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开幕了,为什么说《狂野时代》入围对中国电影很重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5 00:33 1

摘要:又一年电影节开了,天气真好,我去拿记者证的时候,看到一群韩国记者在那吵吵闹闹。他们不高兴,因为韩国电影今年一部也没被选上,26年来第一次这样,韩国人觉得很丢脸。


又一年电影节开了,天气真好,我去拿记者证的时候,看到一群韩国记者在那吵吵闹闹。他们不高兴,因为韩国电影今年一部也没被选上,26年来第一次这样,韩国人觉得很丢脸。


我跑这个电影节十多年了,看到很多事情。这个电影节就像是艺术界的奥运会一样重要。以前韩国人挺厉害的,他们有电影拿过最大奖,也有演员导演得过很高的荣誉,那时候韩国记者们个个都很高兴。


这个法国电影节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谁能被选上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看起来好像是靠运气,其实一直都有规律可循。这个电影节挑的片子,代表了全世界电影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疫情的时候中国电影基本上没怎么参加过这个法国电影节,现在好了,有《狂野时代》这样的电影被选上了,还有很多中国电影人和记者也都去了,说明中国电影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每年谁家的电影能被选上,其实都是能猜到的。懂行的人会通过很多消息来推断,基本上能猜对八九成。今年就早早有人说《狂野时代》会被选上,最后真的在最后一刻被选上了。


在开幕前一天,电影节的大老板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说他早就看过这部电影了,而且他跟导演关系不错,就是因为要等中国官方的批准,所以才这么晚才公布这个消息。


《狂野时代》从拍完到去参加电影节只用了一个月时间,这说明两件事:一个是电影节的老板很喜欢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愿意等到最后一刻;另一个是中国有关部门也很支持这部电影去参加电影节,愿意加快审批。


这部电影能不能得奖现在说还太早,不过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这次评委会主席是一个法国女演员,她很喜欢亚洲和中国文化,跟很多亚洲导演合作过,还说自己是姜文和贾樟柯的大粉丝,多次来过中国。第二,《狂野时代》已经卖出了很高的全球发行价格,美国和德国的发行商出了高价要买,说明国际市场对这部电影很有信心。音乐和特效也是和法国合作的,这样国际化的电影在电影节上会有加分。


能被选上主要比赛单元,对这么年轻的导演和演员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肯定了。


为什么毕赣会成为电影节的宠儿呢?毕赣和其他一些年轻导演被电影节关注,对中国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法国是一个很重视导演个人风格的国家,这个电影节也是展示导演个人风格的重要平台。早期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等)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等)都是有自己风格的导演,也都是从电影学校毕业的。


看看中国电影在这个电影节的历史,90年代是第五代导演的天下,他们用东方的讲故事方式和美学风格在世界上大放异彩。2000年以后是第六代导演的时代,他们关注社会变化中的个人命运。再加上港台的一些导演,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繁荣景象。


201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第五代的代表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几乎全都转向了商业大片,基本上告别了国际电影节。而像刁亦男、魏书钧这样的导演的电影被选上,说明新一代导演正在探索既有艺术性又有商业性的电影。


但毕赣和他们不太一样,毕赣至少现在还是一个纯粹的有个人风格的导演,但他上一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却意外地在市场上取得了好成绩,是个特殊的例子。


毕赣拍电影很慢,作品不多,他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破碎太阳之心》以及现在的《狂野时代》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毕赣的电影很有前卫性,像诗一样,受到一些大导演的影响。时间、记忆、梦境、离别、感情贯穿他的每一部作品,新片《狂野时代》也是如此。他的电影像做梦一样,结构和时间流动很碎片化,到处都是符号和比喻,画面湿湿的,地理环境很复杂。还有他每次都让人惊叹的超长镜头,形成了明显的个人特色。


他的电影肯定是有门槛的,《狂野时代》的评论中如果有人说"看不懂"也很正常。根据今天最新发布的预告和片段,毕赣这次又有很多新的拍摄手法,看不出到底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很让人好奇。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电影历史上,有个人风格的电影承担了最重要的艺术探索任务。近年虽然没有出现影响电影历史的大艺术运动,但电影节仍然是电影创作的灯塔,仍然是培养人才、表达思想最有力的推手。


以这个法国电影节为例,它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看中的导演。比如90后导演魏书钧已经入选过四次了,本届主要比赛单元的毕赣、日本女导演早川千绘的上一部电影都入选过一个叫"一种关注"的单元,今年都顺利"升级"到了主要比赛单元。


