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扶持!华表奖后青岛放大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3 08:47 1

摘要:当然,华表奖颁奖活动短促密集,而推动青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长路漫漫。以华表奖为起点,影视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路径值得重新思考:如何放大华表奖的“长尾效应”,从政策定位、产业布局、项目扶持、高校建设、影展引入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从“经验驱动”向“体系驱动”的进阶

有态度的思想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岛已圆满落幕数日,而“余音”仍绕梁,效应在放大。

正如青岛电影人黄渤所言:“华表奖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电影奖之一,青岛又是‘电影之都’,两个美好的事情契合在一起,是个更加美好的事情。”

当然,华表奖颁奖活动短促密集,而推动青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长路漫漫。以华表奖为起点,影视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路径值得重新思考:如何放大华表奖的“长尾效应”,从政策定位、产业布局、项目扶持、高校建设、影展引入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从“经验驱动”向“体系驱动”的进阶,提升“电影之都”的品牌价值。

在本届华表奖颁奖活动的第二天,青岛对外发布《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简称“十条措施”)。“十条措施”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拍摄补贴,而是聚焦创作、摄制、发行、放映等产业核心环节,构建起覆盖电影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

01

来自产业逻辑的考量‍‍在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一个话题常常被电影人提及和探讨:“华表奖颁奖活动首次出京,为什么选择青岛?”

青岛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首个“电影之都”,“丰富的人文资源+顶尖的电影产业集群”应是最佳答案。而其中“东方影都对于国产电影工业化的促进”则是最集中的探讨。

青岛东方影都产业控股集团总裁孙恒勤曾引用过一个观点:“东方影都不仅是青岛的影都、山东的影都,更是中国的影都。”确如其言,这些年,东方影都通过工业化基建重塑着青岛的电影产业格局,同样也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镌刻下探索电影工业化的重要印迹。

在中国电影产业亟需新的提振点的当下,华表奖选址青岛举办颁奖活动,能否助力青岛以电影节展为支点提升影视产业的能级,从而打通“制作—奖项—交易—衍生”的全链条,实现从影视取景地到影视制作中心再到影视产业策源地的梯级晋级?

从业界个体到电影业界,青岛电影人期待着这一支点能够发挥撬动作用。当然,要兑现这一产业逻辑应从“体系驱动”寻求突破。

电影奖对一个城市电影产业的促进有多大?以厦门与金鸡奖的“链接”为例,这一奖项长期落地后,厦门的电影产业迅猛发展,从影棚建设、电影学院落地到电影公司引入全面提升,同时形成了60多条影视文旅路线,由厦门袁和平影业出品的电影《镖人:风起大漠》尤为引人关注,从“天然摄影棚”到“影视之都”形成了厦门全域影城优势。

从全国来看,此次华表奖颁奖活动在青举办是为国产电影的“节展主线”增加了一个重要城市节点:4月18日,第15届北京电影节开幕,6月初,第27届上海电影节启动,本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恰在两大电影盛事之间。由此看来,在聚光灯之下,中国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留给青岛的不止于“流量的狂欢”,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次转型与进阶的新机遇。

02

重估产业体系升级之道青岛拥有唐国强、黄渤、黄晓明等资深演员,青岛籍导演、制片人、演员每年有将近20部电影的创作。以东方影都为代表的青岛影视基地已创造出超过387亿元的电影票房总产出,同时对中国神话史诗、科幻大片、漫改电影、科幻喜剧、军事题材等电影类型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塑模式的重要作用。

此次华表奖颁奖活动的落地,是对青岛影视基地制作端优势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对本地电影产业的提醒:对于同时拥有制作优势、明星资源、项目范例和历史积淀的城市来说,青岛需要以产业思维为导向梳理自身条件,重估自身在电影产业里的地位。

“青岛在电影领域的话语权仍需‘加力’。”有电影人指出,这份“加力”需要从系统的维度考量青岛电影发展的特点,需要从它在中国电影甚至世界电影中的定位来统筹全产业链的塑形。

