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爆款来了!一部疯了的公路片!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21:05 4

摘要:戛纳第三日,迎来了目前为止的最大爆款,西班牙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的《接近终点》。影片以稀疏对话与富有深意的静默为特色,奥利维尔·拉克谢在《接近终点》中延续了他冥思与灵性的创作风格。他执着于探寻深沉缓慢、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电影形式,通过光线流转、肢体语言与凝固的时

上期戛纳报道:戛纳Day 2 | 一封用血写的匿名信,揭开极权政权的黑暗面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2025.5.13-24

戛纳第三日,迎来了目前为止的最大爆款,西班牙导演奥利维尔·拉克谢《接近终点》。影片以稀疏对话与富有深意的静默为特色,奥利维尔·拉克谢在《接近终点》中延续了他冥思与灵性的创作风格。他执着于探寻深沉缓慢、且富有生活气息的电影形式,通过光线流转、肢体语言与凝固的时空,持续探索人与自然、灵魂、传统之间的关系。

《接近终点》剧组亮相戛纳

《接近终点》(Sirât)灵感源自伊斯兰传统中分隔地狱与天堂的绥拉特桥(Sirāt Bridge)。在那里,灵魂得以直面本真。影片讲述了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路易斯的故事。他的女儿玛丽娜在摩洛哥的一场狂欢派对上失踪后,他与儿子踏上了寻找女儿的旅程。当这对父子遇到一群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时,他们翻越阿特拉斯山脉的旅程逐渐变成了一段成长之旅。

肉体漂泊、边界漫游与精神内省的主题贯穿于这位“塔可夫斯基继承者”的作品之中。他偏爱极简主义叙事,擅长捕捉狂野生长的风景、躁动的自然元素与物质肌理。这部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实地取景拍摄的长片,比他之前的作品更为政治化和激进。主角穿越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荒漠,更是精神层面的荒原。

这次,拉克谢将极简、粗粝、充满象征意味的叙事手法与16毫米胶片特有的颗粒质感完美融合。这种对感官体验与神话质感的追求,可追溯至其2010年入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的纪录片《你们都是队长》,这部纪录片将他激进的人文主义风格展现给了当代艺术电影界。随后,他在2016年凭借《含羞草》获得戛纳影评人周单元大奖,2019年凭借《大火将至》获得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拉克谢一步步稳扎稳打从平行单元打拼到官方单元,终于在今年凭借《接近终点》走进戛纳最高殿堂。

《接近终点》剧照

今日主竞赛另一部亮相的影片来自多米尼克·摩尔导演的《137号案件》

自2000年凭借《我最好的朋友哈利》崭露头角以来,多米尼克·摩尔一直热衷于将角色置于各种困境中,以揭示他们的内心冲突,并迫使他们探索自身道德的极限。在2022年入围戛纳首映单元的《十二日的夜晚》中,巴斯蒂安·布永饰演的调查员约翰被一桩悬案所困扰,他的痴迷使他开始质疑周围的一切,他对正义与男子气概的认知也在偏执追寻中逐渐崩解。

在新片《137号案件》中,这种不确定性主题再次浮现,影片聚焦于目睹所在机构丧失道德准则后的主人公,逐渐陷入内心挣扎的过程。斯蒂芬妮是警方内部事务部(IA)的女调查员,这个部门是警方的监督机构,她的任务是调查一起警察暴力事件。在调查一名年轻人在“黄背心”抗议活动中被防暴枪冲击弹严重伤害的案件时,她面临着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这动摇了她内心深处的信念。通过这部影片,多米尼克·摩尔精准地剖开了一个长期被诟病的机构的深层病灶,并对其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137号案件》剧组亮相戛纳

--

从场刊评分来看,国际媒体对于《接近终点》的评价两极化严重,《银幕》、ICS、法国媒体三个场刊都有不少人给了最高分,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0分或1分评价。目前看来,《接近终点》是本届争议最大的爆款。

《银幕》场刊评分(四分制)

ICS场刊评分(五分制)

法国媒体场刊(四分制,最高分为金棕榈叶)

下面是2025戛纳特刊播客,以及戛纳口碑榜:

#01

深焦播客

2025戛纳特刊

Cannes

毕赣导演的新片《狂野时代》在最后时刻压哨入围主竞赛。作为中国新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这次的入围意味着中国电影进入全新的时代。

虽然从表面上看,本届戛纳电影节缺乏知名导演的作品,但是从前两日的主竞赛来看,新生代的导演们普遍交出了质量不错的答卷。无论是玛莎·施林斯基的《望向太阳》很好地还原了伍尔夫小说的精髓,多米尼克·摩尔的《137号案件》体现了法国现实主义传统的人文关怀,还是奥利维尔·拉克谢的《接近终点》引起的争议。

同时,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日本电影大爆发,各个单元都能看到日本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今天,由石川庆导演的《远山淡影》和団塚唯我导演的《新的景色》拉开本届戛纳日本代表团的序幕。除了播客外,下文中还有关于石川庆导演的采访和《新的景色》评论文章可以搭配阅读。

本届戛纳日本电影入围片单:

