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南京照相馆》照见觉醒的民族脊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4 22:28 3

摘要:当老式相机的快门声穿透银幕,与80年前南京城的枪炮声交织,无数观众在黑暗中热泪盈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南京照相馆》正在全国院线热映,7天总票房突破9亿元,累计观影人次超2500万。

当老式相机的快门声穿透银幕,与80年前南京城的枪炮声交织,无数观众在黑暗中热泪盈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南京照相馆》正在全国院线热映,7天总票房突破9亿元,累计观影人次超2500万。

从个体的苟存本能,到群体的抗争自觉,再到民族的精神涅槃,那些被镜头定格的血泪与勇气,共同构成一个古老民族在绝境中的重生密码。这部影片没有聚焦宏大的战争场面,却用一家照相馆的方寸天地,剖开了中华民族在至暗时刻的精神觉醒轨迹。

从“活着”到“活成个人”:个体觉醒的痛感与力量

影片中,一群原本只想活命的普通中国人,在目睹日军残忍的屠杀罪证后,渐渐发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最终奋起抗争。从被迫冲洗照片,到为了保存证据、传递真相而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背后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觉醒的缩影。

照相馆老板老金的转变极具代表性。起初,他藏起相机、擦掉血迹,只求在日军的铁蹄下保全一家老小,在他看来,“活着”是乱世里唯一的真理。但日军的暴行,撕碎了所有幻想。当老金被迫冲洗那些记录屠杀与凌辱的照片,看着镜头里的同胞像牲口般被屠戮,听着女儿天真地问“爹,他们为什么要杀我们”时,这个“小人物”原本只想“活着”的执念开始崩塌。他偷偷藏起底片,在暗房里用显影液一点点勾勒真相的轮廓。这一刻,他不再只为苟活,而是开始追问“为何而活”。

这是愤怒,亦是觉醒。这一转变是个体尊严面对暴力的绝地反击。在南京大屠杀中,类似的觉醒每天都在发生:拉黄包车的车夫为掩护学生引开日军,教书先生在城墙上写下“还我河山”,甚至妓女也捐出了卖身钱支援抵抗……他们或许从未想过成为英雄,却在目睹同胞苦难、亲历尊严被践踏后,从麻木的看客蜕变为勇敢的战士,这是硝烟淬炼出的觉醒,更是民族危亡之际良知的集体迸发。

从“各自为战”到“血脉相连”:群体觉醒的凝聚力

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不同身份的人在照相馆暗房里的集结。曾为日军服务的翻译官偷偷送来关键情报,失去至亲的年轻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罪证,隔壁裁缝铺老板连夜赶制运送底片的伪装包裹,这些原本毫无交集的个体,因共同的创伤与信念,结成了隐秘的抵抗网络。

这正是抗战时期全民族觉醒的生动写照。“九一八”事变后,抗日的火种虽已点燃,但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的惯性尚未完全打破,直至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国难降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真实地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民族”的概念才从书本走向现实,从抽象变为具体。

正如《南京照相馆》里那些为了保护一卷底片而舍生忘死的人们,抗战中的中国人逐渐明白,在侵略者面前,没有“你”“我”之分,只有“我们”。认知上的重大突破,让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命运与共的钢铁洪流,成为全民族团结御侮、夺取抗战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从“历史记忆”到“血脉基因”:觉醒的传承与回响

影片结尾,老金用生命换来的底片,化作审判战犯的铁证。而他照相馆墙上那些被炮火熏黑的照片,战后被重新修复,成为一代人对“祖国”最鲜活的想象。这暗示着民族觉醒并未因战争结束而褪色,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证明,那段历史从未被遗忘。当年轻观众为电影剧情的紧张对峙屏息,为老金的牺牲落泪;当9岁男孩全程悲伤、愤怒,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全部撕掉……他们共情的不仅是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屈的灵魂。这种共情,本质上是对觉醒精神的当代呼应。就像当年的人们为守护国土而战,今天的我们为守护民族复兴成果而奋斗;当年的人们用底片记录真相,今天的我们以科技捍卫国家尊严。

历史学者章开沅曾言:“真正的历史教育,不是让后人记住仇恨,而是记住那些在黑暗中点燃灯火的人,记住一个民族如何从沉沦中站起。”《南京照相馆》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见,民族觉醒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选择正义而非苟且,选择团结而非分裂,选择抗争而非屈服。

今日之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段历史始终是民族记忆中最沉重的一页,也是我们砥砺前进的动力源泉。《南京照相馆》让更多人穿越历史烟尘,深刻意识到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更在于那份历经苦难而永不褪色的觉醒。

文/靖晓红 孔德淇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