从短片、电影基石单元,到金摄影机奖、影评人周、工作室计划、世界展映单元,再到导演双周、一种关注,最后到主要比赛单元,这个电影节提供了很完整的发现新人和培养新人的路径。即使在疫情期间长片创作低谷的那几年,在短片、基石等单元里依然能看到中国电影创作的活力。


钱多的时候,国内各种支持新导演的计划不下上百个,到现在青葱、平遥、FIRST、北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也一直在不断发现、培养年轻导演。近年来入选三大电影节的年轻导演们,大多都参加过创投或受过这些计划的帮助,形成了很好的接力。


韩国这次"零入选"背后,反映的是人才断层的危机。在Netflix等网络平台的冲击下,韩国影视工业格局被重组,奉俊昊、朴赞郁等大导演去了国外拍片,有个人风格的电影、新人导演的作品很难拿到投资。


这也是为什么《狂野时代》入选消息公布当晚,朋友圈里的业内人士的祝贺刷了屏,80年代末出生的导演和主竞赛中最年轻的华语主演即将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只是《狂野时代》,导演双周中周璟豪的第一部长片,张子枫、马伊琍主演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以及在影评人周、短片、基石等单元中的华语新力量,都在共同发出信号。


更年轻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了,中国的电影人才从来没有断层,而且还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了,很难再归到一个"代"的标签里。在主流公司投资、有名气的演员主演、国际化制作和发行等的支持下,这些作品还会比过去更好地平衡个人表达和商业需求,这也意味着作品会有更好的票房预期和影响力,让至今仍在坚持投资这类作品的公司能继续下去,推动整个电影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产业有起有落很正常,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很多业内人士都说《狂野时代》入选是近期听到关于电影的最振奋人心的消息,希望以后这样的消息会越来越多。


《狂野时代》《花漾少女杀人事件》这样电影的出现,有助于打破电影节片、艺术片"不赚钱"的印象。


总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要拍"不赚钱的艺术片","是不是为了拿奖",而事实正如前面所说,有个人风格的电影更多的是投资未来。新人导演、年轻演员向行业和市场证明他们的潜力有多大,比眼前的票房数字更重要。


何况,电影从诞生那天起就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发展到今天,两者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获得这个电影节大奖的电影《寄生虫》《悲情三角》《坠落的审判》《阿诺拉》都有不错的商业性,连奥斯卡的口味都开始和这个电影节接近。这个电影节也从来不是艺术片的专场,每年都能在这里看到像《疯狂的麦克斯》《夺宝奇兵》《壮志凌云》《碟中谍》新片这样的热门商业片首映,这里的首映口碑也对《头脑特工队》《好莱坞往事》等商业片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年这个电影节还特别关注了"演员转导演"现象,一下子选了斯嘉丽约翰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多位有名气的演员转型导演的作品,肯定也考虑了商业和关注度方面的因素。


《九龙城寨之围城》《风林火山》这样香港商业类型片的入选,也让电影节片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放电影之外,电影节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市场,中国电影在这个电影节市场也一直很活跃。不像十年前那样,一部电影花好几百万就为了在电影节露个脸或镀层金,带动国内票房,现在的国产片来这个电影节市场或在这里宣传,可能真的是在一点点打开交流和走出去的可能。


外国媒体报道《东极岛》将在这个电影节市场进行国际销售,报道还说影片制作成本达到了8000万美元。在电影节市场的中国展台,能看到过去和未来即将上映的很多我们熟悉的国产片的海报。


放映和市场、艺术和商业是这个电影节的一体两面,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推动。如果《狂野时代》《风林火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首映、《东极岛》片段试映口碑很好,会让这些电影和更多华语电影受到国际市场关注。


前几年最困难的时候,我在这个电影节写过这样悲观的话:


"中国没有入选的电影,报道电影节的媒体、关注电影节的观众就少了;媒体和观众不关注了,国产电影来电影节宣传一趟也就不太值了;声势弱了,行业受到的外部关注度或资金也会减少,时间长了会影响到创作产出,形成恶性循环。疫情后很多走电影节路线的导演都说,新片找投资很困难。"


幸好现在已经走出了这样的低谷,今年我们看到,除了入选的创作者外,来到这里的电影创作者、产业人士、媒体都比想象中多,至少在这里,看电影、讨论电影重新成为了一件不可替代的、很重要的事。


虽然我们的行业和市场仍然有很多困难,但中国电影在这个电影节的"到场"就像一个火苗,连同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纪录一起,预示着中国电影会一直存在下去。火苗要继续燃烧不只靠创作的热情,也需要制度的保障、产业的提升和多方一起帮助。距离"强国"目标还有十年,希望2025年会是中国电影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来源:WayneJonesDD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