纵观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已有的电影基地、影视配套公司之外,头部电影企业的引入对电影产业的布局至关重要。“权威电影节展的引入,进一步吸引头部企业落地、电影人才流入,形成‘节展引企业、企业带项目、项目聚产业、产业成生态’的循环。”有业内人士指出,华表奖颁奖活动期间,成龙、于冬、陈祉希、于洲等电影产业领军人物莅临青岛,有助于青岛电影朋友圈的“扩容”,也将为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华表奖主题灯光秀为浮山湾增添光彩。

而青岛此次发布的“十条措施”,更是凸显了青岛对电影产业全链条升级的雄心。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轮政策支持优秀电影创作生产,对新获得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支持的电影作品给予每部最高2000万元的扶持;支持青岛作品创作,对宣推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每年最高安排1000万元的扶持;支持精品创作,鼓励作品参评国家级、省级奖项,给予所获奖金1∶1的奖励支持。

支持发行放映环节,对在青岛路演和首站首映的,根据规模分别最高奖励10万元和30万元;支持院线公映,在院线首次公映的电影作品,每部给予20万元的奖励,院线电影按发行规模体现的精品属性,每部最高奖励1000万元。

青岛还将支持设立电影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基地建设运营和技术中心应用。其中基地和园区方面,对新获得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最高扶持1000万元。技术方面,对新获得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支持的,最高扶持200万元;支持电影企业、园区、协会等机构主持或参与制定电影标准,最高奖励50万元。

支持电影文旅项目开发,青岛对具有拍摄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实景电影IP文旅项目最高扶持800万元;支持电影版权应用和衍生开发,按电影作品发行的规模,对电影版权方最高扶持500万元。

03

影视产能化“量”为“质”近期,备受关注的《流浪地球3》正在东方影都拍摄。在采访中,郭帆导演将东方影都总结为一个带着“痛”与“爱”的地方:“东方影都这儿像是一个家一样,拍了两部戏又回来了。它本身具有那种亲切感,所谓的‘痛’,就是你会回忆起来之前拍戏的时候遇到的那些困难,而且,我们这次有新的想法、新的创作,又有好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拍。我们可以预料到会有更多难的部分,可以预见到那个‘痛’在哪里。”

与东方影都有着这样“故事”的电影人并非少数。在本届华表奖颁奖活动中,可以用“重返”来概括此次的阵容,从导演乌尔善、郭帆、文牧野、邱礼涛、高群书,到演员李雪健、黄渤、雷佳音、沈腾、景甜、那尔那茜、王圣迪、李庚希、陈坤、陈牧驰、于适等,几乎过半的出席影人都曾在东方影都感受过创作的“痛”与“爱”。

《封神》诸多外景拍摄于藏马山影视基地

“华表奖大大提升了青岛作为‘电影之都’的知名度,也让外界对青岛电影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里不仅是经典的取景地,还是国产电影的策源地。”一位业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面临短视频流量冲击和微短剧分流的情形下,立足于中国电影工业化基地进行电影的表彰和总结,让众多中国电影人以亲历来感受新时代电影的新业态。

而华表奖将众多优秀电影、优秀电影人的“荣光时刻”凝固在黄海边的同时,也给青岛留下了一道命题:如何充分放大办会效应,做好后半篇文章,进一步提振文旅、扩大消费,同时加快影视要素集聚,推动电影产业全链条升级,持续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借助青岛新一轮的电影经济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将加速汇聚。以青岛影视基地为核心引擎,探索建设青岛国际影视摄制服务中心,强化青岛作为电影产业枢纽的定位,释放全产业链上新质生产力的效能,青岛这座“电影之都”也将在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留下更加光辉的城市印记。

记者|米荆玉 编辑|赵笛 摄影|王雷 制作|宋尉嘉‍‍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