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深刻一点,就是表达生死线上的士兵们思考战争和生命的意义,近年的《1917》以及《西线无战事》(2022版),都是如此。
反战片有几种,最常见的是呈现侵略者或战争机器对平民的杀戮。
再深刻一点,就是表达生死线上的士兵们思考战争和生命的意义,近年的《1917》以及《西线无战事》(2022版),都是如此。
尤其是《1917》,一镜到底的把在死亡堆中存活的战士的心境,刻画得极其震撼。
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呈现战争本身的魅惑性。
去年评分一般但我非常喜欢的《美国内战》就是这种,它的角度是,看狂热的战争如何把理性之人蛊惑成狂热之徒。
《美国内战》之后,导演加兰自编自导了新的反战片。
如果说《美国内战》最后的攻陷白宫因为被商业片拍过太多次了,而多少显得有些新意不足。
那这部新片,从片名到视听到故事驱动力,都极简到了极致。
全片战斗场面密集,但却在彻底的反爽片,反英雄主义,甚至反意义。
是一部让人生理性不适的战争恐怖片。
战·争
老粉丝都知道加兰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
他几乎每一部作品我都喜欢,他对意象的运用,他诡异的视听表达,以及他古怪的文本内核,都让我迷恋。
而这次在新片中,加兰居然把他最擅长玩的各种意象手法彻底摒弃了,全片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旁观一场莫名其妙又必须进行的战争。
巨大的写实性最终呈现出来的荒诞性和残酷性,超越了一些炫技手法。
我今年的十佳电影里会有此片一个名额。
影片根据美军前海豹突击队成员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真实经历改编。
故事相当简单:一支在伊拉克执勤的美国海豹突击队,奉命抢了一个民居作为哨站,监视可疑目标,但目标发现了他们,集结大批火力围攻他们,他们死守哨站,等待救援到来。
这个故事交给大部分导演拍,都会重点渲染突击队的不怕牺牲,拼死守护,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
但加兰反着来。
主角是突击队员没错,但故事里却没有“敌人”——突击队的战斗对象是隐藏的,看不见的,这不是为了呈现敌人的狡猾,而是一种讽刺隐喻——他们战斗的、蔑视的、恐惧的对象,似乎都是不存在的。
他们被一种虚无但无可置疑的命令驱使到这里,又被看不见甚至不确定存在不存在的敌人围攻、打击、杀戮。
再叠加迟迟不到的援军,导致战士和观众一样,找不到具体恐惧或愤怒的对象,最终质问战争的意义。
这种看不见敌人的,被粉饰的残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又到底是谁在收益?
这些惨烈的代价,究竟能换来什么?
导演一边带你零距离感受被围攻的窒息感,一边又冷漠的和主角保持着距离,旁观他们的死亡。
看完之后,浑身不适。
真·战争恐怖片。
加兰这次在试听层面有两个绝妙的设计。
一个是充分利用了“动”和“静”的反差。
在密集小空间战斗戏的间隙,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白描“震耳欲聋”之前或之后的寂静。
开场抢民宅的黑夜寂静,监控、观察期里无聊的寂静,换子弹的寂静,队友被炸死后的失聪的寂静,从死亡边缘遗漏出来的寂静,等等。
给观众造成一种诡异的割裂感,既迷失,又荒凉。
其次,突击队蛰伏的民居挂的是粉色窗帘,导致室内呈现一种淡粉色,这是非常变态的设计,柔和粉光下,让士兵的惨烈喊叫和各种残酷的死亡都显得麻木和不真实。
而到了室外,导演又把色调调成另一种不真实的淡绿色。
所以,尽管我们看过那么多战争片,但很少有战争片像这一部一样,冷血,难熬,作呕。
那些经典战争片多多少少都有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而加兰这次就试图让你从生理上去厌恶战争。
所以,我给电影打9分,但我建议你慎看。
来源:小猿影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