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排名第一的“抗战片”,被禁了21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1-05-11 04:51 2

摘要:这部影像经过近20年的锤炼,最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这儿样一部特殊的抗战电影。

有人认为它丑陋至极,是用刺刀在戳我们民族的脊梁骨。

有人认为它极具真实,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撕开虚伪的遮羞布。

但无论观众怎么褒扬,如何贬低。

这部影像经过近20年的锤炼,最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鬼子来了》

为什么说《鬼子来了》特殊?

因为它的题材与尺度,挑拨着每一位国人的神经。

但同时,电影中所承载的历史厚度与警醒意义又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

里面掺杂着太多背道而驰的东西。

有愚昧的农民,凶残的鬼子,破败的村庄,黑白的镜像,荒诞的语言,戏谑的反转以及最后那颗滚动的血色人头。

一反常态打破此前千篇一律的抗日剧拍摄手法,没有英勇抗战的军人,没有奋起作战的农民甚至没有烧杀抢掠的日军。

不满足任何一方热血沸腾的盲目意淫。

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真实战争成长脉络缩。

放进一座村庄,一群农民,一队日军之上。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末期,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村庄。

马大三是村里老实憨厚的农民。

一天夜里,在和寡妇鱼儿偷情缠绵时,一个名叫“我”的不速之客用一把“王八盒子”抵住了马大三双眼紧闭的眉心。

丢给他两个麻袋和一句话:大年三十晚上来取人。

麻袋里装着两个大活人。

日本军人花屋小三郎和翻译官董汉臣。

这俩人对这群手无寸铁的农民而言,就像两个烫手山芋,他们必须想办法丢出去。

于是挂甲村里的老少爷们被迫与这两个从未逢面的人质,开展了一场长达半年的斗智斗勇的拉锯战。

终于一天深夜,这群憨厚的庄稼人商讨出一个关乎他们命运的决定:释放人质。

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除了6车丰厚的粮食。

还有来自日军近乎癫狂的屠村。

毋庸置疑,这部电影所带来的镜头语言,画面色调,人物塑造以及探讨性等,都是国内罕见的上乘之作。

每一个都极富探讨意义。

但其中有关人性探讨与战争反讽所注入的巨大张力,如洪流一般卷盖影片中的其他方面之上,深深吸引着我。

关于人性,是中国农民的人性。

马大三一辈子没杀过人,因抓阄被逼的不得不杀时,最后还是农民原始的善意使他没下的去手。

在为杀不杀人质的讨论上,村里的每个人都说敢杀,把头搁在案桌上,以死明志,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在马大三提起斧头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当马大三他们决定,用两名人质换两车粮食,相对于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他们更相信日本人能够因为黑纸白字的契约而守约。

马大三与其他农民所展现一系列的滑稽与荒诞行为。

恰恰向我们揭开一个痛点:中国人的劣根性与农奴性。

我们必须承认,在当时那个年代。

中国农民是善良的,是好人。

同时也是愚笨的、软弱的。

关于战争,是荒诞意淫的战争。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句贯穿在战争年代中的至真名言,姜文用一场日军的疯狂屠杀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

翻译官董汉臣教给花屋小三郎的那句令人深刻的: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

展露着一个充满着荒诞性且逻辑混乱的笑料。

在日军已经投降的当天,凶残威猛的陆军长官,依旧将投降电报藏好。

昂着头,挥舞着军刀发动了一场自我意淫的屠村。

马大三死里逃生后,挥舞着斧头在军营中追砍日本军人,被捕后,国民党指示日本人杀死中国人。

在马大三那颗血色滚动的人头落地时,画面从黑白转为彩色。

故事加技术都潜藏着对战争的反讽。

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一场关于战争的场面。

却透过一个村庄的个体镜像映射出整个侵华战争整体的巨大荒诞。

许多人唾弃这部电影,甚至冠以“亲日”“亲美”的帽子,认为贬低中国农民的形象。

其实正是这种自贬,让这部电影产生出与以往抗战片背道而驰的真实感。

因为相比以往抗战片全民参军的壮阔,飞沙流弹,撑旗吹号的作战,从而引起人们民族情怀产生对日军咬牙切齿地“恨”的共鸣。

其实仔细往深处想想。

《鬼子来了》带给我们的其实更多是醍醐灌顶的警醒。

就像一位网友所评论的:比历史更像历史,比人性更像人性。

没错,影片确实表达出诸多令人难以接受的背阴面。

比如战争的丑陋,人性的丑陋,历史的丑陋…

也因此在国内遭受到禁映,姜文被罚5年不能拍电影,你难以想象在他那创作巅峰的时期又能拍出怎样石破天惊的作品。

这部2000年上映的《鬼子来了》,70多万人打下9.3的高分,是中国评分排名第一的抗战电影。

电影提取了作家尤凤伟的中篇小说《生存》百分之十的内核,又披上了黑泽明《七武士》的黑色荒诞外衣。

但是。

里面填充的,最想表达的其实是鲁迅式的精神骨骼。

电影中有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翻译官:董汉臣。

这个人物是误导者与矛盾制造者,夹生在中国与日本之间,通过传达错误的信息,模糊问题的本质,从而让农民没有正确认识敌人。

甚至可以认为是这场屠杀的关键导火索。

影射当下社会一部分人身上,便不明而喻。

再深看一点,你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故事。

电影中表现的是,农民愚昧自大还带有一丝狡黠,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日本人杀中国人,中国人看着日本人杀中国人,中国人围观行刑却置以笑之……

鲁迅的文章中,从不赞扬。

他写精神胜利的阿Q、怒其不争的孔乙己、发了疯的祥林嫂、治肺痨的人血馒头、吃人的社会……

写的永远是中国人的坏、肮脏、迂腐麻木的一面,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讥讽和挖苦。

目的只有一个:警醒世人。

这与电影在某些方面不约而合。

正如姜文所说:

我觉得通过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

《鬼子来了》的故事与我们隔着几代人,看似离我们很遥远。

但其中所展现的历史,战争与人性,却透过屏幕扑簌簌的压过来,靠着我们很近。

这部电影无情的揭开一块无人愿意触及的糜烂伤口,但也只有这样伤口才能更快的愈合。

放到至今,仍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教育与警醒意义。

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从来不是好人,也无需替他们洗白,毕竟杀人犯永远都是杀人犯。

但于我们而言,提起日本人除了青筋暴起的愤怒与唾骂外。

还需要做到是:如何理性的看待那段历史,如何让日本人认识到事实的真相。

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也是《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所真正传达的主题与思想。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