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米东区:36年不散场的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2:04 3

摘要:太阳西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的田野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农村电影放映员刘胜发蹲在自家小院里,轻抚那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检查电源线是否磨损、音频线是否接好。这是他36年来放电影前雷打不动的习惯。

太阳西沉,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镇的田野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农村电影放映员刘胜发蹲在自家小院里,轻抚那台数字电影放映机,检查电源线是否磨损、音频线是否接好。这是他36年来放电影前雷打不动的习惯。

“今儿去韩家庄村,晚上别等我。”他冲着屋里的媳妇喊了一嗓子。虽然离放映还有一段时间,可他还是习惯提前两三个小时出发。

“看电影是村民的一项重要社交活动。平时大家各忙各的,有空的时候聚在一起看场电影,加强了邻里关系。”刘胜发说,“我提前去,留足大家聊天、互动的时间。”

刘胜发把设备一件件搬上自家那辆小轿车:折叠投影幕布、音箱、装着服务器的箱子……比起早年扛着100多公斤的胶片电影放映机器材、租三轮车去放电影的日子,如今这些“家伙什”轻巧多了。

汽车里程表的一串数字见证了刘胜发这几年放电影的历程。他承担着三道坝镇18个村和社区每月1场、全年216场的放映任务。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小银幕”承载“大民生”,将公益电影放映转化为赋能乡村发展的文化引擎。仅去年,7支放映队足迹遍布该区7个乡镇的81个放映点,累计播放公益电影1020场次,惠及群众约10万人次,实现全区81个行政村“一村一月一场”全覆盖。

车驶过柏油路,扬起尘土。韩家庄村村委会大院里,十几位中老年村民已摆好板凳,坐在一起唠家常。他们对露天电影有着深厚感情,是刘胜发的忠实拥趸。“老刘又来啦!”大家边打招呼边迎上来,帮他卸下放映器材。

折叠投影幕布缓缓展开,5米长、2.8米高的幕布在晚风中微微鼓动。刘胜发踮起脚固定好最后一颗螺丝,汗水顺着皱纹淌到脖颈。

天还没黑透,还不能放电影,刘胜发就放起了音乐。欢快的民歌响彻院落,几位打扮漂亮的妇女跟着节奏扭起腰肢,孩子们则围着幕布追逐打闹,聊天声、笑声和音乐声汇集在一起。

蹲在放映机旁,刘胜发掏出解码卡插进卡槽,里面有米东区公益电影放映管理中心授权的新片,一部讲述乡村振兴的喜剧片。

自从新疆农村电影放映告别过去“画面不清、音质模糊”的胶片时代走向高清的数字时代,片源更加丰富了,如今他每月只需前往放映管理中心授权下载几次新影片就可以了。

米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磊介绍,米东区公益电影放映中心采取双向互动形式,每月除了必放红色电影、农业技术科普类电影、教育类电影,还结合走访调研等方式收集村民观影需求,让群众参与到影片的选择中。

“乡亲们,开演喽!”刘胜发按下开关,光束穿透黑暗,幕布上瞬间跃出鲜活的色彩。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刘胜发却没坐下来,而是绕着设备转悠,时而调整音量,时而瞥一眼电线。

他抬头望向银幕,画面中,年轻的村干部正带着村民修路。台下,几位老人边看边低语:“咱村前几年不也是这样。”

乡村的夜晚还是冷一些,刘胜发搓了搓手,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摸胶片机的感觉。“胶片时代放电影最怕断片,得练就黑灯瞎火里快速接片的好本领。”他回忆道。

夜深了,片尾字幕开始滚动,人群却迟迟不散。

几位老人凑过来递烟:“老刘,下回啥时候来?我孙子想看你上回说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刘胜发笑着答:“快了!”

当他还在收拾设备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塞给他一袋自家做的馓子、巴哈利等糕点,“我爸让我送过来的,给你吃!”

回家路上,月光照亮蜿蜒的乡道。后视镜里,韩家庄村的灯火越来越远。刘胜发摸了摸口袋里那张解码卡——明天还得去趟放映管理中心,问问新片的消息。

1989年初冬,当刘胜发第一次将泛着雪花的银幕挂在晒谷场时,未曾想过这场“电影”会持续放映36个春秋。“只要村民们还需要这束光,我放的电影就不会散场。”他说。(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