主竞赛单元:《雷诺阿》早川千绘

一种关注单元:《远山淡影》石川庆

首映单元:《恋爱裁判》深田晃司

午夜展映单元:《8号出口》川村元气

导演双周单元:《国宝》李相日

《新的景色》団塚唯我

经典单元:《浮云》成濑巳喜男

电影基石单元:《姜汁男孩》田中未来

本期嘉宾

Peter Cat

电影人、媒体人、深焦创始人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00:44:19

00:00:39

深焦创办与戛纳电影节的渊源。

00:03:10

毕赣新片进入戛纳主竞赛的意义。

00:05:52

毕赣的电影之路。

00:08:59

戛纳主竞赛的选片考量因素。

00:12:22

《狂野时代》压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幕后猜测。

00:19:02

日本电影今年在戛纳爆发的原因。

00:22:26

相对平淡的《远山淡影》。

00:28:13

戛纳开幕片选择《起程之日》的原因。

00:29:46

为什么戛纳主竞赛会有电影空降。

00:31:39

《望向太阳》很好地还原了伍尔夫小说的精髓。

00:34:44

《137号案件》体现了法国现实主义传统的人文关怀。

00:36:43

《接近终点》引起的争议。

《接近终点》剧照

素材库

涉及作品:

《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2018)

《路边野餐》(毕赣,2015)

《狂野时代》(毕赣,2024)

《刺心》(扬·冈扎乐兹,2018)

《安妮特》(莱奥·卡拉克斯,2021)

《站台》(贾樟柯 ,2000)

《小武》(贾樟柯 ,1998)

《米奇17》(奉俊昊,2025)

《风林火山》(麦浚龙,2025)

《雷诺阿》(早川千绘,2025)

《远山淡影》(石川庆,2025)

《某种男人》(石川庆,2022)

《爱情故事》(深田晃司,2022)

《临渊而立》(深田晃司,2016)

《恋爱裁判》(深田晃司,2025)

《8号出口》(川村元气,2025)

《电车男》(山田孝之,2005)

《铃芽之旅》(新海诚,2022)

《你的名字》(新海诚,2016)

《天气之子》(新海诚,2019)

《釜山行》(延尚昊,2016)

《怒》(李相日,2016)

《国宝》(李相日,2025)

《新的景色》(団塚唯我,2025)

《索尔之子》(拉斯洛·奈迈施,2015)

《太阳之女》(伊娃·于颂,2018)

《望向太阳》(玛莎·施林斯基,2025)

《女儿》(玛莎·施林斯基,2017)

《137号案件》(多米尼克·摩尔,2025)

《接近终点》(奥利维尔·拉克谢,2025)

《大火将至》(奥利维尔·拉克谢,2019)

《地球最后的夜晚》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Herb Alpert& the Tijuana Brass ——Ladyfingers

结尾:Slowdive —— Sugar for the Pil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Peter Cat

策划:Peter Cat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深焦DeepFocus

口碑榜

LIST OF FILMS

评分系统:

本期口碑榜提及影片

主竞赛单元:

《接近终点》奥利维尔·拉克谢

《137号案件》多米尼克·摩尔

非竞赛单元:

《碟中谍8:最终清算》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一种关注单元:

《远山淡影》石川庆

导演双周单元:

《新的景色》団塚唯我

《死亡不存在》菲利克斯·杜福-拉贝埃尔

影评人周单元:

《左撇子女孩》邹时擎

上期提及影片:

《国家公诉人》谢尔盖·洛兹尼察(主竞赛)

《望向太阳》玛莎·施林斯基(主竞赛)

《给她一片天空》埃利奇·谢希里(一种关注开幕片)

《为了亚当》劳拉·万德尔(影评人周开幕片)

主竞赛单元

《接近终点》

Sirat

导演: 奥利维尔·拉克谢

编剧: 奥利维尔·拉克谢 / 圣地亚哥·菲洛尔

主演: 塞尔希·洛佩斯 / Bruno Núñez / Stefania Gadda / Jade Oukid / Richard Bellamy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西班牙

语言: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 2025-06-06(西班牙)

片长: 115分钟

Peter Cat ★★★★☆ 一定要看

电影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NEW

在嬉皮、丑陋、理想中逼近崇高,却又现实荒谬得如此不尽人情。爱会毁灭,绝望也不是终点,伴随着一种无可预期的全新的观影经验。因为创制新的影像,就是创造天地。赫尔佐格的当代显灵,但又荒诞到剥除了一切人的价值,最后我们都只是一塌有限的肉。

红酒与谋杀 ★★★★☆ 一定要看

“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豆瓣@红酒与谋杀

NEW

死亡的脉搏,在世的指证,极乐的断点,完整的影像。令人想起赫尔佐格、克鲁佐、保曼、弗莱德金等前人的创作品格。本片给出了一套人物与极端情境在宗教/哲学意义上的新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了全新的视听修辞与动视体验。必由之路、考验之路、精神之路、存在之路。真正的新电影。

发条辰 ★★★★ 不容错过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抽象!癫狂!天马行空!像是走进了一场不设限的奇幻梦境,以公路类型为基底宣扬着精神不死的自由。这是属于电影节的电影,角色属性、行径以及神智不清的情节肆意的结合构成一段段分裂的旅程。电影当中的每个角色都要穿过属于自己的复活日,才能抵达真正的天堂。有的人带着执念却损失更多、有的人用生命捍卫精神、有的人死在盲目的追随、那你问我怎么活下去?不要去思考,走下去…(结尾并没有在火车上看到父亲的镜头是否意味着他留在了沙漠之中?)

