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导演李安:讲述《卧虎藏龙》的艰难选人和拍摄艰难,人要信命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3 00:31 4

摘要:李安提到,杨紫琼是最早进组的演员,五月份就到北京开始密集训练。她不仅要练习九节鞭、单双刀等各种兵器,还得学习陈式太极拳,同时恶补普通话。在所有人里,她下的功夫最深,准备时间也最长。

每次开拍前,李安都会根据演员情况安排特训,《卧虎藏龙》的演员们也不例外。

李安提到,杨紫琼是最早进组的演员,五月份就到北京开始密集训练。她不仅要练习九节鞭、单双刀等各种兵器,还得学习陈式太极拳,同时恶补普通话。在所有人里,她下的功夫最深,准备时间也最长。

周润发同样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做功课,认真揣摩角色。

章子怡是在开拍前一个多月才最终确定的,所以训练时间很紧张。

剧组安排她在北京紫玉饭店集中特训,每天从早到晚不停歇,学习的内容相当多:骑马、剑术、书法、古代礼仪,甚至还要练习穿花盆底鞋走路。

李安让她练书法,倒不是真要她写出多好的字,而是为了磨炼她的心性,让她能沉得住气,改掉浮躁的毛病。同时,他也严格要求她的仪态,要求她"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张震面临的挑战则是增重。因为新疆戈壁的戏份需要他裸露上身,李安觉得他太瘦了,必须多吃点,让自己看起来更健壮。

此外,张震也要练习骑马。不过他的运动天赋很好,只练了十次就有模有样——这可能得益于他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是体育老师。

周润发的定妆效果让李安非常满意,那种大侠的气场不怒自威。

他身材高大,虽然动作不算特别灵活,但一站出来就架势十足。简单的长袍造型,反而更显侠气。最厉害的是他的眼神,那种气度在当时的华语影坛无人能及。

最初筹备时,李安本想找李连杰出演,但因为李连杰要陪太太生产无法接戏,这才想到周润发。

不过当时很难想象周润发剃光头、留辫子的样子,加上他个子太高,不知道打戏效果如何。剧组特意用电脑模拟了他的造型,去掉头发一看,效果意外地好。

编剧王蕙玲特别欣赏周润发的眼神:"他同一个眼神,既能看敌人也能看情人。"这个角色确实很有层次。

刚开拍时周润发还开玩笑说:"林青霞演完《东方不败》后连演了十几部男装戏才退休,我演完这部不会也要连演十几部大侠吧?"

李安笑着安慰他:"不会的,你还有很多角色可以演,你是很优秀的演员!"

周润发的经验非常丰富,甚至比很多导演更懂镜头语言。机位一摆,他就知道导演想要什么效果。跟他合作很省心,只要把角色讲清楚就行。

不过要让他演出感人效果反而比较难,因为他太会"演"了。他和章子怡的关系,就像《理智与情感》里的埃玛·汤普森和凯特·温斯莱特,一个是老戏骨,一个是新人。

拍戏时李安对演员通常都很直接,讲得越具体演员越好把握。但对周润发这样的资深演员,李安会多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引导。

比如拍竹林戏时,李安故意大声对武术指导说"要有玉树临风的感觉",让旁边的周润发听到。吊在竹梢上的周润发还特意问:"我够不够玉树临风啊?"这种引导方式对他很管用。

做亚洲宣传时,周润发对李安说:"有意思,我演艺生涯中两部最重要的电影,都成了导演的代言人。"《英雄本色》承载了吴宇森落魄时的满腔郁结,而《卧虎藏龙》则表达了李安中年的感慨。

周润发私下里确实很有大侠风范,但生活中又很依赖妻子,这种特质和李慕白这个角色很契合。

李安对周润发的要求特别高,希望通过气度、身形和眼神塑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中国大侠形象。

长久以来,李安对宋明以后成熟期的侠客形象有自己的理解,但要把它具象化并不容易。

令人欣慰的是,周润发这次成功摆脱了以往外放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了难得的内敛气质。

放眼整个影坛,李安认为俞秀莲这个角色非杨紫琼莫属。

无论是从电影工业的角度考虑,还是商业价值、年龄契合度和个人素质来看,都只有她最合适。

令人意外的是,杨紫琼连剧本都没看就答应出演。

第一次见面时,李安只简单告诉她:"我要拍一部武侠版的《理性与感性》,讲两个女人的故事,你演埃玛·汤普森那个角色!"

谁知开拍才一周,意外就发生了。

杨紫琼在拍摄中受伤,让李安和武术指导袁和平都措手不及。后来听武行说,往往越简单的动作越容易出事,那些看起来危险的场面大家都很谨慎,反而很少受伤。

事故发生在凌晨三四点,当时正在拍摄杨紫琼跳起回旋踢的镜头。可能是连续几天夜戏让她太过疲惫,落地时没站稳摔倒了。

这次的武打设计比较特别,一个镜头要完成二十多招连续动作,包括转身、踢腿、对打等复杂动作,这对很久没拍长镜头的杨紫琼来说是个挑战。

受伤后杨紫琼还连声说:"没事、没事。"但能清楚地感觉到两块骨头重重地撞在一起。

她第一反应是问对手演员:"哇!为什么你踢我?"

