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12月,南京吉祥照相馆暗房里红灯闪烁,邮递员阿昌在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逼迫下冲洗底片——他本想逃难,却因“洗照片换通行证”被困于此。近日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便以这间狭小的暗房为切口,用一群小人物的生存故事,撕开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另一重维度。
1937年12月,南京吉祥照相馆暗房里红灯闪烁,邮递员阿昌在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逼迫下冲洗底片——他本想逃难,却因“洗照片换通行证”被困于此。近日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便以这间狭小的暗房为切口,用一群小人物的生存故事,撕开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另一重维度。
《南京照相馆》电影官方海报
影片避开宏大叙事,聚焦阿昌、翻译官王广海、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等普通市民的挣扎。他们在吉祥照相馆避难时,为求一线生机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却意外发现了大量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这些原本只想“多活一天”的普通人,用换药水、藏底片的周旋,完成了从“求生”到“抗争”的觉醒:懦弱的邮差阿昌最终将逃亡机会留给老板妻女,更用显影液里浮现的真相,将侵略者的伪善撕得粉碎。
影片的叙事手法极具巧思。以“拍照片—洗照片—传底片”为主线,“全家福”画中画串联起市井烟火与战争残酷:胶片上卷声与子弹上膛声重叠,快门声里既有母亲为孩子整理衣襟的温柔,也有刺刀捅入身体的闷响。日军用照片记录“战绩”,妄图用“亲善合影”粉饰暴行,却不知每一张底片都在显影液中显影——婴儿被摔死的青紫面容、“屠杀竞赛”的尸体、断壁残垣,都成了铁证。
导演申奥受1987年国产电影《屠城血证》启发,选择照相馆这一生活化场景重构历史,恰恰因为“照片”本身就是历史的双重镜像:它是普通人记录生活的窗口,也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如今互联网上仍有美化侵略的杂音,影片以“小人物被迫留存证据”的视角警示:真相不会被底片模糊,历史容不得篡改。
更深刻的是,影片戳破了侵略者的“伪善面具”。他们用“我们是朋友”的谎言欺骗百姓,用“仁义礼智信”粉饰暴行,却在显影液中露出狰狞:林毓秀与阿昌被迫抱着被摔死的婴儿拍“全家福”,他们藏起的底片最终成为控诉书。“我们不是朋友!”这句觉醒的呐喊,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
值得注意的是,主角阿昌胸前的邮差编号“1213”,正是国家公祭日。一家照相馆的底片尚能成为铁证,那些未被发掘的历史细节,又藏着多少血泪?显影液里浮现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不容泯灭的良知。我们凭什么遗忘?因为有些真相,必须用一生去铭记。
来源:西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