陆泫龙 ★★★☆ 值得一看

一名注册学家

NEW

伊斯兰教圣训有言,sirāt(道途)比一缕头发还细,却可与世上最锋利的刀刃媲美。伴随着非洲大地狂躁且节奏强烈的电子音乐,一则老父寻女的公路片在漫天黄沙中徐徐展开。路途的坎坷,接连的丧失使这群陌路人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stephan意外离去开始,片中的人物便卷入了一场经受自然测验的修罗场,意志的谵妄通向身体的自由,但也引发主体的内爆,只有那些对死亡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安然走向最后的终点。音箱蜿蜒的轨道通往扬声的寂灭,亦如《圣经》中的教诲:“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最后的难民场景直接升华。

外 媒 评 价

《综艺》

拉克谢以我们无法预测的方式在情感和心理上重击我们,这几乎是它应得的。需要明确的是:这既是一份沉重的警告,也是一份高度的赞美。很少有电影能激起你的逃跑本能,同时又能让你牢牢地坐在座位上。

Deadline

拉克谢并没有完全结束故事......不过,一路走来,这无疑是一次旅行,一种构建家庭和失去的新方式,并为铁杆粉丝配上了杀手级的配乐。

Screendaily

这部电影完美地将故事背景融入其中……拍摄过程堪称一场冒险,摄制组深入复杂地区取景,而那片土地也在影片中以或迷人或危险的生动面貌呈现在观众眼前。

《电影手册》评分

主竞赛单元

《137号案件》

Dossier 137

导演: 多米尼克·摩尔

编剧: 吉勒·马尚 / 多米尼克·摩尔

主演: 蕾雅·德吕盖 / 约安·布兰克 / 安东尼娅·布雷西 / 艾蒂安·吉鲁-科文 / 古斯拉姬·马兰达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15分钟

陆泫龙 ★★★★ 不容错过

一名注册学家

NEW

戛纳第二部以反抗国家权力机器为主题的片子,通过警察的警察(IGPN)这一有趣的观察视角剖析了黄马甲运动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权力机制,展现了不同利益持有者在法国社会面临的冲突和对抗——警察的困境不仅存在于国家安全和游行示威之间,更是一个将所有苛责和难题归咎于个体的制度性陷阱。137号案件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充满热血的青年再也回不到那个齐声欢歌的下午。运动余波的幽灵没有抵达要求的正义,而是在极端的论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问号。蕾雅·德吕盖有拿奖潜力。

阿莫多瓦特了 ★★★☆ 值得一看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以2018年“黄背心”运动中的警民冲突为切口,试图在一场街头警察开枪事件中抽丝剥茧,呈现法国当代社会中司法与执法系统的种种裂痕。混乱中扣动的扳机,带来的不仅是受害者的终生伤残,更撕裂了社会对于“正义”与“责任”的共识。负责调查此次事件合法性的斯特凡尼,在来自受害者家庭的哀求与警方内部的施压之间艰难前行。

影片以现实主义笔触还原调查过程中的碎片化与层层阻碍:反复问询、手机录像、监控视频、照片证据和证人的低意愿……每一个视角都似乎在揭示“真相”,却又只是盲人摸象,难以真正让施暴者得到惩处。暴力之外还有暴力,真相背后仍有真相,然而长官之上还有长官,最终让调查逐渐演变成一场互相拉扯的官僚撕扯。

导演显然有分析系统弊病的雄心——技术落后所导致的信息断裂、行政体系的冷漠与迟缓、警察职业面临的社会偏见、内部的官官相护与职场争斗……这些问题都一一被抛出。但也正因为铺陈过多,前期叙事网线分散,影片在中后段被迫将重心收拢至女主角因身份困境带来的选择问题,使得更宏观层面的社会批判逐渐被个人情绪所吞没。

红酒与谋杀 ★★★ 可以看

“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豆瓣@红酒与谋杀

NEW

连环的质询、盘问直指体制漏洞与社会不公,板正、规矩的调查报告电影,只能说无功无过。女主虽隐藏了情绪流向,却并没有动摇其立场。可以对标本届主竞赛洛兹尼察的那部小丑之作《国家公诉人》。

发条辰 ★★☆ 偶有亮点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震撼感动之余要明白的是这是事件本身的魅力,而非影像带给我们的。导演完全摒弃了莫里斯那一套搬演复现的拍摄模式,而是启用一种侦探式的剧情电影的节奏。前半段大量对白和一对一交流让人昏昏欲睡,与生活日常的交织也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作用。只有关键证据的出现和结尾与受害者家属的聊天才让影片回归到该有的节奏,并凸显出主题。总的来看本片对司法的反思和与民众的关系的角度是很新的,尤其对于我们而言,但对于视听语言或者说这个案件的展现形式绝对有更优解

外 媒 评 价

Deadline

这依然是一部颇具辨识度的多米尼克·莫尔电影。他和编剧吉勒·马尚将他们的经验融入悬念和持续的叙事节奏中,尽管影片并非充满趣味,却引人入胜。

Screendaily

虽然多米尼克·摩尔导演的直白类型片叙事有时略显生硬,但蕾雅·德吕盖的表演为故事注入了关键的情感基底。

IndieWire

蕾雅·德吕盖在新作中再次证明了她驾驭内敛成年角色的实力。她饰演的史蒂芬妮以专注睿智的职业形象令人信服,其自然散发的从容魅力,巧妙弥补了剧本对角色内心世界刻画的单薄。

