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掉香港!刘德华邱礼涛,这两个59岁的人有多愤怒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0-12-29 08:28 2

摘要:前几天还在哀叹今年院线电影贫瘠,没想到2020只剩几天的时候,能看到完成度这么高的燃炸大片。

2020年,电影行业惨遭史前重创。


国内影院缺席了整整178天,我们从未与影院分离如此之久。


前几天还在哀叹今年院线电影贫瘠,没想到2020只剩几天的时候,能看到完成度这么高的燃炸大片。


算是给不完美的今年,带来一许久违的开心。

记得三年前看《拆弹专家1》,有个镜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满腔赤诚的警察黄天诺,因为身份被识破,被强制穿上炸弹背心让他走出隧道。

之后罪犯就启动炸弹,2分钟倒计时开始。


主角(刘德华饰)镇定自若,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还在研究炸弹电路。


警察慌了,不停地问炸弹到底能不能拆。


所有人都向后撤退,只有主角一个人在拆弹。


时间所剩无几,主角站起来对警察说:


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站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是最少的。清不清楚?


然后,他撤退,向后跑。

这一幕,相信看过的都被震撼了吧,

他绝望的喊道: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巨响之后,黄天诺三个字将永远在警徽中闪光。


当时看的都流眼泪了,一度让我觉得港片复兴了。

而三年后的《拆弹2》,更是突破了刻板,既保留着浓郁“港味”,又试图摆脱长久以来的“港片惯性”。

看完有网友评论:

“剧情猜不到、从头到尾没掏手机、最后看得飙眼泪……”

“邱礼涛导演的超水准之作,全程高能无尿点,从头到尾紧张的我手心出汗,又燃又炸又爽。”

还有一位网友做出这样的评价:“拆弹专家2”在哪里,显然是“无间道4”。

《无间道》系列,被很多人认为是“香港警匪片”的巅峰,对于《拆弹专家2》如此的评价,其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但也有人评价:因为情节太紧凑,人物刻画稍显单薄,转折过于突兀,人物的转变让人极度出戏。

但瑕不掩瑜,总结起来拆弹2有两点是有共识的:

1、2020年最好看的港片,没有之一。

2、刘德华近五年内最好的电影,也是今年上映的最好看的国产电影。

02

看过拆弹专家1,再看2发现是少有的续集远好于首部的电影。

但没看过1,想去电影院直接一睹为快的小伙伴,不需要担心。

因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华仔饰演的也是两个不同的角色。

比起1最后红磡隧道的引爆场面,这一次“疯子”邱礼涛玩得更大。

开头就炸掉了香港地标赤鱲角国际机场。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场所,国际级枢纽,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

这在平常是想的不敢想的,市民还没疏散,连停机坪的工作车都还在正常运转着。

火焰如巨兽般,碾压整个机场,瞬间有种末世既视感。

然而不止机场,全片有六场爆炸,场场惊魂,从头炸到尾。

当全长2公里的青马大桥被拦腰炸断的场景,我是相当震撼的。

特效带来的沉浸感,给观众带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肾上腺素飙升。

为了真实性,特效还要加上实景拍摄,剧中流量巨大的中环、旺角、庙街、机场地铁站,都是实拍。

因为场面宏大,群演数量之多,现场布置的难度...等等

连邱礼涛导演都说,这是他导演生涯中,最难拍的一部电影。

其中枪战戏也很激烈、精彩。

你想不到已经59岁的华仔动作戏依旧干净、惊险,近身搏斗拳拳到肉。

跳天桥、被车撞、一路狂奔,都亲身上阵,给足临场感。

注重细节的华仔,因为角色右腿残疾,跑跳时的障碍和痛感都有鲜明体现。

除了全面升级的大场面,影片中的炸弹类型也堪称顶级。

拆炸弹的影视剧不稀奇,那么拆核弹呢?

