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给乡亲们放电影。只要国家需要,只要我还举得动设备,就会一直坚持到走不动为止。”近日,山东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69岁的电影放映员李成江第一次站上了央视《爱看电影嘉年华》的舞台。面对聚光灯,他用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朱天麒
“这一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给乡亲们放电影。只要国家需要,只要我还举得动设备,就会一直坚持到走不动为止。”近日,山东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69岁的电影放映员李成江第一次站上了央视《爱看电影嘉年华》的舞台。面对聚光灯,他用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从1974年开始,他便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在乡村电影放映的第一线,这一坚持就是整整49年。而这句承诺,不仅是个人信念的宣言,更承载着乡村文化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庄严使命。
熬夜放映成家常便饭
露天电影,承载着无数“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20世纪80年代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作为夏格庄镇第一批乡村电影放映员,20岁的李成江扛起了传播文化的重任。彼时,电影放映设备堪称“高科技产物”,全镇能熟练操作放映机的人屈指可数。他每日背负十几公斤重的放映机与幻灯机,用扁担挑着音响与胶片,把文化下乡的微风吹进千家万户。
“那时我一晚要赶三四个村子,熬夜放映成了家常便饭,经常放映结束收拾完器材,刚到家门口公鸡就打鸣了……”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流金岁月,李成江依然忍不住想乐,到底先去哪个村放新电影,是当时最头疼的选择题;寒冬腊月,因没钱购置大衣,他在寒风中冻僵身躯;炎炎夏日,蚊虫叮咬留下的痕迹至今仍在他的腿上;每逢雨雪天气,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用仅有的遮挡物护住放映设备。这些看似艰辛的付出,在李成江眼中,却是守护文化火种的神圣使命。
露天电影场里,蕴藏着最鲜活的时代记忆与人间温情。每当夜幕降临、银幕升起,十里八乡的村民便如潮水般汇聚。放映《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时,现场人山人海,连银幕背面都挤满观众。月光下,众多村民屏息凝视,或为电影中的英雄壮举热泪盈眶,或因诙谐情节开怀大笑。放映机的箱子既是工作台,也是李成江的“专属座位”。他坐在上面,看银幕上光影流转,感受空气中弥漫的稻香与欢声笑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干完一天农活,坐在板凳上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庄稼人期盼的大事。为乡亲带来幸福的成就感冲淡了辛劳,李成江也成为全镇最受欢迎的人,无论走到哪都能享受到村民前呼后拥的“最高礼遇”。
自掏腰包垫付租片费
文以载道,在经年坚守中,李成江早已将电影放映这一单纯的职业,升华为文化传播的深沉使命。20世纪90年代电影放映体制改革后,放映的影片除了公益电影、扶贫电影、慰问电影免费外,都需要交租片费。村民想看其他电影,一般都是从各村的村集体款中支付,导致拖欠放映费的情况时有发生。想到村民们对电影的热切期盼,李成江心一软就自掏腰包垫付租片费。至今,李成江家中抽屉里还锁着厚厚的一沓欠条,“都是二三十年前的老账了,这么多年了,不收了。就当我为群众作贡献了,这些欠条就留个纪念吧!”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成江始终将电影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工具。那个年代,农业生产力较低,为了帮助乡亲们提高种植技术,李成江想方设法找到上级相关部门,自掏腰包租借了一批科普影片,将地膜覆盖技术、生猪养殖技术、果蔬种植技术等实用知识,通过影像传递给村民。李成江至今还记得,他在一个村庄放映了地膜覆盖技术的影片后,一些村民试着按照影片中介绍的覆膜方法种植花生,当年一亩地就增收了20多元。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件轰动全镇的大事,镇里组织各村前来参观学习,覆膜方法还在全镇推广。后来李成江进一步了解农民的不同需求,放映包括生猪养殖技术,黄瓜、辣椒、葡萄等农作物种植技术的专题片,让很多村民深受启发,大胆尝试,从此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放映历程覆盖三代人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在农村普及,露天电影逐渐失去市场优势,许多同行因收入微薄而纷纷改行,但李成江对电影放映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从8.75毫米、16毫米胶片放映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设备,他始终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熟练掌握各型号设备的操作与维修技能,也见证了电影放映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已经有三代人看着我放的电影长大了!”李成江清楚地记得,年前去乡村小学放映电影时,一位班主任这样向学生们介绍自己:“在老师还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这位爷爷就在放电影了!”从那以后,“放电影的爷爷”成了他最喜欢的头衔。
49年来,李成江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足迹遍布夏格庄镇54个村庄,累计放映近4万场电影,年均放映超500场。这份持之以恒的坚守,不仅延续了乡村的文化传统,更为无数村民留住了精神家园。他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坚守,如同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