对方也一脸茫然:"不可能啊,应该是你踢我才对!"

回放录像才发现,原来是她踢腿时自己的两块腿骨撞在了一起。

当时她还能站起来慢慢走动,大家都以为消肿后就没事了。没想到第二天走路都困难了。杨紫琼右腿之前滑雪受伤做过手术,她很清楚这种感觉——不仅手术过程痛苦,术后康复更要长达半年。

在美国检查后,医生诊断她左膝两条主要韧带断裂,伤势严重。至少要休养一两个月才能继续拍摄,而且只能慢走,不能跑跳。

接到杨紫琼的电话,李安愁坏了:"怎么办!为什么偏偏是她受伤?她可是我们剧组唯一能打的演员啊!"

手术后第二天,杨紫琼就开始了康复训练。等待期间,她曾问李安会不会因为担心她伤势而降低拍摄要求。

李安回答得很干脆:"你知道我不会的。电影上映时,我总不能打字幕说'很抱歉,因为主角受伤,所以无法呈现精彩演出'。疼痛是暂时的,但电影一旦完成就是永恒的。"

拍摄时,李安发现杨紫琼会自发地加入一些细腻的表演。

她非常渴望演好这个角色,但之前合作的团队多是武行出身,养成了一些表演上的习惯。

比如说普通话时会不自觉地抬高下巴,或者先笑一下再说话,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李安不得不时刻提醒她。

有意思的是,在情感激烈的戏份中她反而表现得很好,因为情绪会自然带动表演。反倒是和玉夫人闲聊江湖事的客套戏最难拍,李安要一句一句地帮她调整节奏。

杨紫琼的形象气质与俞秀莲完美契合。

戛纳电影节上,一位外国作家对李安说:"她出场时那个望向李慕白的眼神,就道尽了她压抑多年的感情。"

在表演方面,杨紫琼是个特例。

虽然成名已久,但一直没遇到真正能发挥演技的作品,所以还保持着难得的纯真。这次与李安合作,对她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表演体验,就像个充满好奇的孩子。

李安觉得,她仿佛就是为了等待俞秀莲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抽象的表演指导对她特别有效。一般演员需要具体明确的指示,想太多反而演不好。但杨紫琼不一样,如果头天晚上和她聊些感性的内容,第二天她就能演出令人动容的戏份。

影片中,杨紫琼和李慕白的角色都带着"少年子弟江湖老"的沧桑感。

李安认为她展现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一种打动人心的魅力。

从《明日帝国》到《卧虎藏龙》,这些年她为这个角色付出太多。

清装造型需要把头发全部梳起,这会让演员显得成熟。作为明星,她愿意为角色牺牲形象,这份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拍摄期间,她不仅要面对明星的压力、语言的障碍、年龄的困扰,还在第二周就遭遇腿伤,连最擅长的武打戏都拍不了。

从美国治疗回来后不久,就要拍摄窑洞里与李慕白诀别的重头戏。压抑多时的情绪终于爆发,那场戏她哭得撕心裂肺。因为膝盖不能弯曲,她只能直挺挺地坐在木盒上,伤腿还得架在椅子上。周润发身后垫着柱子假装被她抱着,就这样完成了拍摄。

李安在圈内多年,演员是真情流露还是表演,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他知道杨紫琼的眼泪不只是为俞秀莲而流,更是为自己这些年的艰辛。拍摄时,李安也被感染,在镜头后跟着落泪。那些梦寐以求的动人画面,历经波折终于呈现,让他无比感动。

某种程度上,杨紫琼的表演也道出了李安的心声。

他能深切体会到她的事业和人生处境。当一个演员能如此毫无保留地展现真实情感,这种全然的信任尤为珍贵。

玉娇龙这个角色承载着许多人的幻想,不仅是男性观众的,也是女性观众的。

李安回忆选角时面试过不少演员,最终章子怡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李安坦言第一次见面时其实看走了眼,因为考虑到她有舞蹈功底,才决定给她第二次试镜机会。

