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以易烊千玺为载体,用 160 分钟的时间,试图讲述百年电影史,正如片中台词明示的那样——你度过了两个多小时,他却经历了一百年。
5月22日在戛纳电影节完成世界首映的《狂野时代》,是毕赣 最具野心 的一部作品。
他以易烊千玺为载体,用 160 分钟的时间,试图讲述百年电影史,正如片中台词明示的那样—— 你度过了两个多小时,他却经历了一百年 。
媒体厅 映后热烈的掌声和时而退场的同行,似乎彰显了这部电影的两极分化。
这或许正是毕赣的魅力,他从不打安全牌。当其他创作者忙着给电影写情书时,《狂野时代》献上了一曲挽歌。
01 以易烊千玺为核心
尽管在毕赣的艺术电影中,演员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但《狂野时代》仍给易烊千玺留足了发挥空间。
电影共有六个篇章,易烊千玺是贯穿全片的核心主角。
他是迷魂者 ( Fantasmers ) ,在人类为永生放弃做梦时,他依旧选择做梦,生命只能像蜡烛一般流逝。弥留之际,迷魂者进入梦境。
每个梦境中,易烊千玺都会饰演一个性格、经历完全不同的角色。 尽管观众都很熟悉易烊千玺及其作品,但《狂野时代》里的他仍能提供新鲜感。
他是佝偻的怪物,是卷入杀人事件的美少年,是还俗的年轻僧侣,是偷鸡摸狗的骗子,也是陷入爱情的世纪末小混混。
他有最单纯的心,有放不下的心魔,有一场萍水相逢,也有一段疯狂热烈又短暂的爱情。
如果说《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玺是在用身体演戏,那么《狂野时代》中,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声音。
在饰演不同角色时,易烊千玺运用了不同的声线。 比如在第三个故事中,他饰演的僧侣苦于牙痛,敲掉了坏牙,而当他再次开口说话时,能明显感觉到不同。易烊千玺用声音区别了拔牙前后的人物状态。
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最后一段长达 30 多分钟的运动长镜头表演。
这一篇章中,饰演阿波罗的易烊千玺展现了很强的 表演掌控力 ,在熟练配合摄影机运动的同时,还精准展现了角色的情绪递进。
出演这一梦境的李庚希,表演同样精彩。她演出了少女的迷茫与疯狂,唱歌流泪的那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舒淇更像是梦境的讲述者、观看者。她饰演的角色在电影开头与结尾出现,其他篇章中则充当旁白,串联起六个篇章。整体来看,作为领衔主演的舒淇,角色重要,但戏份并不算多。
尽管集结了明星阵容,但《狂野时代》仍是一部以易烊千玺为核心的电影,他也扛起了这份重任。
那么易烊千玺能拿戛纳影帝吗?
虽然今年男演员奖的争夺不如女演员激烈,但也有瓦格纳·马拉 (《密探》) 和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情感价值》) 这两位非常突出的种子选手。
瓦格纳·马拉在《密探》首映后获得了热烈长久的掌声。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在《情感价值》中贡献了好几场感人的高光戏,很多映后评论都特地提及了他的出色表演。
前辈在前,易烊千玺的戛纳影帝之路或许不会一帆风顺,但他已经在艺术电影领域证明了自己。
02 电影史
看完电影,或许就能明白英文片名“复活( RESURRECTION )”的含义——一个将死之人重获五感后重回母体,完成“复活”。
但当舒淇饰演的角色撬开迷魂者生锈的躯体,在酷似放映机的背部植入胶卷时,《狂野时代》又拥有了完全不同的指向,它又仿佛在讲述 一个 关于在电影院做梦的故事。
古话说,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所以毕赣这次直接把电影比作梦境。 六个不同的梦境,正好对应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
第一个梦是默片,采用 4:3 的经典画幅,台词以字卡形式出现,视听上则致敬了 20 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扭曲的楼梯,几何变形的墙壁,高对比度的打光,突出的阴影等等。
第二个梦来到黑色电影时期,画幅变成 16:9 ,是一部风格化的反类型谍战短片。最后易烊千玺和赵又廷在镜子房间的枪战,让人想到奥逊·威尔斯的《上海小姐》和《公民凯恩》。第三个梦是 20 年后,一个佛教寓言,风格类似六十年代的东亚宗教电影。
第五个梦,时间设定在 1999 年,传闻中的世纪末。 直到这个梦,毕赣才使出了拿手的长镜头。 他用一段调度复杂的长镜头讲完了整个故事,中间有两次丝滑的视角转换,堪称炫技。
第六个梦,迷魂者回到母体,电影也回归默片时代。
这其中还穿插着对电影大师的致敬,如乔治·梅里爱的月亮,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毕赣对电影的缅怀藏在设定中。
那是一个只有迷魂者还在坚持做梦的世界,他觉得梦是真的,不做梦的世界是糟糕的,就好像在说, 在现实越来越糟糕的时候,电影还能提供慰藉。
在那些梦境中,或者说在电影中,迷魂者面对了父亲的死亡,见证了温情,遇到了爱情,获得了重生。电影让他的生命延长三倍。
不知道电影艺术未来会走向何方,只是现在似乎到了告别的时候。《狂野时代》的结尾,相信梦的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像蜡烛一样融化, 观众在消失,电影院也正在消失 。
或许,电影是迷魂者,电影院是迷魂者,影迷也是迷魂者。
和毕赣之前所有作品一样,《狂野时代》也获得了激烈的两极化评价。
看完首映,我们随机采访了两名法国媒体,他们都表示很喜欢这部电影,一个人用 “震惊” 形容,另一位直言 “ masterpiece ” 。有趣的是,他们也不约而同地表示 “不敢说完全看懂了” 。
或许,对于这样一部奇妙的电影,我也并没有看懂。
等在院线上映,抵达更多观众时,《狂野时代》大概会收获更为两极化的评价。但这恰好验证了电影的魅力,它让你思考,让你迷惑,让你感受,让你体验,让你痛苦,让你快乐。
在短剧兴起、票房低迷、流媒体深刻改变观影习惯的此时此刻,没有什么比《狂野时代》更适合在电影院观看了。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