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的创伤叙事与影像突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3:16 2

摘要:2025 年暑期档的电影银幕上,三束来自历史深渊的强光刺破了娱乐至死的迷雾。《南京照相馆》用暗房里的显影液洗出人性的灰度,《东极岛》在惊涛骇浪中打捞被遗忘的义勇,《731》则将带血的实验报告钉在 9 月 18 日的日历上。这三部电影如同一组三棱镜,将抗日战争这

2025 年暑期档的电影银幕上,三束来自历史深渊的强光刺破了娱乐至死的迷雾。《南京照相馆》用暗房里的显影液洗出人性的灰度,《东极岛》在惊涛骇浪中打捞被遗忘的义勇,《731》则将带血的实验报告钉在 9 月 18 日的日历上。这三部电影如同一组三棱镜,将抗日战争这段血色记忆折射出多重光谱,既照见民族伤痕的肌理,也暴露出影像创作的困境与突围。

一、《南京照相馆》:在克制中爆发的集体记忆

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像一把钝刀,在看似温吞的叙事中划出最深的伤口。影片没有用尸山血海的奇观刺激观众,却通过老金照相馆里的方寸天地,将南京大屠杀的集体创伤浓缩成底片上的银盐颗粒。当刘昊然饰演的邮差阿昌在暗房里颤抖着举起日军屠城的照片时,镜头刻意避开了血腥画面,转而聚焦他瞳孔中倒映的人性崩塌 —— 这种 "缺席的在场" 反而比直接呈现更具穿透力。

影片最震撼的 "最后的全家福" 场景,堪称影像叙事的教科书。幕布落下时突然浮现的长城背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在 20 秒的慢门曝光中完成化学反应。高叶即兴发挥的那句 "大好河山",如同在历史伤口上撒下的盐粒,让观众在痛感中惊醒:原来我们守护的从来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文明传承的精神图腾。这种 "克制的共情" 策略,让电影摆脱了廉价的煽情,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钢丝上走出了优雅的平衡。

但《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也暴露出某种危险的美学倾向。当杨恩又饰演的小女孩在全家福中天真微笑时,这种 "创伤中的童真" 叙事虽然催泪,却可能将复杂的历史简化为善恶二元对立的童话。正如王传君饰演的王广海在投机与觉醒间的摇摆,人性的灰度本应是更值得挖掘的富矿,而电影最终还是选择了主流价值的安全区。这种妥协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在艺术上却留下了未竟的探索。

二、《东极岛》:国际主义叙事的破冰与陷落

管虎与费振翔联合执导的《东极岛》,试图在战争类型片中开辟新的航道。影片以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 为蓝本,将中国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拍成了一曲跨越国界的人性赞歌。1:1 实景搭建的战俘船在惊涛骇浪中解体的场景,通过 IMAX 特制水下镜头呈现出惊心动魄的压迫感,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在冰冷海水中托举生命的画面,堪称东方版的《泰坦尼克号》。

然而,这部投资过亿的工业大片在叙事上陷入了自我矛盾的漩涡。为增强戏剧张力将获救人数从 208 人虚增至 384 人,这种 "艺术化处理" 虽能理解,却削弱了历史本身的重量。更值得警惕的是,影片将英国战俘塑造为无助的羔羊,而中国渔民则被赋予近乎神性的勇气,这种 "东方救世主" 的叙事模式,本质上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镜像投射。当倪大红饰演的吴老大用方言喊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时,这句充满东方智慧的台词,反而暴露了创作者对跨文化叙事的认知偏差。

不过,《东极岛》在技术层面的突破值得肯定。剧组耗时三年复刻的 1940 年代木质渔船,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手工打造,在数字特效泛滥的当下,这种对历史质感的偏执追求,让影片呈现出难得的粗粝美学。朱一龙为饰演渔民减重 15 公斤、闭气 3 分 20 秒的专业精神,也为国产战争片的表演范式树立了新标杆。当镜头扫过东极岛渔民布满老茧的手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角色的蜕变,更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

三、《731》:在禁忌与突破间的影像冒险

赵林山执导的《731》选择在 9 月 18 日这个特殊节点上映,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勇气的历史对话。影片以实验室里的活体解剖为切口,将 731 部队的反人类暴行转化为可感知的影像符号。姜武饰演的劳工领袖用粪叉对抗日军的暴动戏,通过手持摄影与慢动作结合,将血色月亮、飞溅的泥点和布满老茧的手掌并置,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隐喻。这种将个体反抗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处理,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仇恨宣泄。

但《731》的创作困境同样明显。为了避免陷入猎奇化陷阱,导演将实验场景的血腥镜头控制在 0.3 秒以内,转而通过颤抖的手部特写、血指纹等间接意象传递暴行。这种 "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处理,虽然符合当代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却也削弱了历史控诉的力度。王志文饰演的日本军医在手术刀上划出 "不致命的解剖线" 的细节,虽源自真实史料,却可能让部分观众误解为对加害者的洗白。

影片最具突破性的是林子烨饰演的孤儿角色。这个贯穿全片的儿童视角,通过木板缝隙将日军暴行扭曲为 "穿白大褂的人在搬稻草人",这种认知过滤处理既保护了小演员,又形成了 "纯真视角 vs 残酷现实" 的强烈反差,其艺术效果堪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女孩。当老年的他在影片结尾向孙女展示实验数据时,完成了 "历史记忆到家族记忆再到个体记忆" 的代际传递,这种叙事设计堪称神来之笔。

四、创伤叙事的困境与突围

这三部电影共同构成了中国战争片的 "创伤叙事三重奏",但也暴露出类型创作的深层困境。《南京照相馆》的成功证明,小人物视角与情感共鸣是历史题材破圈的关键,但过度依赖主流价值的安全网,可能导致艺术探索的停滞;《东极岛》在工业水准上的突破值得肯定,但其国际主义叙事仍未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731》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间的艰难平衡,为同类题材提供了宝贵的范本,但如何在揭露暴行与避免猎奇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未解之题。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电影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承担着比娱乐更沉重的使命。当《南京照相馆》的全家福在银幕上定格,当《东极岛》的渔船消失在海天交界处,当《731》的实验数据化作荧屏上的雪花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光影的魔术,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态度。这些电影用镜头做刀,剖开的不仅是战争的脓疮,更是人性的幽微。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记忆,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对和平的永恒守望。

当 9 月 18 日的防空警报与《731》的开场钟声同时响起,当《东极岛》的海浪声与《南京照相馆》的快门声交织回荡,我们或许能在这些影像中找到答案 ——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重复苦难,而在于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光影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义未来。这,才是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终极使命。

来源:乡情土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