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主持人疑炮轰电影《731》:煽动情绪挑起仇恨,言论尺度很大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5:34 3

摘要:8 月 4 日,上海某电视台女主持人的一段言论在网络炸了锅。她疑暗讽《731》和《南京照相馆》,说:“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8 月 4 日,上海某电视台女主持人的一段言论在网络炸了锅。她疑暗讽《731》和《南京照相馆》,说:“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这话听着似乎有理,但放在这两部电影上,就像有人在烈士墓前说 “别总记着仇恨”—— 不是蠢,就是坏。

先看看《731》讲了些什么。这部筹备 8 年的电影,团队走访 213 位幸存者,查阅哈尔滨 731 罪证陈列馆的百万字档案,就为还原一个真相:1936 年到 1945 年间,日军在哈尔滨平房区建立的细菌战基地里,至少 3000 人被当作 “实验材料”,在零下 30 度被泼冰水观察冻伤,被活体解剖时连麻药都没有。

原部队成员胡桃泽正邦 2025 年公开的证言视频里明明白白说:“我解剖了 300 个人体,人还是温热的,有血喷出”。这些不是虚构的剧情,是刻在民族骨头上 头上的伤疤。

再看《南京照相馆》,刘昊然饰演的角色原型,是 1938 年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的照相馆学徒罗瑾。那些底片上的画面,后来成了东京审判的铁证。电影上映 8 天票房破 9 亿,不是靠煽动,而是因为有观众在影院里哭着说:“原来课本上的‘南京大屠杀’四个字,背后是这么具体的痛”。

这位女主持人说战争片该 “珍惜和平”,这话没人反对。但问题是,和平不是凭空来的。731 部队败退时炸毁的实验室废墟里,残留的陶瓷细菌弹头至今还在控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累累白骨旁的说明牌写着 “1937 年 12 月”。

这些证据不是为了挑起仇恨,而是为了证明: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当年那些被冻伤实验折磨致死的同胞、那些在南京城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百姓,用命换来的。

更讽刺的是,就在这位主持人谈论 “不要煽动仇恨” 的同一天,央视刚刚宣布《731》定档 9 月 18 日。这个日子选得极有深意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正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官媒用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为电影站台,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提醒:忘记 731 部队的活体实验,就是对 3000 个无辜生命的背叛;淡化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就是让罗瑾们冒死保存的罪证失去意义。

网上总有人说 “要向前看”。可向前看的前提,是得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日本右翼至今宣称 731 部队是 “虚构”,某上海教授甚至跟着宣扬 “731 虚构论”,被史学界联名批驳。

好莱坞资本施压柏林电影节撤下《731》参展资格,这些事难道是在 “珍惜和平”?当有人试图从根上抹去这段历史时,拍一部电影还原真相,怎么就成了 “煽动仇恨”?

那位女主持人或许忘了,真正的和平教育,从来不是粉饰太平。《南京照相馆》里有个细节:主角们冒着被枪毙的风险,把日军暴行照片藏在相机暗盒里。这个情节来自真实历史 —— 那些照片后来出现在东京审判法庭上,让战犯无从抵赖。

电影没有喊 “报仇” 的口号,只是告诉观众:曾经有人拼了命,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真相。

现在《731》的 “想看人数” 已经冲到 390 万,排在所有待映电影第一位。很多人说 “要带孩子去看”,不是想教孩子恨谁,而是想让他们明白:课本上的 “勿忘国耻” 四个字,不是抽象的口号。

就像哈尔滨 731 罪证陈列馆里那句标语:“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有些底线,模糊不得。当一部电影用 8 年时间还原历史,当 213 位幸存者用余生作证,当央视人民日报集体为真相站台 —— 这时候跳出来说 “别煽动仇恨”,就像在消防演习时指责警报太吵。和平从来不是靠遗忘换來的,而是靠记住真相、守住底线。

来源:文史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