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里的听障家庭,是无数东亚家庭中女性成长处境的缩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6:00 2

摘要:在电影《独一无二》里,张婧怡饰演的喻延作为家里的“听人”,要承担家里其他三位家人聋人的翻译工作。

或许有人想问《独一无二》不是一部听障题材电影吗?和女性叙事有什么关系?

但其实《独一无二》里的听障家庭是无数东亚家庭中女性成长处境的缩影。

在电影《独一无二》里,张婧怡饰演的喻延作为家里的“听人”,要承担家里其他三位家人聋人的翻译工作。

但当音乐梦想和家庭责任冲突时,拧巴的爱和争吵,在这样“不完美”的家庭开始上演。

因为家人的爱与依赖像蔓藤一般缠绕着她,在她刚想挣脱一点时就更紧一分。

喻延想去外地学音乐却不忍心在饭桌上直说,在老师的鼓励下刚想为了音乐梦想拼搏一把时爸爸就独自在医院出了事。

和喻延一样,我们总在“孝顺懂事”与“梦想”之间徘徊。

电影最动人的,不是听障家庭的“特殊”,而是每个普通家庭的缩影。

而现实中,那些因“不被听见”引发的争吵、冷漠,何尝不是另一种“残疾”?

湿漉漉的南方街巷、暖黄色的老式吊灯、氤氲着蒸汽的喻记鱼杂铺,所有的画面都为这个‘特殊家庭’勾勒出了温馨且治愈的生活面貌。原来中国式亲情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牺牲感绑架,而是我可能不懂你的世界,但永远为你留着回家的灯。

最戳人的或许是喻延和父母之间的“错位沟通”。这才是我们真的想看到的,华语青春电影。

妈妈总逼她喝黑芝麻糊“护耳朵”,却不知道自己的听障噪音才是伤害。

爸爸偷偷存下电子琴的照片,摸着琴键震动感受女儿的音乐梦。

哥哥会用手语告诉她家里一切有我,让她放心追梦。

他们听不见喻延的歌声,却用最笨拙的方式托举她的翅膀。

当全家人摸着音乐厅的喇叭,用掌心感受她歌声的震动时。

我们会突然明白,或许中式父母的爱总是言不由衷,但爱从来就不需要完美表达。

《独一无二》的治愈感是轻盈的,没有负担的,真的很适合高敏感人群!

画面干净明亮,配乐温柔如风,连争吵都透着热气腾腾的生活感。

尤其爱喻延站上舞台的那一刻,她不再是无声世界的“翻译官”,而是第一次为自己歌唱。 或许中式亲情总是拧巴的,但就像电影里说的:“当我们在梦想与责任间反复煎熬时,爱早已悄悄铺成了桥。”

都说哭戏是检验一个演员的标准,张婧仪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因为她这场的哭戏爆发力真的很牛。

你在电影院看这段的时候很有代入感,会让你想到小时候受委屈不被爸妈理解,只能自己一个人回到屋子哭的时候。

相较于张婧仪《风犬少年的天空》的李安然,或是《我要我们在一起》中困在男性叙事里的凌一尧,喻延的独特性在于其完整的女性主体建构。《独一无二》里,张婧仪带着喻延,终于完成了从被男性叙事裹挟到完全由少女主导叙事话语权的飞跃。

很喜欢电影里喻延跟她妈妈用手语吵架那一段,最后那句“我不想用手语”便是这个17岁少女所能进行的反抗。

也许正是因为这次“反抗”,她的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他们一直以来都好像忽视了她真正的想法。

这里不得不提演员们的演技真的超级好,所有眼神和动作的处理,很好地让观众们代入到了那种情绪当中。

电影全篇是一个很温情的故事,就算是有矛盾点有冲突点,也没有反面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想法,站在他们个人角度来看都没有错。

有人说:“东亚家庭的爱,就像粘腻潮湿的空气,呼吸的片刻,也常常感到窒息。

张婧仪把喻延的倔强、迷茫和勇敢诠释得淋漓尽致,陈明昊、蒋勤勤、辛云来饰演的家人,也让人感受到了那种自然又深沉的爱。

无声世界里的手语交流、鱼杂铺的烟火气、一家人的相视一笑,都充满了浓浓的温情。

电影里的家庭有生理的“听障”,现实中的我们却困在心理的“沟通障碍”里。

用语言暴力代替理解,用固执己见扼杀对话,用“为你好”绑架自由。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梦想与家庭的电影,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成长中那些难以言说的矛盾与抉择。

王沐导演首映结束也说想通过这部电影关注少数群体,表达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羁绊和故事。

电影反映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又不是俗套的剧情。非常感人,很值得去看!

来源:影视时光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