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平民壮举:1938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日军拍摄的日军暴行照片,此后,南京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屠城血证”。
目前,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
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京字第一号证据”背后的平民壮举:1938年,15岁的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冲洗日军拍摄的日军暴行照片,此后,南京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屠城血证”。
自正式公映以来,该片口碑与热度一路飙升,豆瓣评分高达8.6,上映10天票房破15亿元,全网讨论度高居不下。
“识见”注意到,在各方讨论中,有以下3个疑问,是大家普遍比较关注、有不同看法的。
多数观众,都有一个共同感受——“眼泪止不住地流”“后劲太大,很长时间缓不过来”。
但也有人认为,一些悲情镜头有“赚眼泪”之嫌,结尾部分“以逝去之人复活的形式,目睹坏人被处决”也很煽情。
其实,像这类超现实主义镜头,不少战争片中均出现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但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是否就能和“刻意煽情”划等号,还要结合影片的整体表达来看。
电影《南京照相馆》剧照。图片来源:电影南京照相馆官博
《南京照相馆》的表达,无疑是冷静克制的。
冷静克制,也是其赢得好评的关键。
以日本兵摔死孩子的情节为例,其不仅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更还原了彼时彼刻的沉重气息——
镜头呈现上,没有对准施暴场面,而是放置在画面后景,焦点更多集中在前景人物的反应上;
情绪的传递上,正在被强迫配合日军拍摄亲善照的毓秀一边压抑恐惧,一边强行微笑,演员高叶说:“最痛苦的是,连哭的权利都没有。”
对侵略者的塑造上,日本摄影师无视尸山血海,却可以喂食流浪狗;孩子哭闹吵到拍照被摔死,他若无其事……这种“不把人当人”的灭绝人性的残暴,正是军国主义将正常人异化为战争机器的结果,也是侵华日军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
……
整部影片,避开了“直给”的残暴镜头,而是通过留白处理,将南京大屠杀的沉重感传递到了情感层面,而非停留在感官冲击。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结尾处,总是让人忍不住痛哭。正如有观众说:“这哪里是煽情,根本就是共情。如果换作是我,我也要看着敌人被处决。我们今天收集罪证、合力发声,不正是为了告慰抗战英烈和遇难同胞吗?”
02网络上,有很多家长询问,影片冲击力大不大,想带孩子去看,又担心孩子接受不了这种残酷。
“识见”想谈三点看法:
其一,带孩子看,关键父母要做足工作。
带女儿去观影的浙江颜女士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首先是跟她强调电影的严肃性,肯定不带任何食物进去,她都同意了;其次,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已经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面对这些残酷历史的勇气。”
可见,父母既要了解孩子情况,也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比如对历史事件的讲述、电影题材的科普,避免出现孩子中途坐不住、嬉笑打闹的情况,这样不仅影响他人观影体验,也没起到教育的作用。
其二,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
有孩子在观影后,回家撕毁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有网友说,虽然理解,但是这种行为也有点极端。
撕毁日漫卡片就等于爱国吗?显然不是。
借用共青团中央的一席话:
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官博
及时引导孩子的愤怒情绪,使其转化为激励自身、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才是我们铭记历史的意义。
其三,历史照见现实,有些残酷,需要直面。
其实,银幕上的血泪,难抵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
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中华民族懂得这个道理,是以惨痛的历史教训为代价;孩子要懂得这个道理,显然也不是温柔的方式行得通的。
课本上模糊的照片、博物馆里陈旧的老物件,不会比影视化的表述更有力——有些残酷的历史真相需要直面,有些沉重的历史记忆不容忘却。
03疑问三:影片是在煽动仇恨?
“仇恨教育相当成功”“人不应该活在仇恨里”……浏览各类评论区,不乏此类留言,有些甚至还博得了不少点赞。
有网友反驳得好:“日本人一边教导自己的民众仇华,一边让中国人忘记仇恨……”
“识见”也想问一句:到底是谁在宣扬仇恨?
日军从南京劫掠的石块,至今仍砌在日本的“八纮一宇塔”基座里;
浸染着鲜血的无数证据摆在面前,当代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
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百姓与幸存者,至今也没有等来一个正式的道歉。
……
如果铭记历史,是在宣扬仇恨,那么,那些心中有“鬼”,从未放下仇恨的人,他们有勇气正视历史吗?
早在《公祭日,我们想到的》一文中,“识见”就提到:“把反思历史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和把民族前途寄托于他人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注重把握历史主动、寻求自立自强。别人不讲,我们就自己讲;别人不想让我们说,我们更要大声地说。”
影片中,阿昌临死前的怒吼——“我们不是朋友”,撕碎了满口“仁义礼智信”的伪善嘴脸,而如今的互联网中,诸如此类罔顾事实、站在道德高地,倡导“放下仇恨”的虚伪嘴脸,仍需我们警惕并加以甄别。
正如导演申奥所言:
时间会让照片褪色,却不会让历史尘封。
不忘来路、以史为鉴。走出影院,在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上,我们唯有擦亮双眼、保持理性与定力,才能“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众声喧哗”中凝聚最大共识。
来源:失望攒够就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