《电影手册》评分

非竞赛单元

《碟中谍8:最终清算》

Mission: Impossible - The Final Reckoning

导演: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编剧: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 布鲁斯·盖勒 / 埃里克·延德雷森

主演: 汤姆·克鲁斯 / 西蒙·佩吉 / 文·瑞姆斯 / 海莉·阿特维尔 / 庞·克莱门捷夫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25-05-30(中国大陆) / 2025-05-14(戛纳国际电影节) / 2025-05-23(美国)

片长: 169分钟

关于本片的深焦报道及汤姆·克鲁斯采访:如今能代表好莱坞的,仅他一人

发条辰 ★★★☆ 值得一看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大概是标志着好莱坞纯粹个人英雄主义的消亡,许久没有看到一部片子的文戏目标几乎就是告诉观众只有阿汤哥能拯救世界。极致的英雄男性气质在伊森身上确实不过时。除此之外,这个系列也是与时俱进的,从上一部铺垫了许久的AI算法虽然在这一部并没有设多少局,但也足够有压迫感。最后对于系列终章来言也算寿终正寝了,大量告白/回归/怀旧式的情节做的足斤足两,给予了最高规格的再见。虽然是最后一舞,但是结尾的飞机大战还是令人手心冒汗,硬生生营造出了与碟4爬塔的紧张感相媲美的桥段。最后的最后,那标志性的音乐响起,即便时间再长、情节再拖沓我们也看不到了。

一种关注单元

《远山淡影》

遠い山なみの光

导演: 石川庆

编剧: 石川庆

主演: 广濑铃 / 二阶堂富美 / 吉田羊 / 卡米拉·爱子 / 松下洸平

类型: 剧情 / 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英国 / 波兰

语言: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 2025-09-05(日本)

片长: 123分钟

红酒与谋杀 ★ 别看

“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豆瓣@红酒与谋杀

NEW

别的不说,恰恰应该拒绝这种唯美主义拍法,这和它所承载的主题价值就是一组矛盾项。其实还挺想看黑泽清来拍。

《远山淡影》

石川庆 采访

来自戛纳官网

能和我们讲讲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吗?

石川庆:这部电影以战后长崎为背景,那里的人们仍深受原爆和战争的创伤。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其中的人物让人联想到小津电影中的角色。尽管日本电影中已经多次探讨过这些主题,但通过融入英国视角和石黑一雄式的"不可靠叙述者"所营造的悬疑感,我相信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您采取了怎样的方式?

石川庆:拍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日本和英国部分在时代背景、语言、演员及制作团队上的差异。两部分是完全分开拍摄的,我们甚至都无法面对面交流。这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演员、摄影师、美术指导以及服装设计师等。但因为我们都在努力构建一个对我们当下而言真实可信的世界,团队之间反而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远山淡影》剧照

能谈谈与演员们的合作吗?

石川庆:我想让世界知道,日本有众多真正独特、敬业且才华横溢的演员。我期待国际观众能发现广濑铃、二阶堂富美、吉田羊等演员的才华。当然,我们也有像卡米拉·爱子这样优秀的英国演员!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您学到了什么?

石川庆:了解到在英国,你其实不需要查看天气预报——只需等五分钟,天气就会变化。而至于日本,若是晴天就艳阳高照,若是下雨那简直像置身热带雨林!

《远山淡影》剧照

您希望观众从这部电影中获得什么?

石川庆:这部电影也是关于我们上一代人,比如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人,在战后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观,例如性别平等、反核运动以及对多样性的接纳等。当这些价值观正面临威胁的当下,我衷心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观看这部作品。

是什么促使您想要成为一名导演的?

石川庆:我一直喜欢讲故事,但我不会表演,不擅长言辞,也不会演奏任何乐器。最后,我拿起了摄像机,到目前为止,我似乎还勉强能做好这件事。

《远山淡影》剧照

能透露下一部作品的计划吗?

石川庆:我正在筹备一部父子题材的电影,灵感来自日本真实发生的儿童失踪事件及其后续影响。这部电影将这起真实事件与一个关于这个家庭后续事件的虚构叙事融合在一起。

导演双周单元

《新的景色》

見はらし世代

导演: 団塚唯我

编剧: 団塚唯我

主演: 黑崎煌代 / 远藤宪一 / 井川遥 / 木龙麻生 / 菊池亚希子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15分钟

Kinyuan ★★★☆ 值得一看

Queer sensibilities.

NEW

比起英文译名“新的风景”,更接近“新的视角”——站在高处眺望的世代,像是新导演首秀的宣言。罕见的新东京以及年轻人的样貌。望向过去才是望向未来,对线性时间观的挑战是出于对母亲和城市的缅怀与爱。

Methy ★★★ 可以看

日本电影不是日本的电影,青年文化也不是青年的文化。专和你作对,让系统崩溃。

NEW

在呈现新风景的暴力与潜力上做到了有效的平衡,但频繁远景-特写的互切也透露出作者位置的尴尬:当中观的社会问题被个体创伤所边缘化、站在高点反复凝视而非挑战建筑,城市彻底沦为家庭危机的背景,不是靠一些被随意插入的既有影像和刻意打开的(确实很美妙)结尾就可以盖过。从经验到想象的明显匮乏有关于移动性——即使刻意放慢也不曾停留、无法被居住及人为实践的空间,只有车窗外物理的不断变化和心理的永远困顿(在均质化的非场所=服务区)。多么无精打采、老调重弹的现代城市想象。好在多人物视角的剧作足够平面,匹配上了视听层面的气质。(工友背的是NewJeans X 村上隆的腰包,小彩蛋加分)。

