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开始害怕了!一条2、3块钱,拉群全网抹黑《南京照相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16:00 4

摘要:甚至他们开始有组织的来请水军发表抹黑电影的评论,一条仅仅2、3块钱,但还是有许多人纷纷接下这些任务。

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南京照相馆》的火爆真的是把一群人给搞破防了,这些人千方百计的来抹黑这部电影。

甚至他们开始有组织的来请水军发表抹黑电影的评论,一条仅仅2、3块钱,但还是有许多人纷纷接下这些任务。

导致现在全网都是在抹黑《南京照相馆》的言论,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映8天票房破10亿,观影人次超2500万,豆瓣开分8.6,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中“照相馆护佑罪证”为原型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用镜头将1937年的血色记忆转化为影院里的集体泪点。

9岁男孩观影后撕毁日漫卡片的真实反馈,印证着影片对年轻一代的历史启蒙意义。

然而当“邮差冒死传递照片”“学徒暗房冲印罪证”等情节成为社交平台的热议话题时,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绞杀也悄然启动。

恶评

7月28日起,该片评分骤降至7分以下,1.2万条一星差评如潮水般涌来。

这些评论呈现惊人的“标准化生产”特征,前半句指责“镜头不够血腥”,后半句痛批“刻意煽动仇恨”,对影片基于南京保卫战亲历者史料改编的事实视而不见。

更有极端者炮制导演“遗照”“灵堂”等恶意P图,相关账号在完成攻击后迅速销号,IP地址分布显示境外登录占比异常。

网友

这种“夸大全无、抹黑成套”的操作模式,与境外势力过往操纵舆论的手法高度吻合。

当历史纪录片式的叙事触碰到某些势力的敏感神经,舆论抹黑就成为“标准动作”。

他们害怕的不是电影的艺术瑕疵,而是千万观众在光影中筑牢的历史认知,那些被精心保存的胶片影像,正是击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利武器。

网友评论

多个社交平台群组截图显示,有人以“2-3元/条”的价格发布“抹黑《南京照相馆》”任务,要求发布包含“消费爱国情怀”“剧情浮夸”等关键词的差评,附带指定话题标签。

部分群组甚至提供“文案模板”,连“万劫不复”错用为“万劫不覆”的低级错误都原样复制。

更有“进阶任务”指向导演个人账号,明确要求“带图攻击,阅读量超500额外奖励”,这种工业化的舆情制造,暴露出背后清晰的利益驱动链条。

当北京博主“鸦王说”抛出“看电影是为找乐子,不是找压抑,不给一万块绝不去看”等雷人言论时,其视频评论区迅速汇聚大量附和声音。

但事实很快被揭穿,所谓“援助”实为带息贷款,日本企业从中获利远超本金,且博主引用数据时故意混淆“无偿援助”与“政府贷款”概念。

这种偷换概念的话术,与日本右翼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行径如出一辙,目的是通过消解历史苦难的正当性,为侵略罪行“漂白”。

2块钱就能买到一条抹黑文案,看似低廉的价格背后,是对民族记忆的天价背叛。

当历史可以被明码标价地污名化,当爱国情怀成为某些人博眼球的工具,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微利化抹黑”对社会共识的侵蚀,因为每一条恶意评论,都是投向历史真相的一颗子弹。

7月30日凌晨,导演申奥的社交平台相册遭大规模攻击,数百条动态被植入黑白遗照、灵堂场景等恶意图片,评论区充斥“拍这种电影活该”“勿忘靖国神社”等极端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账号使用日语输入法符号,发布时间集中在日本晚间黄金时段,与日本右翼论坛同步出现的“《南京照相馆》是政府宣传”等抹黑议题形成联动。

这种“线上私刑”式的攻击,早已超越电影评论范畴,沦为对历史记忆守护者的公然恐吓。

相册被攻击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罕见发布“在华日侨注意反日情绪”警告,与日本社交平台集中出现的“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20万封顶”“照片均为伪造”等言论形成呼应。

更有日本网友因晒出日军暴行史料遭围攻,凸显出境外势力对历史解释权的激烈争夺。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种越界干预反而激发观众的逆反心理,影片票房逆势上涨,家长带孩子二刷、三刷成为普遍现象,“去影院守护历史”成为对抗抹黑的集体行动。

日本领事馆

他们披着“娱乐批评”的外衣,干着消解民族记忆的勾当,拿着境外势力的“狗粮”,做着背叛历史的生意。

但正如影片中照相馆学徒用南京方言喊出的“你洗的照片,全世界都看到了”,当3000万观众用眼泪和票房为历史投票,当央媒连发檄文揭穿“反战”面具下的否认侵略本质,这场正义与谎言的较量,早已分出胜负。

记住那些在暗房中守护胶片的普通人吧,他们是历史的显影者,更要警惕那些在网络上批量生产恶意的账号,他们是记忆的破坏者。

当银幕亮起,走出影院的我们,都是历史的传递者,这才是对所有抹黑最有力的回击。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2025-08-01 环环相call:网暴《南京照相馆》,这帮人休想得逞!

环球网2025-07-31 社评:坚决反对一些人网暴《南京照相馆》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