影里惯常堆砌的苦情桥段,导演反而一点都不按套路来。王广海始终把通行证揣在怀里,哪怕知道妻儿已经遇难。他的动作很快,没有犹豫。那行小道上的尸体和家属牌照,几乎是悄无声息浮现。林毓秀坚持唱穆桂英和梁红玉,台词像随手拈来,可仔细去品,骨子里全是影射。这俩戏曲人物,一个北宋巾帼英雄,一个大破金兵大梁城,几百年过去,却眼睁睁落进南京沦陷那夜的幕后。

有人叫这片子是纪录片,其实不尽然。影像残酷温柔,远比单一标签厚重。南京大屠杀影像被一茬一茬搬上荧幕,没见过这样冷静、细致、不动声色。导演的镜头似乎总是落在那些“错位”的表情上,该哈哈大笑的人,嘴角在微颤,需要痛哭时相反木然,难道现实里的人真如此吗?和央视新闻整理的史实比对过,除了受访者回忆零星有出入,几乎找不到漏洞。有人觉得导演太安静了,不够血腥,有人又翻出来一堆评语说已经受不了了。其实观众的愤怒和导演的冷静之间,是史实的夹缝。

再转回《731》,这部片子几乎没地方宣传,过去三年一直被日本多个渠道举报。这种举报方式有些“现代”。打着学术或文化名义,各大平台上吵来吵去,最后倒成了“洗脑秀”。他们盯着一部中国自己的电影,用血腥、恐怖、虚假的借口,压着平台下架。这电影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数字、一个实验室、一群被关在寒冷房间的人体试验体。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七三一部队在东北,至少数千中国百姓直接死于活体实验,相关资料见中共中央党史文献。78%的水是人体平均含量,电影里反复提。在实验里,这样科学的数据成了剧本的恐怖道具。人体解剖时还温热,血喷出来,有人说太晦气。我倒觉得,这种“科学发现”背后,是骨头里渗出的不得已。

《731》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电影,它像一把刺刀,明晃晃摆在那里。多年被批封禁,卖国贼的话题总要掺和一脚,其实有些得罪人。卖国贼这顶帽子最容易带。比方说,这电影上映每每都有人跳出来说“危害青少年”,又或者“给中国抹黑”。真是滑稽。今年九一八,电影终于定档,离上一轮争议刚好过了一个冷周期。中国人对痛苦的记忆有惯性,但也容易麻木。一边是庆祝,一边是警示,两头夹着一群呼吁更多人“看见真相”的网友。气氛不对,大量留言说18岁以下不能看不公平,那到底该不该看呢?评论里几乎一半都在问。

《南京照相馆》里有个设定挺巧妙,阿昌和金承宗闲聊,他手一抬,将自己的照片默默撕下来,藏进口袋。其实全场看似都是中国人,士兵、戏子、小人物,心思各异,彼此提防。这种心理不是现在才有。王广海后来那句“最不团结的还是中国人!”既像是自嘲又像泄愤。可王广海其实挺难琢磨。他被骂得狗血淋头,借着身份优势四处斡旋,谁信这人有牺牲精神?到了电影后段,照相馆一通打斗,他尸身上那两张发黄的通行证掉地上,林毓秀恍然大悟。有人说他到死都不信妻儿已经死在河边,但细细一揣摩,不见得。他把通行证留着不交出去,更多的是在等机会。有观众分析,王广海有点像那个年代典型的“骑墙者”,表面见风使舵,骨子里也许藏着丝微光。也许不是所有的卖国行为都能用“无奈”解释,但那种夹缝里挣扎的动机,相当复杂。

当时许多底层人为了保命,什么都能出卖,这倒没法批判。阿昌一句“今天不洗照片,明天会死”,听来可笑,其实说中了要害。怪只怪大时代翻卷细浪,所有小人物都逃不出一个流亡的结局。南京陷落,日本人铁腕扫荡,小动作难免自保,哪能指望团结一气?同一影厅里,座位间隔着冷风,偶尔有老观众微微叹息,好像几十年前的那些沙哑广播又响起。

有人讲“中国历史不容掩盖”,但真有几个“污点”可以被明面抹去?再大的新闻,热度不过几天。一条权威数据:东京审判期间,日方代表里甚至还有人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翻查联合国历史档案馆,那些诡辩实录现在依然公开。一面是血证如山,一面是公然歪曲。世界都演着一出似真非真的角色扮演。偏偏就是这种“明知真相还要强拗”的姿态,最叫人窒息。再说句矛盾的,如果所有人一味地挖掘真相,反而容易伤害真正的记忆,因为,有的时候遗忘比记住更重要?

细看这两部影片,视角各异。一个是纪实冷静,一个带着隐约的文学色彩。谁都不愿只做讲述灾难的一方。其实中国历史里,总有一部分细节被刻意淡化,有些看似无害的删减,最后造成“代沟”。导演镜头下的南京,不是血海尸山,而是细节钉子。从官方出台的“18+”政策看,显然怕孩子们心理接受不了。那这么多年教材里大剌剌讲的黑白照片,为什么没人说“吓人”?

所有的“看”,其实都是选择性过滤。有人到现场看了电影还带小孩,观感自然不同。一个16岁的中学生在知乎发贴解释:“不让我们看,是不是以为我们真的什么都承受不了?”有家长在评论区说:“难道成年人面对历史就天生免疫了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看着同一组数字,心里咀嚼得味道千差万别。到底哪种方式才是对的,谁也说不准。

反观海外,有国家针对敏感题材依然设立分级制度。像《辛德勒的名单》,在以色列被当成历史必修。对中国来讲,血腥抑或温情,哪种方式更适合传递历史?这个问题,讨论到哪都没尽头。要强调一点,从CNN出具的亚洲地区人权专题统计,中国青少年在战争认知上的滞后性排名第三。信息公开与分级限制,双刃剑。

奇怪的一幕是,电影定档之初,央视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了贺电。官方从未如此高调。反差的是,连续两个周末主流转播平台都没有安排片花宣传。问到底“意义何在”,说不太清。有圈内人分析,这种缺位宣传反倒保留热度,也可能是规避争议,但谁知道呢?

售票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下午,《南京照相馆》首周票房突破8700万,年龄段分布显示,40岁以上观众比例最高。年轻人去哪儿了?是不是看不起抗日片?倒也不见得,抖音平台短视频内容以“王广海死了”为关键词的内容播放量达到430万。这世道,话题死死压着话题,热度并不等于被遗忘。

同一件事,有人抱怨少年不配拥有疼痛的知情权。又有人坚持,“虚构再真,真相也未必能还原”。更多观众则只盼着历史不要重演,其实那种愿望挺天真。前后矛盾的观点混在一起,于是现在就成了乱局。到底18岁以下该不该看,教育部门、家长、导演三方各执一词。说句狠话,哪怕所有青少年都去看了,历史就真的被记住了?

其实,电影能让多少人面对真实,答案一半来自现实本身,一半则取决于观众自己。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记忆不能就这样消磨,更不能丢。

来源:莲乡情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