上妆试拍后,李安发现了她身上蕴藏的多种可能性。虽然是个未知数,但她的银幕魅力确实值得挖掘。

新人演员就像一张白纸,需要导演耐心引导,慢慢发掘他们的潜力。拍摄过程中,李安常常亲自示范,明确告诉她每场戏的要求,然后不断push她突破自己。

章子怡作为新人的优势在于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真。

当她努力想要达到导演要求时,那种诚恳的态度本身就很有感染力。

她的脸部轮廓很上镜,表情富有层次,带着一种神秘感。只要造型到位,再帮她设计好表情动作,观众自然会被带入戏中。

电影里玉娇龙有十几个造型,每个都展现出不同的可能性,留给观众丰富的想象空间。

李安特别钟爱黑衣蒙面人的造型设计,尤其是那块恰到好处的三角巾——太大显得笨拙,太小又不够神秘,必须刚好遮住她的瓜子脸,露出灵动的双眼才最有味道。

这个造型在打戏中尤其出彩。

当俞秀莲将她压在身下,伸手去揭面纱却始终揭不开时,那种欲盖弥彰的神秘感正是李安想要的效果。就连李慕白在古庙对决时,也没能用木枝挑开这层面纱。

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需要极其精准的把握:眉毛的弧度、眼线的粗细、黑布的褶皱,甚至风吹动的幅度,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李安认为电影最神奇的地方在于,演员本身的灵气和呈现在银幕上的灵气往往是两回事。

章子怡可贵的地方在于,她能够消化吸收整个团队赋予她的"艺术份儿"——不仅要承受与大明星对戏的压力,还要面对导演、摄影师、武术指导的严苛要求。

拍摄初期,她一个打戏镜头拍完,三个武指立刻围上来批评:"你怎么打得像个女孩子?"

她理直气壮地说:"我本来就是女孩子啊!"

第一次吊威亚时更是把剧组吓坏了——章子怡的反应跟别人不同。一般人快要撞墙时,都会本能地先用手保护自己,但她不是——她是拿脸往墙上撞。脸是她吃饭的家伙,怎么会毫无防卫能力?还好没撞上。

但章子怡的进步有目共睹。

经过一两个月的磨合,不管是文戏武戏,她都能慢慢找到感觉。能吃苦、够上相,确实是祖师爷赏饭吃。

李安感叹,或许这就是机缘,让她能在千禧龙年完美诠释玉娇龙这个角色。

电影有时靠戏捧人,有时靠人扛戏。

新人时期那份珍贵的纯真感,会随着经验积累逐渐消失,之后就要靠真本事了。

如果没有过硬的演技,就得有独特的明星魅力。

否则很容易被更新鲜的面孔取代——这就是演艺圈的残酷法则。

拍《卧虎藏龙》后期,李安的身体亮起红灯。

某个清晨,他在睡梦中突然呼吸困难,出现休克症状,被紧急送医。

他怀疑这是长期高压工作导致的抗压系统失调——拍摄时精神高度紧绷,身体像开了"免痛模式",所有不适都被暂时压抑,但代价终将偿还。

果然,杀青两个月后,所有积压的疲惫如潮水般反扑。

当时李安正在美国进行后期制作,勘景时受伤的脚踝发展为肌腱炎,不得不坐着轮椅辗转北京、上海、香港。回到美国又遭遇牙痛折磨,整个人像被掏空般虚弱。

后制期间,他的身体全面崩溃:血压紊乱、内分泌失调、心悸频发。

最痛苦的是睡眠障碍——入睡时四肢充血,呼吸暂停,常常在惊恐中惊醒。无数个夜晚,他眼睁睁看着天色渐明,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泪水就会不受控制地流下。

那种身心俱疲却无法入睡的绝望,让他一度怀疑自己撑不过去。

加上影片宣传期长达一年,奥斯卡颁奖礼结束时,李安才真正感觉自己"活过来了"。直到那年夏天,他才能安心休养。

《卧虎藏龙》成为李安人生的转折点。

他第一次清晰感受到中年已至——不再是那个只顾埋头攀登的年轻人,开始懂得审视自己积累的一切。

他把人生比作登山:从前只顾向上攀爬,不断索求,拍完一部接一部。即便身体抗议,稍作休整又能继续。但这次不同,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登顶远眺,也第一次触摸到体能的底线。

这种认知带来两大改变:一是学会取舍,不再盲目透支;二是懂得用"实力"代替"蛮力"。

年轻时靠的是不知疲倦的冲劲,如今则要凭借经验与智慧。就像练功,每突破一层境界,就能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李安渐渐领悟到,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炼。

拍电影如此,做人亦然——要不断打破惯性,找到最有效的发力方式。这个过程有人快有人慢,他自认属于后者,但坚信只要持续精进,终能有所得。

"实力"的玄妙之处在于:当你能驾驭某种处境时,紧张就少一分,实力便增一分。真正的放松来自对局面的掌控,但这种掌控又需要付出代价——一旦受伤,便是触及心神的内伤。

最后他坦言,个人修为与作品成败并无必然联系。

观众反响、时代机遇,甚至个人命运,都是不可控因素。

他能做的,唯有保持进步,继续创作,珍惜健康,努力做个有价值的人。

这份通透与坦然,或许正是跨越山巅后的领悟。

参考书籍:《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

来源:一枚小书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