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46年,辗转200多个庄台,放映上万场次……江都一位乡村放映员的光影人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14:21 3

摘要:1979年,19岁的周学根被调到镇电影放映队,担任放映员。那个年代,电影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一个村子放电影会吸引周边几个村庄的人来围观。人头攒动的现场、热情投入的观众……这样的场景,深深刻在周学根的脑海里,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

一台放映机,

一块银幕,

一对音箱,

再加上无数的放映日,

这就是武坚镇电影放映员

周学根的工作日常。

▲图为周学根在调试放映机,准备下乡放映

今年65岁的周学根退而不休,

用热爱和情怀继续书写

一位共产党员的光影人生。

↓↓

“电影放映员那时候就是‘网红’,老少都认识,别提多神气了。”周学根眼前,往事好像电影一幕幕闪过。

1979年,19岁的周学根被调到镇电影放映队,担任放映员。那个年代,电影在农村还没有普及,一个村子放电影会吸引周边几个村庄的人来围观。人头攒动的现场、热情投入的观众……这样的场景,深深刻在周学根的脑海里,成为他努力工作的动力。

每年5月到10月,是放映旺季。单薄瘦弱的周学根,推着上百斤的装着放映设备的平板车,一个村一个村地放映。最远的村,距离集镇13公里,他不嫌远;晚上啃干粮,被蚊虫叮咬,他不叫苦。

年轻的他大概也不会想到,这小车一推就是几十年,走遍了水乡的17个村200多个庄台,放映电影万余场。从满头青丝到头发花白,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他用执着点亮偏僻的水乡夜空。

“我是江都第二批电影放映员。”周学根说,那个年代使用胶片放映,每一盘胶片放映结束就要停机换片,一部电影通常有三四盘胶片,也就意味要停机三四次。为了缩短观众坐等时间,他在空暇时一遍遍练习手感、手速。“下胶片、上胶片,练熟了,闭着眼也能换。”

1981年,江都举办全县放映员技术大赛。在故障排除和换片速度比赛中,60多名放映员同台竞技,各显神通。周学根仅用23秒就完成换片,斩获冠军。这个纪录也成为水乡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此后,周学根多次参加各类业务比赛,屡获殊荣。因为成绩突出,新华日报作了专题报道《水乡一颗灿烂的明珠——记武坚电影放映队先进事迹》。电影队被省文化厅授予“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世纪90年代,随着VCD、DVD的普及,乡村电影从“高光时刻”陷入低谷。许多放映员跨界发展,家里人也劝周学根辞职转行,他却一遍遍擦拭那台老放映机,沉默不语。“电影不只是娱乐,它是党和政府宣传政策、普及科学、教育下一代的工具和阵地。”正是这份坚定信念,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2009年,国家实行“2131”工程,乡村电影放映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放映设备也从胶片升级为数字卡。鸟枪换大炮,来不及欢喜,他便陷入焦虑,“我年纪大了,对电脑一窍不通,数字放映机从何下手?”

已年过半百的周学根,逼着自已像小学生一样学习电脑,上网冲浪。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周学根终于熟练掌握数字电影机使用技能。

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胶片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周学根见证了光影的奇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每当放映机转动起来时,他和村民们便沉浸在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中。

“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有村民愿意看,放映工作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夜幕降临,银幕亮起,水乡的夜空又被熟悉的光影点亮。周学根静静守在放映机旁,脸上映着银幕上跳动的光影,一如46年前。

来源:江都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