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再次上榜,创下连续17年蝉联这一国家级文化企业殊荣的纪录。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中影以电影“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在创作精品、创新科技、激活市场等领域勇于创
近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第十七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再次上榜,创下连续17年蝉联这一国家级文化企业殊荣的纪录。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中影以电影“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在创作精品、创新科技、激活市场等领域勇于创新、执着向前的生动实践。
去年中影出品46影片 占国产片总票房七成
中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选好题材、讲好故事、创作精品上下功夫,有力有序推出电影精品。2024年,中影出品并上映电影46部,合计票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70.19%,中影出品影片在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前十中占据9位,并斩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等140多个国内外奖项。
中影主出品影片中,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伟大历程的史诗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以真挚情感塑造英雄群像,以革命文化激扬信仰力量,获国庆档票房冠军和观众满意度调查榜首;电影《只此青绿》以跨媒介融合的艺术手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唤醒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被观众誉为“年度最美电影”;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献礼影片《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幸运阁》贴近年轻观众,映照了延续不断、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电影《雪豹》以藏地人文风情承载哲学思考,在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打造新时代“中影制片厂”,通过制片制作两大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创作为核心,贯穿投资、开发、生产、运营的一体化布局,让青春活力与开拓精神绽放在创作前沿,成为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创作集体。“中影青年电影人计划”探索建立青年创作生态,聚焦“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创作,打造青春洋溢、充满活力的青年电影厂牌,扶持一批有想法、有担当的新生代工作室,让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人敢想敢为又善作善为。
新推10米CINITY LED银幕填补空白
2024年,中影发布《推进电影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方案(2024-2026年)》,围绕增强科技能力这一核心目标,系统整合科技相关业务、资产、人才和资源,重组打造了“中影科技”这一创新主体,为构建“产研用”深度融合体系筑牢根基。
中影大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聚焦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格式电影技术,构建起从放映系统、制作工艺到前端拍摄的完整应用链条。今年春节档,特殊厅票房同比去年平均增长了50%,而CINITY影厅以超过80%的涨幅位居前列,彰显了高格式电影技术对观众文化体验升级需求的契合。中影CINITY LED新推出的10米银幕成功获得DCI最新认证,成为首款获此认证的LED放映系统,填补了全球直显放映技术的空白,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电影的科技力量。
今年,继北京中影CINITY LED制版中心建立后,海外制版中心也在好莱坞建成投产。目前,国内投入运营的CINITY影厅已超过200家,海外开业与在建影厅超过30家。5月16日,西北首家CINITY LED影城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明珠城市——新疆乌鲁木齐盛大启幕,以世界首款14米中影CINITY LED,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推出“影院看奥运”成文化热点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覆盖城乡的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中影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影发行方,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影片供应。2024年,中影为646部影片提供发行服务,结算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87.52%。其中,国产片年度票房前十全部为中影发行,进口买断影片市场份额占比达98%,中影作为市场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影积极响应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在持续增强全国市场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向新求新深挖供需潜力。2024年,中影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影院直播”新模式,在全国放映上千场,观看6.4万人次,“影院看奥运”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被广大体育爱好者交口称赞。中影“预约放映”成团放映4千余场,观影超5万人次。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网络,全力推进影院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平台订购、密钥下发、安审安播等多项业务功能已进入稳定运行,为市场供给的扩容、创新、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