发条辰 ★ 别看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影片本身的“慢”看似与东京这种忙碌大都市的现实产生对抗/对比,但是无论是摄影机的视角还是“侵入”方式都毫无特点。

导演双周单元

《死亡不存在》

La mort n’existe pas

导演: 菲利克斯·杜福-拉贝埃尔

编剧: 菲利克斯·杜福-拉贝埃尔

主演: Karelle Tremblay / Barbara Ulrich / Zeneb Blanchet / Mattis Savard-Verhoeven / Irène Dufour

类型: 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72分钟

木头人 ★★☆ 偶有亮点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NEW

画面的华美与细腻掩盖不了动作的笨拙与呆滞,更掩盖不了内容的悬浮与空洞。比起拍成电影,更适合剪成短片作为抽象观念的演绎在美术馆里循环播放。

影评人周单元

《左撇子女孩》

Left-Handed Girl

导演: 邹时擎

编剧: 肖恩·贝克 / 邹时擎

主演: 蔡淑臻 / 黄镫辉 / 马士媛 / 叶子绮 / 张允曦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25-05-15(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09分钟

阿莫多瓦特了 ★★★☆ 值得一看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宛若台北夜市版的《佛罗里达乐园》与《喜宴》,邹时擎并未将叙事焦点局限在那位惯用左手的小女孩身上,而是借由她的童稚视角,平行雕刻出母亲与姐姐两条清晰而动人的女性叙事线,并将镜头继续拉远至整个宗族,勾勒出一个男性虽身不在场、但“男本位”仍如幽灵般荼毒且挥之不去的结构。家人间的矛盾、压抑下的反抗、青春期的迷惘、在生活缝隙中求生的疲惫,以及孩童眼中的童趣与柔光——这一切都在鱼眼镜头下被赋予了轻微的变形与荒诞感,耐人寻味。

邹时擎以“左撇子”作为意象起点,从看似琐碎的育儿观念差异,层层揭示台湾社会深埋的厌女倾向、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源,以及不同女性在这种结构下的顺从与抗争。不同于肖恩·贝克对底层边缘人群近乎歇斯底里的凝视与展示,邹的处理方式显得更温柔含蓄,具有典型华人语境中的“点到即止”与“只可意会”。她对悲喜交错的日常情绪掌控自如,许多剪辑落点都巧妙地回到孩童视角,以轻盈的语调将沉重的议题轻轻带过,让观众在莞尔中被击中,也在唏嘘中感受到某种抚慰。

陆泫龙 ★★★ 可以看

一名注册学家

NEW

《左撇子女孩》延续了肖恩·贝克自《外卖》起的影像风格,最为对标的应是《佛罗里达乐园》:经典的鱼眼镜头、手机摄影、以及单亲母亲带孩子的故事。在重男轻女的传统社会背景下,“左撇子女孩”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来自贫苦的诅咒勾连起一个破碎家庭的群像,展现出邹时擎/贝克一如既往对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但也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注入了非常多的幽默元素。最后的宴席“大龙凤”迎合了经典的东方叙事,可惜的是在情节玩脱后没能用人物兜住。

主竞赛单元

《国家公诉人》

Zwei Staatsanwälte

导演: 谢尔盖·洛兹尼察

编剧: 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 亚历山大·库兹涅佐夫 / 阿纳托利·比利 / 维陶塔斯·卡尼索尼斯 / 瓦伦丁·诺沃波尔斯基 / 亚历山大·菲利平科 / Ivgeny Terletsky / Orest Pasko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德国 / 荷兰 / 拉脱维亚 / 罗马尼亚 / 立陶宛

语言: 俄语 / 乌克兰语

上映日期: 2025-05-14(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18分钟

马光辉

前音乐媒体工作者

NEW

以一种近乎笨拙的倔强之姿完成了对病入膏肓的体系的一次寓言式的控诉,为此他不惜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惜让演员们说大段让人打哈欠的台词,也不惜丢给观众一个简单无甚想象空间的结尾。

阿莫多瓦特了 ★★★★ 不容错过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一次偶然的会面,将主人公引入一条漫长而艰险的道路——为囚犯伸张正义,追索被掩埋的真相。洛兹尼察在这部新作中延续其一贯的冷峻风格,以缓慢、克制和极简的叙事节奏,将极权对个体自上至下的挤压和造成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影像的每一帧,既是对1937年斯大林大清洗时期官僚体制的冷静描摹与深刻反思,也在无声处暗示着我们今日愈加复杂、失控的现实处境。从牢狱、豪华办公室到火车站,人物的行动轨迹被牢牢锁死在横平竖直的封闭空间中,象征着那种无法逃离的体制困境。人们用意味深长却难以言说的眼神交流,军官们肥胖脸上浮现出令人作呕的猥琐笑容,人人自危、竭力自保的时代氛围。这种自上而下、只可意会的“被迫沉默”,用压抑的影像压倒一切,恰如房间里沉默的大象,悄然吞噬着每一个仍怀热忱的个体。在这场被慢火细熬的精神拷问中,正义与公平的前路愈发模糊——当体制选择“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非问题本身,表面的和谐不过是一种高压下的幻觉,真实与良知,只能在缄默中艰难生长。

