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爆火,却让张艺谋多年前的一部作品被挖出来炮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21:38 3

摘要:2025年夏天,《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如烈火燎原,十天狂揽15亿。当观众抹着眼泪走出影院,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无数人翻出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将其挂上舆论的审判台。

2025年夏天,《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如烈火燎原,十天狂揽15亿。当观众抹着眼泪走出影院,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无数人翻出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将其挂上舆论的审判台。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位网友在豆瓣短评中怒吼,“当年觉得十三钗够震撼,现在看简直像在消费苦难”。

这场跨越十四年的影像对话,始于两部电影对同一历史事件截然不同的表达。

申奥镜头下的《南京照相馆》中,日军拖拽女护士的镜头只定格在受害者惊恐的面部;戏子林毓秀遭凌辱后,导演仅用颤抖的双手和花掉的口红暗示暴行。“我就是不想拍。”申奥的留白策略赢得一片赞誉。

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里,秦淮女子的牺牲被裹在华丽的旗袍与教堂彩窗的光影中。日军暴行直接冲击观众视网膜,彩色玻璃下雪白胴体与鲜红血迹构成刺目对比。这种赤裸裸的呈现,在2025年的观众眼中突然变得“野蛮”。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轮回。《金陵十三钗》当年上映时,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那篇《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就曾掀起轩然大波,痛批张艺谋“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

只是2011年的4.5亿票房(年度冠军)如金钟罩般挡住了批评声浪。如今申奥用克制美学撕开这道封印,让老谋子猝不及防地跌进自己十四年前挖的坑。

这场“代际审美战争”背后,是中国观众历史创伤感知方式的深刻变迁。2009年陆川在《南京!南京!》中塑造的“良心发现”日本兵角川,因“给侵略者脱罪”的指控被骂到体无完肤。

张艺谋至少坚持了恶魔就是恶魔的立场,却因“把惨剧拍得太像戏剧”遭新观众诟病。

而申奥的聪明在于精准踩中当代观众的心理穴位:当日军摔死婴儿强拍“亲善照”时,他让血腥隐于画面外,却让愤怒在观众想象中几何级膨胀;当日本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从文雅青年蜕变成杀人机器时,观众看清了军国主义如何系统性地制造恶魔。

“以前要血淋淋才震撼,现在更怕直视伤口。”影评人牛角点破天机,“颤抖的手比赤裸的身体更扎心,两种疼法,一个让你当场崩溃,一个让你回家失眠”。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审美革命的导火索竟源自真实历史中的一卷胶卷。

1938年1月,南京华东照相馆的15岁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军官交来的胶卷时,目睹了砍头、强奸的血腥画面。少年冒着杀头危险多洗一套照片,在相册封面画下滴血的心与匕首,题上一个大大的“耻”字。

当这本相册历经吴旋接力守护,最终成为1946年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时,历史完成了最震撼的留白——没有配乐,没有特写,黑白的影像沉默地宣判了恶魔的死刑。

罗瑾和吴旋在1995年南京重逢时可能想不到,他们守护的真相会在三十年后的银幕上,掀起一场关于影像伦理的全民思辨。

张艺谋的困境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集体烙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尹吉男曾犀利指出:“他始终没能完成从集体主义叙事向个人主义叙事的转型。”当《英雄》用红衣铺满银幕,《满江红》用大军阵仗填满画面,老谋子对宏大叙事的迷恋,终于在南京题材上遭遇代际狙击。

而新一代观众要的不再是“救救孩子”的悲壮口号,而是老金为守护婴儿证转身赴死前那句朴素的控诉:“南京城被你们糟蹋成这样子了!”

《南京照相馆》结尾处,幸存者林毓秀在战犯伏法瞬间按下快门。当相机发出清脆的“咔嚓”声,历史完成了最庄严的显影。

十四年前的《金陵十三钗》与今天的《南京照相馆》,恰似暗房中并列的两张底片——一张浓墨重彩,一张留白写意,共同显影出中国人面对民族创伤的两种心灵刻度。

当片尾字幕升起时,银幕前的你我,既是历史的观看者,也是未来的显影师。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