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的意大利影坛迎来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马里奥·巴瓦导演的《那夜四次》。这部融合铅黄悬疑与浪漫喜剧的杰作,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彩。
多重视角编织的Q欲罗生门,铅黄大师的喜剧变奏曲
1972年的意大利影坛迎来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马里奥·巴瓦导演的《那夜四次》。这部融合铅黄悬疑与浪漫喜剧的杰作,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令人目眩神迷的光彩。
作为意大利类型电影大师,巴瓦以恐怖片《黑色安息日》等作品奠定影史地位,而《那夜四次》展现了他突破类型框架的非凡能力。在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将铅黄电影的悬疑张力与浪漫喜剧的轻快节奏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观影体验。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在于采用了三重叙事视角:同一个夜晚的故事,通过约翰、田娜和看门人三个不同角色的回忆展开。巴瓦用视觉语言区分不同视角——约翰回忆中的场景充满浪漫柔焦,田娜的版本弥漫着粉色幻想,而看门人的视角则带着偷~窥式的倾斜构图。当三个版本相互碰撞,真相才在观众脑海中逐渐完整。
巴瓦对场景调度的掌控力在公园初遇场景达到巅峰:一个长达三分钟的跟拍长镜头,让观众随着约翰的目光,穿过树丛、喷泉和长椅,最终定格在田娜回眸的惊艳瞬间。光影在此时化作无声的告白,阳光穿透树叶的斑驳光点在她发梢跳跃,预示着一场情欲风暴的来临。
如果说巴瓦是视觉魔术师,那么丹妮拉·吉奥丹诺就是他最完美的缪斯。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女星在片中饰演女主角田娜,诠释了何为跨越时代的银幕魅力。
在公园初登场的一幕,她身着一袭剪裁考究的白色连衣裙,阳光亲吻着她的卷发,宛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走入现代罗马。当她转身时,裙摆划出的弧度与背景喷泉的水流形成绝妙呼应——巴瓦用建筑与人体构建了一场流动的雕塑展。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是田娜四次换装呈现的时装盛宴:从白日的纯真白裙,到晚餐时的火红深V礼服,再到午夜蓝的丝绸睡衣,最后是清晨被撕破的昂贵服装——每套服饰都成为角色心理的外化表达。尤其是那身被撕破的服装下若隐若现的曲线,配合吉奥丹诺含泪却倔强的眼神,成就了铅黄电影史上最具张力的形象之一。
吉奥丹诺的表演充满意大利式的饱满生命力:她时而开怀大笑展现邻家女孩的亲和力,时而眼波流转传递成熟女性的神秘感。当剧情转折时,她又能瞬间切换成脆弱与坚韧并存的复杂状态。这种多层次的美让田娜成为影史经典女性角色之一。
《那夜四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颠覆了铅黄类型的常规套路。巴瓦保留了该类型标志性的悬疑氛围与视觉冲击,却注入了浪漫喜剧的灵魂。
影片中的社会讽刺同样犀利:通过三位主角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巴瓦巧妙揭示了1970年代意大利社会的阶级差异与性别观念。看门人视角中充满对上层阶级的窥探欲,约翰的回忆彰显大男子主义,而田娜的版本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次温柔反抗。
服装设计是影片的另一亮点。田娜的每套服装不仅展现她的美,更成为叙事的隐喻符号。那条被撕破的昂贵新装,在三个人的描述中呈现不同破损状态,衣物成为真相的沉默见证者。
五十年后再看《那夜四次》,我们依然会被巴瓦充满创意的镜头语言震撼,被吉奥丹诺超越时代的美所征服。这部电影如同一瓶珍藏的意大利佳酿,岁月没有消减它的魅力,反而增添更丰富的层次。
当影片结尾三位主角在晨光中对质,真相在相互矛盾的叙述中浮出水面,巴瓦用一个俯拍镜头将三人框入建筑几何线条中——人性迷宫终究需要多重视角才能照亮。而丹妮拉·吉奥丹诺最后一个直面镜头的微笑特写,已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永恒的美丽印记。
在流媒体充斥快餐文化的今天,这部1972年的杰作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电影艺术,经得起半个世纪的凝视。
感谢阅读。
来源:舜子影视推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