陆泫龙 ★★★☆ 值得一看

一名注册学家

NEW

反对将大而无当的历史事件作为剧作发展的脉络,而是着重于从一个在整个社会背景下看似琐碎而普通的问题进行追查,极为耐心地将每个场景设计细化为与物理时间同步的布尔什维克式劳动,通过冗杂的对白和重复性的动作强化了国家机器对社会时间的折叠:结构性冗余导致了效率的拖延,在这背后的阴谋不只是权力的清算(liquidate),更是对正义的放逐(relinquish)。

发条辰 ★★★ 可以看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这样体量和信息密度的寓言电影出现在主竞赛显然不太够看,但贵在完成度和统一性。剧本的工整对照在此也成为了优点,与影片中人的机械/异化互文。两个段落分别是两次不同的“交谈与路程”,表现的方式暗戳了以1937年大清洗背景的社会程序。文本虽然单薄但是导演以独特的“慢”承接住了某种奇异的人的变化,无论是监狱中的狱警还是厅内不断走动的人,他们呈现出的运动宛如精密加工的机器运作,既繁琐又无意义。最后的结尾也依旧是漫不经心的“黑色”收尾,并非想要表现某种现实,更多的则是讽刺的发笑。

Kinyuan ★ 别看

Queer sensibilities.

NEW

很像“电影节电影”,几近拖沓的缓慢并没有带来什么,无论是在美学上,在思考的深度上,还是在氛围的描写上,都没有什么建树。在静默和话剧般的大段独白交替中,走向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木头人 ★ 别看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NEW

一眼望到头的片子,没有一个动作超出想象。

外 媒 评 价

《综艺》

就像捧读加缪、卡夫卡或奥威尔的平装经典,书页因年代久远而泛黄斑驳,但其中的真知灼见依然尖锐而鲜活。

《好莱坞报道》

这部影片的导演技法无可挑剔,演员表演精湛,以沉稳的节奏讲述政治迫害故事,始终笼罩在特定历史氛围中——即斯大林大清洗时期苏联那种令人窒息的压抑环境。

《卫报》

这是一则精准展现极权统治中那些阴险的微观运作机制的令人不安的寓言。

《电影手册》评分

《国家公诉人》

谢尔盖·洛兹尼察 采访

Un pas de côté

作者:Yal Sadat

问:您在《入侵》之后的新片《国家公诉人》从格奥尔基·杰米多夫(Georgy Demidov)的回忆录出发,追溯苏联的历史。您对历史小说的回归是否受到地缘政治背景的影响,并作为一种审视征服者历史的方式?

谢尔盖·洛兹尼察:其实,我转向小说是因为资金到位了。资金不足时,我就利用这段时间观看纪录片。《国家公诉人》要追溯到 2008 年:当时我发现了曾在大清洗时期被关进古拉格的杰米多夫的作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一直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描述这段经历,但他的档案被 KGB 盗走。他去世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有一天会被出版。后来他的女儿拿回了这些文字。

斯大林时期的恐怖统治是俄罗斯所经历的最大悲剧,这是帝国时期和苏联时期相互交织叠加的结果。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根源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正在俄罗斯重演,国际政客们却抓不住冲突的根源,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些原始机制。杰米多夫以物理学家的身份撰写了这些文字。我花了将近二十年才将《国家公诉人》具体化:这不是对所经历事情的直接反应。

《国家公诉人》剧照

问:很难想象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的行为没有影响电影的制作。

谢尔盖·洛兹尼察:近期有些事件与主人公的遭遇类似。众所周知,俄罗斯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尼被下毒,随后在狱中去世,他的律师也被逮捕。这部电影并没有试图成为一种隐喻,简单来说,历史会重复自身,事实与虚构之间产生了相同的结构。这种极权体制的统治原则从未改变。自1937年故事发生的时代以来,该制度几乎未发生变化。

问:您的电影一直秉持这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并且雄心勃勃地试图追溯周期性暴力的根源,几乎如同数学运算般精确。您是否也和杰米多夫一样,曾经有过科学背景?

谢尔盖·洛兹尼察:并非一切都是预定的,我相信存在着打破循环的可能性。一切都取决于个人如何理解并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也取决于不同的民族。哪怕存在循环的命运,在乌克兰、波罗的海国家和俄罗斯的情况也并不相同,尽管它们都面临着历史上的同一挑战。在前两种情况中,社会抓住了打破极权链条的机会;俄罗斯的情况是,这一机会被错过了——社会开始倒退。

问:那么,在当前事件不断加剧这一宿命感的情况下,如何拍摄一部关于俄罗斯的电影呢?

谢尔盖·洛兹尼察:俄罗斯曾经历过一些艺术家能够有效行动的时期,即使这些时期很短暂。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拍了32部电影!但我并不期望它们会对现实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生物学家里佐拉蒂(Rizzolatti)提出了“镜像神经元”理论:如果我看到某人举起手臂,我大脑中负责做出同样动作的神经元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激活50%,即使我并没有做出这个动作。这意味着,一场表演能够在我们内心引发变化,而不一定需要外在行动紧随其后。

电影让我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尽管电影对历史进程缺乏直接的影响可能看起来令人沮丧,但我相信这种精神和身体上的“镜像”过程,有助于我们在一个充满影像的世界中更好地生活。

《国家公诉人》剧照

问:虚构人物的塑造是否是您所说的在民族命运决定论(纪录片中的主题)与个体独特选择之间划清界限的方法?

