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媒介、文化、观念等,均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剧烈变化。互联网不仅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更成为我们的“大脑模拟器”和“脑神经”,还不断构造我们的“神经网络”“元宇宙”。在一个“互联网+”态势急剧加速的新媒介时空中,广义的“游戏”也被具身化为
艺术、媒介、文化、观念等,均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剧烈变化。互联网不仅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更成为我们的“大脑模拟器”和“脑神经”,还不断构造我们的“神经网络”“元宇宙”。在一个“互联网+”态势急剧加速的新媒介时空中,广义的“游戏”也被具身化为数码物“电子游戏”,使作为精神生产、符号消费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游戏”,成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电子媒介和文化产业或“第九艺术”。
随着“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当下的生存现实和文化日常,电子游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在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游戏产业与互联网文化迅猛发展,“影游融合”亦凸显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与产业业态,成为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表现。
“影游融合”不仅生成影像艺术的新语言、新思维和新美学,也以巨大的艺术与产业潜能成为“大电影”产业。一方面,高度智能化的游戏,与仍然生机勃勃的电影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展现出奇妙开阔的前景。可以说,影游融合正在形构互联网生态环境下新的影视文化产业业态和“元宇宙”发展趋势,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与“想象力消费”理论“接着讲”的绝佳案例。另一方面,影游融合类电影兼顾观众与玩家的双重身份群体,往往具有超现实性、假定性、后人类主义等美学与文化特质,以玄幻、科幻、魔幻、游戏改编等题材或类型为主,亦成为当代影视视听艺术“想象力消费”的重要表征。因此,影游融合也催生了“游生代”观众和导演的崛起,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近年来虚拟现实与“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也给影游融合增添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影游融合无疑是当下“元宇宙”空间生产的重要构成。
正是在此背景下,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立项。此后经过40余位课题组成员五年的携手努力,2023年课题以“优秀”的成绩结项,并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现在,五卷本厚重的学术成果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它们是:《影游融合下的IP互化与影游改编研究》《影游融合管理机制与传播推广研究》《影游融合下的交互影像与受众影响研究》《新技术、新媒介、新业态——影游融合的技术与产业研究》《新媒介、新思维、新美学——走向一种影游融合的新美学》。
回想立项之时,我们设定的影游融合课题研究的宗旨,一是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顶层设计”和实践总结;二是推动影视业与游戏业这两大产业强强联手、互动融合、双赢共赢,为“影游融合”或“影游联动”提供创作、生产、运营、传播、管理的理论阐释和指导;三是填补国内影视与游戏融合发展研究的空白,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理论体系,服务于国家、学界与业界。
由此,影游融合研究的意义正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在国家层面,助力中国影视业与游戏业的“价值共享、融合共赢”,研究“影游融合成为新型国家文化‘软实力’核心力量”的方法与路径,为影视剧与游戏融合的形态、路径、产业价值和文化意义提供具有学理性和实践性的“顶层设计”与论证。
其二,在学术层面,搭建起一整套影游融合理论研究的体系框架,填补学术空白,为媒介融合及影视新媒介研究提供系统、科学的学术成果,以及自觉的方法论总结与理论模型。
其三,在产业和创作生产层面,对影游融合的创作生产,对相关产业的管理机制、产业运作、生产传播等提供指导性理论与可操作性策略。
本着上述宗旨,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完成的课题主要回答了如下问题:一是影视与游戏如何进行互文创作暨“影视的游戏化”与“游戏的影视化”;二是如何提高我国影游原创与自研能力;三是如何提高“影游生产力”;四是如何以“影游融合”而成的影视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国际传播,获得国际话语权;五是如何提升“影游文化力”;六是系统研究并通过政策策略、商业策略、内容策略、技术策略、人才策略等,为中国影游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和全方位的战略对接;七是为影视理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建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包容力的影游融合新美学理论体系——包括影游融合的叙事美学、游戏化影像的形式美学、影游融合的沉浸或“消失”的美学、影游融合的工业美学、影游融合的想象力美学与想象力消费理论等内容。
