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频道5月22、25日播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2 11:02 3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1972年,一部苏联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横空出世,构建了一代人关于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记忆。

1905电影网专稿 1972年,一部苏联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横空出世,构建了一代人关于俄罗斯卫国战争的记忆。

五位女兵的命运浮沉,叩击着人类对战争本质的永恒诘问。

这部便是诞生于冷战对峙时期,改编自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全苏电影节大奖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卫国战争是“悲壮的年代” 。彼时,无论男女,都仿佛失去了“活着的权利”,而其中绝大多数人,正值青春年少。

在采访中,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说道:

“十年了,我永远忘不了我小说中描述的那些年轻的姐妹。她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这是实情……我们这一代人,1922年至1926年出生,每100个上前线的小伙子只有三人生还。女人,战争并没有让她们走开,有80万姐妹加入了红军,她们和男人一样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飞行员……在战火中,有40万人把她们年轻美丽的生命献给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在这一时期,多数创作都将笔墨着重于男性角色。然而,瓦西里耶夫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独辟蹊径,罕见地将目光聚焦于五位命运多舛的女兵。讲述她们在广袤森林中,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残酷的阻击战。

她们本是情窦初开的年纪,有的刻骨铭心地爱过,有的满怀憧憬地暗恋着,但这份纯净的情愫都被战争无情打断。

从罗斯托茨基到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这两位导演先后在1972年和2015年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笔下的悲壮史诗。

在1972版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影片的真实性源于创作集体的战争亲历。

导演罗斯托茨基在卫国战争中失去左腿,摄影师舒姆斯基目睹过列宁格勒围城的惨烈,这种集体创伤记忆,融入到影片的细枝末节当中。

1972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片场

嘉尔卡颤抖的手指紧扣未上膛的步枪,索妮娅被匕首刺穿的诗集扉页,德军士兵面对热妮亚遗体时的凝视,都让我们在战栗中触摸个体生命的温度。

在视觉上,导演罗斯托茨基有意在黑白色的现实之上,悬浮起主人公彩色的记忆。

溪水与少女的笑脸,与战壕里的血迹、硝烟形成强烈反差,死亡与诗意共享同一帧画面,战争的虚无便无需多言。

在间隔43年之久,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对于这部经典进行了再度翻拍,作为献礼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作品。

如果说1972 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是幸福生活的毁灭,那么2015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直接把我们拖进战场的泥潭,直面血淋淋的现实。

子弹穿透树叶的轨迹、爆炸的碎片飞溅的惊险场面,战争场景的逼真呈现,带来更真实的压迫感。

没有高光时刻,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言,五位女兵为保卫家园献出自己的生命:

索妮娅·森娅,只是想帮好心的准尉去拿下他心爱的烟袋,却一声惨叫后死去。

嘉尔卡,在惊慌中突然从隐藏的地方奔跑,被德寇击毙,死前高喊着“妈妈!”

里莎,在前往驻地报信的途中,被沼泽吞没。

丽达,身负重伤,虚弱地等待死亡。

热妮亚,为了掩护战友,打完子弹又扔石头,最后仰面倒在弹雨下。

她们用女性的坚韧与敌人周旋到底,展现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女战士英勇杀敌、坚强不屈的另一面。

相隔四十余年的两个版本各有千秋,但核心主题始终未变: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

在战争的硝烟中,女性展现出坚韧与勇敢,然而她们的温柔与美好,本应在和平的阳光下绽放......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铭记那些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缅怀那些在战争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先烈们。

5月22日和5月25日,电影频道将先后为大家播出2015年和1972年两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过她们的故事,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不易。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