谢尔盖·洛兹尼察:虚构作品确实让我能够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同时将这些人物的经历轨迹与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进行对比。角色对事件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因此,我的虚构作品更加个人化。它们让我通过旁观的方式去解读历史进程。《国家公诉人》包含了杰米多夫小说中没有的一个片段——我允许自己小小发挥一下,而关于这点我不能去分析——观众必须自己去解读!这个插曲与叙事本身无关,但我允许它存在,因为它与整个故事产生了共鸣。我可以透露,我直接受到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启发,加入了一些荒诞元素,使得这部电影拥有了不同的层次。

问:《娘子谷大屠杀》的故事背景揭示了乌克兰的诅咒,这个国家长期被视为需要解放的领土,以便更好地被吞并。基于纪录片的虚构版本,似乎陷入了困境,现在正处于一个国家渴望通过叙事来照亮自己历史的时刻。

《娘子谷大屠杀》海报

谢尔盖·洛兹尼察:一旦预算到位,乌克兰恢复和平,我将继续这个因疫情和俄罗斯侵略而受阻的项目。这绝对至关重要。当这场可怕的战争在 2022 年爆发时,我当然对被这次袭击吞没的数百万人深感同情。这很难想象,但整个国家陷入动荡,没人知道这会把我们引向何方,因为破坏仍在继续。但这并不令人惊讶。对我来说,战争在 2014 年就已经开始了:我能感受到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如今重拍《娘子谷大屠杀》的意义在于展示政治家们如何冷酷地做出决策,决策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推进他们的事业。这种现象很可悲,遗憾地是这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它以相互毁灭为代价,尤其是对不同群体的大屠杀。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希望能够尽快翻拍《娘子谷大屠杀》。

主竞赛单元

《望向太阳》

In die Sonne schauen

导演: 玛莎·施林斯基

编剧: Louise Peter / 玛莎·施林斯基

主演: 路易斯·海耶尔 / 菲利普·施纳克 / 莱娅·德林达 / 苏珊娜·伍艾斯特 / 莱娜·乌泽多夫斯基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25-05-14(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49分钟

马光辉

前音乐媒体工作者

NEW

多线叙事能力的欠缺,从第一场恶作剧戏的黑场淡出收尾就开始了,随后就是两个小时的混乱无序。导演希望呈现无序中的有序,四个时代的女孩之间隐秘的联系就说明了这一点,但却完全做不到,留给观众的,只是充满小聪明的视觉与声音设计、随时发疯随时想死的女孩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剧情碎片,以及某种恋物(血、几把)癖式的对温暖的意淫。

红酒与谋杀 ★★★★☆ 一定要看

“拍电影就是走向相遇。”豆瓣@红酒与谋杀

NEW

强影像的视觉散文诗,也是重表达的女性/民族编年史。施林斯基这部沉思的电影(亦是一部新反思电影)比哈内克厉害了太多。影像时间化的视听生成尤其成功,通过非线性的意识流动与感官化的隐喻,逐次打开德意志的民族文化脉络。幽灵视点的虚像不断介入、浸泡在主观时间性的若干心理瞬间,占据着时间片层,惊人的影像决断力与视觉感知力,而本片的这种强影像恰恰是非概念的、去权势的。小女孩模仿木偶姿势后被摄影机的zoom in压平为二维画像的那颗长镜头,包括因个别时空转场的剪辑力度所带来的视听残响等等,有好几场戏都太牛逼了。可惜不像片名所赋予的那一层期待,Falling 并不具备声学意义,其声音设计要是能有《利益区域》的美学高度那就可以直接送上五星了。话说这片如果还留在今年的柏林,那必然是金熊。个人年度十佳候选。

阿莫多瓦特了 ★★★☆ 值得一看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坚决贯彻到底的视听系统是这部作品的基石。极为缜密的音效设计,恰如其分地回应了英文片名“Sound of Falling”,每一道声响都仿佛是在诉说崩塌的过程,摧毁着我们对传统剧情片的所有预期。死亡在这里不再是终点,而是一种被扭曲的救赎——精神逃离的渴望异化成对生命湮灭的渴求,仿佛只有被抛弃,才能获得片刻的安宁。死亡不再痛苦,它甚至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快感与释放——玛莎痴迷地揭示着这份变态性的心理欲望,将“幻想中的死亡时刻”推至极致,压倒了所有日常性的描摹。

玛莎的叙事——如果说叙事尚且存在的话——早已不再关注罪恶的起源与形成,而是关注罪恶如何作用于一张张面孔、一具具肉身之上。面孔在演员不断的更替中逐渐模糊,那些混杂着德国不同时期口音的独白,时而呼应剧情,时而脱离画面而存在,但残忍、暴力与邪恶的轮廓却愈加清晰,那些“杀不死你的”,并未让人更坚强,而是让一代又一代人变得更加暴戾。

导演活用多种摄影媒材,调色微泛黄,如同茶渍浸染纸页,令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会呼吸”的复古质感。节奏阴沉、压抑,像野兽般的罪恶语言在荒草丛生的岁月中悄然爬行,潜伏于每个呼吸与缄默之间,恰如《白丝带》的变体,这部电影同样关注着罪恶的遗传与循环,一代又一代,面孔愈发相似,罪行却愈发精致与日常化。对人物行为的描绘,远胜过对人物立场与动机的探讨,也令这一幅混乱而精密的仇恨图谱,时而惊悚、时而纷繁杂乱。