说实话真的很少见,前所未有。

从第一部的C4炸弹直接升级为世界上最小的核弹之一,大卫克罗炮。

这种全程高能燃爆的观感,无疑是今年最炸的一部电影了。

03

但影片最“炸”的点不是炸弹,而是,拆弹的人。

在看的很嗨的同时,也会在剧情发展中不断思考潘乘风的黑化和救赎的过程。

拆弹专家潘乘风(刘德华 饰)乐于舍己为人,他战功赫赫,救下很多人。

战友董卓文(刘青云 饰)这样形容他:“为了救人,命都不要。”

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却因为一次事故断了一条腿,而被警队从拆弹一线调到文职工作。

潘乘风不接受,想要干回本职工作,并认为警队是用完即弃,在大闹无果后从警队离职。

为此,他思想走了极端,五年之后,他成为一个恐怖分子,还和队友策划了一项恐怖事件——炸掉香港的一个大厦和城市基建。

曾经的拆弹专家,就这样成了别人眼中的“定时炸弹”。

善与恶往往只在一线之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如果电影单纯讲的是一个好人变成一个穷凶极恶的坏人,那么故事就很平凡了。

《拆弹专家 2》的惊喜,或许就在于用心讲好一个故事。

邱礼涛用了一个很巧妙的真假记忆,走出以往老套的卧底套路,让情节扑朔迷离。

失忆后的潘乘风,分不清自己是警还是匪,他一边逃脱警察的追捕,一边查明事情原委。

“潘乘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带着观众在经历整个故事剧情,就像解谜破案一样,对主人公身份的探讨与追问。

使用埋伏线、叙事诡计等技巧,反转一个接一个,让你大呼过瘾。

这里我就不过分剧透了,大家去影院一睹为快吧!

04

影片在燃爆的视听享受,紧凑的剧情之外,还有着导演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表达。

跟刘德华同年出生的邱礼涛,是北上的香港导演中,还能保持这种锐度的。

他的产量也高得惊人,33年里完成了80多部影片。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可能是大量的Cult片和B级片。

比如《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血腥,暴力,奇情,那叫一个重口味。

但在娱乐性的表层里有他对边缘人和社会议题的关注,这也是邱礼涛入行之后一直在做的事。

1987年,26岁的邱礼涛拍出了处女作《靓妹正传》,根据演员林碧琪的真实故事改编,揭开了电影圈光鲜背后的黑暗。

九七回归时,他以真实案件改编的《等候董建华发落》——一位议员为狱中一群没有获得刑期的青年罪犯争取确定刑期。
从点到面触及司法公正、青少年问题、人道主义等。

而从1997到1999年,推出的《阴阳路》系列,反映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惶恐与不安。

后来,他在《叶问终极一战》里展现老年叶问的吃喝拉撒睡;

在《家和万事惊》里涉及空巢老人,忧郁症人群和炒楼话题;

也有关注性工作者的《性工作者十日谈》《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和 《雏妓》等

对社会题材的热爱,邱礼涛甚至一度表示过:

如果有投资方愿意投社会题材的电影,我会非常高兴,并且我会选择把《拆弹专家2》推后一点。警匪片今年不拍明年还能拍,但有关社会题材的电影,今年有机会不拍的话可能明年就没有了。

这次邱礼涛想说的,也随着这些炸弹一起爆出。


设计的主角人物,非典型英雄的潘乘风,不再是脸谱化的“好与坏”、“白与黑”。

从怀抱理想,到重塑记忆。


潘乘风在这过程中,经历着人性层面的不断扭曲与拉扯。

在混乱的情势中,他不断转变,一度踏进人性的灰色地带。

你看得见他的愤怒:

看得见他的脆弱:

也看得见他在被外界和内心双重挤压拉扯下的痛苦挣扎。

在真与假之间,他不断寻找自我和救赎,亦是“自我拆弹”的过程。

影片也借此完成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与探讨。

当主角吼出“我不是疯,我是痛。”“不是我有病,是这个世界有病。”时,无疑寄托着导演强烈的作者表达。

这些都是以往的同类主流商业片难以深入涉及的。
要我说潘乘风是近几年华语片中最具突破也可能最具争议的主人公。


刘德华诠释的也很自然很到位,不得影帝,天理难容!

当然演员和导演之间是相互成就的,从2017年开始两人合作的《拆弹专家1》票房4亿,拿下当年五一档的票房冠军;

2019年的《扫毒2》砍下近13亿票房;2020年《拆弹专家2》,票房和口碑的双线飘红。

今后也希望刘德华邱礼涛这对“黄金搭档”能够继续合作,交出更多这样的好作品!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