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南网5月23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近日,由宁德纪录片导演刘圣辉总导演的“四海传福·福宁扬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福宁号》首映,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东南网5月23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近日,由宁德纪录片导演刘圣辉总导演的“四海传福·福宁扬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福宁号》首映,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议——
“本以为这部纪录片可能会主要聚焦非遗技艺和航海生活,看完远超预期。”“纪录片高度符号化,极具美感冲击,为我们留下了具有福建特色的视觉记忆。”……
纪录片《福宁号》以仿古福船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为叙事主线,巧妙串联起历史纵深与现实航程,通过“船”“人”“文化”三重维度的交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深厚的航海文化、海丝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构建起一幅兼具纪实质感与人文情怀的文明互鉴图景。
“10年,为一件事”
“看着纪录片中的画面,10年前建造‘福宁’号的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坐在电影放映厅,观看完纪录片首映后年近七旬的刘细秀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福宁“号在航行中。刘圣辉 摄
出自福船世家的刘细秀是“福宁号”总技术师、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画过上千份图纸,亲手打造了上千条福船,“福宁”号是他这辈子造的最大一艘福船。
“很震撼、也很感动,通过纪录片让福船文化走向世界,我觉得很自豪。”刘细秀说,“福宁”号能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充分展示了“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魅力。
“福宁”号航行中。刘圣辉 摄
2010年,宁德蕉城区和泉州晋江市在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项目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建造一艘仿古大福船。
2015年,为履行此约,福建和舟福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启动建造计划。然而,建造一艘大型福船并非易事。刘细秀带领60多名工匠分工协作,从定龙骨到船帆制作,重现福船工艺。
也是在2015年,摄制组启动拍摄,历经10年的持续跟拍,才完成《福宁号》。这期间,摄制组辗转中国广州、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马六甲州等地,跨越将近1520海里。
原本按计划,“福宁”号2018年就会完工,但在2018年2月,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船身遭遇了火灾,仅主体结构得以保留。
在纪录片中,福船桅杆砸下来的那个瞬间,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气息。刘细秀和工人们没有气馁,同年五月又开始重建福船。最终,“福宁”号于2019年2月建成下水。
“福宁”号在国际游艇展览会上惊艳亮相。刘圣辉 摄
“10年,为一件事!”出品人福建和舟福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昌救说,当初建造“福宁”号的初衷既是为了履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要建造一艘仿古大福船的约定,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分享来自家乡宁德的文化。希望《福宁号》能够成为推动福船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复刻”,而是多维度的 “共创”。为了拍摄纪录片《福宁号》,有一群人坚持了10年,为了完成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梦想,有一群人坚持了10年,他们彼此用10年成就彼此。
以小见大 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的宏大价值,往往藏在最微小的技艺细节、最真实的人性褶皱、最日常的交流场景中。
纪录片以小见大,以“一艘船的航程”为微观切口,通过具体可感的“小”元素,层层递进地呈现文化、历史与时代的“大”内涵,撬动了“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宏大主题。
纪录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国家,船员就升起该国国旗,主要的目的就是以示尊重,而这小小的细节也展现了“尊重他国主权”的外交智慧。
在马六甲小娘惹饭店,老板娘黄露丝向摄制组展示了娘惹菜制作过程。中华美味结合南洋风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血”美食——娘惹菜,通过“一口菜”的微观视角,展现海上丝绸之路“舌尖上的文明共生”。
《福宁号》从小处入手,用“小切口”承载大命题,用“小故事”为大时代注释,让观众在“小”的具象中,触摸到“大”的历史厚度与文明温度。
片中,导演巧妙的向观众展示了古今两条航海脉络:一面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宏大叙事,另一面是“福宁号”重走海丝的现实航程。
历史上,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遍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队规模庞大,却始终秉持和平交往、友好贸易的理念,不为掠夺财富,不为欺凌弱国,留下了许多与当地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纪录片通过郑和这一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理念和大国风范。
摄制组采访新加坡历史学家。受访者 供图
在航行途中,“福宁号”停靠越南芽庄、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每到一处都引发当地关注。这些停靠事件,串联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脉络,以点带面体现了中国通过海洋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用年轻化、新鲜化的视角去展现,让更多人能读懂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刘圣辉说,纪录片中还有提到“假如郑和也发朋友圈,绝对是妥妥的代购达人” “古代版全球购让各国商人接住了泼天的富贵”,希望用“代购达人”这一网络梗重构历史,用幽默消解历史距离感。
“看见,看不见”
“看见,看不见。”谈及此次纪录片拍摄的初衷,刘圣辉坦言,这次拍摄非常具有挑战性,当初只是想着把这个事件记录下来,到最后却发现超出了当初自己的既定目标。
刘圣辉出生于1991年,是宁德蕉城芹屿村人。“我喜欢纪录片创作,希望用镜头去记录这个世界的角落,去讲述那些不易被看到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他说。
摄制组在马六甲采访郑和文化爱好者郑松彬。受访者 供图
刘圣辉的摄影之路始于在影楼学习拍摄证件照和婚纱照。此后,他自学拍摄视频和后期剪辑,并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媒体工作,他愈发喜欢上用镜头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纪录片创作。他给自己定下每年拍摄至少一部公益纪录片的计划。10年来,他已经累计拍摄了14部公益纪录片。
“‘福宁’号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机会难得,今后或许再难有类似的题材,能参与这样的创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刘圣辉说,纪录片创作和这次航海经历一样,时刻充满未知变数,非常享受这种在探索中捕捉故事的过程。
刘圣辉介绍,为拍好这部纪录片,他们摄制组从2015年开始策划到2025年完成制作,这一路他们碰到了疫情,遇到过挫折,但因为满怀对文化的热爱和记录的激情,他们越挫越勇,和每一个镜头“死磕”到底。
也正如首映式上,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卢佳音说,纪录片极具美感冲击,给她带来了视觉震撼,片中集聚了大量极具有福建特色的画面,留下了珍贵的媒介记忆。同时,她还从纪录片呈现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外交智慧等维度给予高度评价。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洪雷在点评纪录片时也提到,《福宁号》纪录片好看在于它巧妙的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和福船重走海丝之路的现实交织在一起,结构很完美。纪录片在视觉形象的把握非常出众,积累了大量独特视觉素材,有很强的感染力。
“纪录片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共同完成的题目,因为相互信任,最后成就了作品。”刘圣辉表示,未来,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保持创作热情,深耕这片土地,借助影像的力量,用镜头读懂中国,通过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东南网宁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