发条辰 ★★☆ 偶有亮点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一个沉浸在自己构想不愿透露给观众的意识流影像。全神贯注坚持全片后没有发觉出对女性的全局剖析,反倒是空洞填补了观感。四代女性的交叉叙事看似展现了以女性为主的视点和叙事,但导演完全没有把控的能力,在每次”sound of falling”的轰鸣后便是另一段没什么情绪积累的混淆时空的叙事。当然可以说导演的视听语言精致、控制,闭塞空间的长镜头调度让人想起《雨月物语》中对待不同时代/生死的跨越展现,门缝门眼的偷窥视角则一定程度显现了某种权力、欲望的宣泄。导演将影像打散成拼图但很难说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陆泫龙 ★ 别看

一名注册学家

NEW

继承了某种由前社会主义衍生而来的约克纳帕塔法式系精神,将一次经“意外”引发的内部动乱划向了关于女孩们的“遗传厄运”。然而蒙太奇和画外音的大幅使用并没有达到与意识流均衡的效果,反而削弱了文本的解读空间,徒留视听层面的技巧性涡旋。

外 媒 评 价

《电影手册》评分(四星制)

一种关注单元

《给她一片天空》

Promis le ciel

导演: 埃利奇·谢希里

编剧: 安娜·琴妮柯 / 玛利卡·塞西尔·卢瓦蒂 / 埃利奇·谢希里

主演: 爱伊莎·玛依卡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突尼斯 / 法国 / 卡塔尔

上映日期: 2025-05-14(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92分钟

阿莫多瓦特了 ★★★ 可以看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以法语殖民语境下的科特迪瓦为舞台,聚焦三位女性在信仰、宗教与爱情之间的挣扎与碰撞。她们在纷扰与不安中相遇,在异乡的土地上寻找根基,却不断在现实的壁垒前踟蹰后退,为不时上门而来的警察查验身份而斗智斗勇,也得时刻提防与戒备着移民群体中的其他人。在这种动荡不安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善意和情感相当脆弱、难能可贵,身处命运洪流中的她们被迫随波逐流,渴望爱、渴望理解,却找不到出口。

影片试图将女性命运、代际关系与跨文化信仰冲突并置,建构一个多维的非洲当代女性图谱。然而人物群像的描绘略显松散,多线索叙事未能有效收束,社会议题的铺陈也未能深挖其结构性根源。更像是一幅未完成的群像素描,情绪与寓意散落各处,却始终难以凝聚成足以穿透人心的力量。最终,观众仿佛始终隔着一层雾,看见了挣扎的身影,却未真正听见她们的声音。仰望天空,却始终走不出生活的迷雾。

发条辰 ★★★ 可以看

韩影爱好者,喜欢跑电影节的东北孩子

NEW

突尼斯版《想象之光》,聚焦于几位女性遭遇与生活的影像,很多场景代入感极强,最为难得的的是摄像机的平行与专注。

影评人周单元

《为了亚当》

L'intérêt d'Adam

导演: 劳拉·万德尔

编剧: 劳拉·万德尔

主演: 蕾雅·德吕盖 / 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 / Jules Delsart / 阿莱克斯·德斯卡 / 洛朗特·卡普洛托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25-05-14(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78分钟

阿莫多瓦特了 ★★★☆ 值得一看

Your generosity conceals sth dirtier and meaner!

NEW

短小精悍、节奏紧张、密切的现实主义关怀,一直是法国导演劳拉·万德尔的招牌特色。《为了亚当》 聚焦一位儿科医生的日常选择,也揭示出法国当代医疗体系中紧绷的医患关系和制度弊病,面对无法探视孩子的母亲与持续拒食的幼儿,医生陷入一场难以调和的伦理困局。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专业判断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博弈,更是一次制度对个体的考验,反思程序正义是否真正能让当事各方的需求得以满足:法律与规章在理论上或许是保护弱者的盾牌,但在现实落地时,它们真能奏效吗?真能守住所谓的“最大利益”吗?

导演以娴熟的长镜头紧随儿科医生疲惫的背影,她在医院复杂科室间穿梭,亦如她在医学常识、医院规章、女性互助之间艰难权衡的步伐。亚当,这个瘦小的孩童,被放置在各种立场的交汇处,承受着一场“以爱为名”的无声战斗。他既是无辜者,也是制度矛盾下最大受害者的隐喻。而母亲的坚持,既是本能的情感表达,也被质疑为失控的情绪越界。影片不多说教,却层层递进地抛出沉重问题,引人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保护”、谁才有权决定他人的“利益”。唯一稍显遗憾的是影片的戛然而止,让许多被推到悬崖边缘的思考在最关键处停顿,留下未尽的沉默与不安。

Kinyuan ★★☆ 偶有亮点

Queer sensibilities.

NEW

以小见大的一种社会问题展示。依旧聚焦一个主要场所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但放弃了前作中对视觉形式的固执(单一视点和浅焦摄影)。可惜戏剧冲突和两难困境不够让人信服,规矩和人情之间的矛盾也显得cliché而缺乏深度。

- FIN-

深 焦 戛 纳 相 关 内 容

如今能代表好莱坞的,仅他一人

戛纳 Day 2 | 一封用血写的匿名信,揭开极权政权的黑暗面

戛纳 Day 1 | 致敬、缅怀与呼吁,以及无聊的开幕片

2025年戛纳完整入围片单,毕赣《狂野时代》压哨入围主竞赛

来源:深焦DeepFoc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