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展映陈逸飞导演四部作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1:54 2

摘要:为纪念艺术家、导演陈逸飞逝世20周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设“大美术家陈逸飞”单元,放映其作为导演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离上海》《理发师》四部作品,溯源其用影像打造“海派文化”的多元实践。

为纪念艺术家、导演陈逸飞逝世20周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设“大美术家陈逸飞”单元,放映其作为导演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离上海》《理发师》四部作品,溯源其用影像打造“海派文化”的多元实践。

油画《踱步》

2005年4月10日,陈逸飞在上海辞世,年仅59岁。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投身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并赢得世界瞩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骤然离去至今仍让人扼腕。

为纪念这位上海画家中的代表人物,浦东美术馆推出年度重磅大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全面呈现陈逸飞的创作脉络,并已正式向公众开放。

陈逸飞贯穿绘画、公共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的“大美术”理念,在上世纪末延伸至电影领域。他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离上海》《理发师》透过市井人物的悲欢离合,勾勒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图谱;以独特的气韵对中国电影发起美学冲击,同时通过影像重构上海,为这座城市打造一张“海派文化”的独特名片。当短视频成为一股潮流席卷时代时,陈逸飞的电影语言与影像质感更显弥足珍贵。那些精细打磨的影像超越了时代,呈现出一种考究的美学。

● 展映影片简介 ●

海上旧梦(1993)

REVERIE ON OLD SHANGHAI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开始一场游离于虚实之间的海上旧梦

影片以一位画家的梦境为线索,展现了1930年代上海的浮华与沧桑,营造出超现实的氛围。画家在寂静中听到钟声,邂逅了一位身着旗袍的神秘少女,像是过往的幻影,也像是未来的谜团。她引导画家穿梭于似曾相识的市井:外白渡桥的薄雾、石库门弄堂的烟火、城隍庙的茶楼和龙华寺的晨钟。影片以轮回的钟声收束,仿佛一切从未真正开始又或是结束,历史、梦境与记忆在轮回中交织。《海上旧梦》是陈逸飞“大美术”理念在影像介质中的延伸和实验。诗化的镜头语言、无对白的叙事结构及油画般的视觉美学,将上海旧梦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实验。

人约黄昏(1996)

EVENING LIAISON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上海版人鬼情未了,海派美学教科书

影片改编自徐訏的小说《鬼恋》,以1932年的上海为舞台,讲述梁家辉扮演的报社记者在烟具店邂逅自称“鬼”的神秘女子。两人在深夜弄堂、咖啡馆与教堂间展开一段扑朔迷离的交往。宿命般的纠缠却是人鬼殊途。陈逸飞以画家视角重构电影语言,每一帧画面如精心打磨的油画。陈逸飞不惜自费搭建烟纸店、旧货市场与沙逊大厦夜总会,旨在还原1930年代的弄堂风貌。影片多处拍摄地取景于当时即将拆迁的实景,如今已成为难以复现的历史质感。《人约黄昏》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集体化记忆的“挽歌”,也是一段关于爱欲与死亡的隐秘呢喃。该影片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被影迷称为“胶片上的海派美学教科书”。

逃往上海(1999)

ESCAPE TO SHANGHAI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重现东方诺亚方舟的一段记忆

影片聚焦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的亲身经历。二战期间,6岁的格林伯格沦为犹太难民,随父母辗转至上海避难。影片以他晚年重返故地的旅程为线索,通过现实与历史影像的嵌套,重现犹太难民在虹口舟山路的生活图景。影片以格林伯格与乐团合奏贝多芬的《欢乐颂》为收尾,将个体的流亡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救赎寓言。当琴声与江风再次交织,上海显现出作为“东方诺亚方舟”的精神内核:在至暗时刻,一座城市如何以开放的胸怀,点亮人性的微光。正如陈逸飞所言:“上海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理发师(2006)

THE MUSIC BOX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吴思远/See-Yuen NG

看点:

海派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影片改编自凡一平同名小说,讲述了日军侵占上海后,理发师陆平到江南投靠师叔,并与他的女儿嘉仪一见钟情。然而,嘉仪却早已被父亲定了终身,现实面前俩人只好分开。当危难中的陆平与嫁作姨太太的嘉仪再次相遇,他们发现对彼此的爱意从未消逝。影片由陈坤、曾黎演绎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爱恋,既是个体的悲欢,亦是一代人在时代夹缝中挣扎的缩影。影片延续了“大美术”的理念,将油画质感注入电影镜头。陈逸飞自费从安徽定制特殊涂料,以此还原石灰墙的斑驳。老上海理发店的墙面肌理更是凭借数十名画师对照历史照片手工绘制三个月的结果。本片曾入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片中那把空导演椅与陈逸飞背影的定格,作为陈逸飞的影像遗作,也是一场关于上海、记忆与告别的美学仪式。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