相比该项目开展初期国内影游融合研究理论相对空白的情况,课题组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努力探索建构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影游融合研究理论、方法论范式、学术体系和新美学范型。我们不仅深入国内游戏、影视公司一线调研,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材料,总结现状、发现问题,提出“顶层设计”与合理化可行性建议,还在理论层面提出影游融合助推电影工业升级换代、“想象力消费”理论深化,以及“混合美学”“游生代”“消失的美学”等思考,力图推动互联网新媒介或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影美学研究、理论扩容和学术体系建构,并为中国影游融合的产业发展、中国电影的跨媒介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影“走出去”等提供宏观战略层面和微观运作层面的策略和建议。
毋庸讳言,在该课题立项之后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影游融合或影游联动,已经与“电影工业美学”“想象力消费”“游生代”等理论术语一样,在学术界、业界和大众话语圈都逐渐得到了共鸣与认同。
自不必说当下ChatGPT、Sora等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发展,它们正在走入电影的生产流程;而游戏是最早智能化的娱乐媒介,引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想象,这些看似“游戏”的人工智能,进入电影之后,也可能如同深蓝、阿尔法狗战胜人类顶尖象棋、围棋大师一样,影响电影语言、美学与范式。无疑,这种智能优势,会大大推动电影工业的升级、想象力的拓展和产业的繁荣。
显然,该课题成果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既是一个阶段的小结,更是一个新历程的开启,影游融合前景开阔高远。
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最早在2017年提出,想象力消费理论则萌芽于2016年,但系统阐释则在2020年。从提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到2018年影游融合研究得到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的支持,再到想象力消费理论的系统阐发,这几者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颇为明显。
毫无疑问,游戏本身既是依托智能化的娱乐媒体——需要想象力和想象力消费的“第九艺术”更是产能巨大的文化工业。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强调的是各个环节之间的融合与协同,探讨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效益。在我最初思考电影工业美学时,更多考虑的是技术、人员、资金较为密集,工业化程度相对高,较为“重型”的电影工业,视电影工业为大工业的一部分,那时的电影工业代表着大投入、庞大的设备和大型的拍摄场地等。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影工业因为越来越智能化似乎越来越“轻”了,许多复杂的电影生产环节现在可能只需简单地操作,可能是“拇指一按”,通过人机协调就能完成。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所强调的效益最大化,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以人为本”。这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命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应该如何发展,我们的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学派应该如何扩容,如何应对这样的技术美学潮流。
我们虽然需要反思和警惕,但首先必须面对这些挑战。如果不面对,不相互拥抱,不了解“对手”,不能知己知彼,我们的理论就会故步自封,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影理论建设面临巨大的冲击。人工智能背景对电影制作各个环节的影响越来越大,引发的技术革命以及人的思维革命,包括人机关系等伦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毋庸讳言,“影游融合”研究暨“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作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系统立足影视、艺术学本位,从电影出发去研究游戏的影响,进而研究电影应该如何吸收游戏的长处从而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2024年中国电影发展遭遇瓶颈,业界都在忧虑电影的未来发展。而恰在此时《黑神话:悟空》的横空出世、火爆热烈给电影人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迪。从“影游融合”的角度说,《黑神话:悟空》的巨大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影游融合”艺术形态和产业业态的巨大文化力和生产力。
总之,影游融合的艺术、文化、产业、工业的生产实践一直在路上,并随着高新科技的迭代而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快速蓬勃发展之势。学术界同仁对影游融合的研究也一直在路上。我们相信,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第一步、第二步之后,思路会越来越清晰,前景会越来越开阔。影游融合的美学建构或理论体系建设必将不断走向新的高度。同时,理论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力。理论批评对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我们还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未来意识。因为影游融合趋势的来临或深化,可能不只关联影游行业相关问题,对于一代人、一个时代,它带来许多本体论、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我们将在对这些问题的探索中继续前行。
作者陈旭光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