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哪吒》的热血造反,打破旧秩序,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浪漫,回溯唐诗宋词的辉煌,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带我们领略不同的世界。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电影在前行的道路上,仍存在着如缺乏未来感等短板,亟待突破。这其中,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核心表达手段,对于叙事、情感传递
电影,从视听语言开始 在电影的世界里,导演是造梦的魔法师,而视听语言则是他们手中那根神奇的魔杖。
从《哪吒》的热血造反,打破旧秩序,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浪漫,回溯唐诗宋词的辉煌,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带我们领略不同的世界。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电影在前行的道路上,仍存在着如缺乏未来感等短板,亟待突破。这其中,视听语言作为电影的核心表达手段,对于叙事、情感传递、风格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关乎电影能否引领时代潮流,保持前沿性与趣味性。
叙事:构建电影世界的基石 电影叙事如同搭建一座宏伟的建筑,而视听语言就是一砖一瓦。以《哪吒》为例,影片开场便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画面,将观众带入那个奇幻的神话世界。翻滚的乌云、电闪雷鸣的天空,配合着激昂且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瞬间营造出紧张神秘的氛围,为哪吒的诞生埋下伏笔。
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运动,如快速的推、拉、摇、移,将陈塘关的全景、李靖夫妇的焦急、太乙真人的慌张等场景有机串联,清晰地交代了故事背景与人物关系,推动叙事节奏步步紧逼。 在叙事过程中,镜头的组接方式——蒙太奇,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表现哪吒成长过程中遭受误解与排斥时,导演运用对比蒙太奇,一边是哪吒渴望玩耍的纯真眼神与孤独身影,另一边是村民们恐惧、厌恶的表情与驱赶动作,强烈的反差使观众深刻感受到哪吒内心的痛苦,也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促使故事朝着高潮发展。
这种通过视听语言构建的叙事逻辑,环环相扣,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让我们沉浸于电影所创造的故事之中。
反观一些中国电影在叙事上的不足,往往是未能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的丰富性。部分影片过于依赖台词讲述故事,而忽视了镜头语言的力量。比如某些情节,本可以通过巧妙的画面构图、光影变化来暗示人物心境、推动情节发展,却选择直白的台词表述,使得叙事显得单调乏味,无法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情感表达:触动观众心灵的琴弦 情感是电影的灵魂,而视听语言则是传递情感的桥梁。在《长安三万里》中,为了展现李白等诗人的浪漫情怀与壮志豪情,导演运用了大量充满诗意的视听元素。画面上,广袤的大漠、奔腾的黄河、皎洁的明月,每一帧都宛如一幅精美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诗意的大唐盛世。配乐方面,悠扬的古筝、琵琶等古典乐器演奏,与诗人们的吟诵相得益彰,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们一同感受着人生的起伏。当李白在月光下豪情万丈地吟诵《将进酒》时,镜头从他的特写逐渐拉远,展现出浩瀚星空与奔腾的银河,配合激昂澎湃的音乐,将李白的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等复杂情感推向高潮,深深触动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才情与壮志而感叹。
再看爱情片中,视听语言对于情感的细腻描绘更是至关重要。在经典爱情片里,导演常通过柔和的光线、舒缓的音乐以及男女主角深情对视的特写镜头,来营造浪漫甜蜜的氛围,传递出爱情的美好。而当爱情遭遇挫折时,则会运用灰暗的色调、急促紧张的音乐以及人物孤独的背影等视听元素,强化悲伤、痛苦的情感。
例如在《罗马假日》中,公主与记者在街头分别的场景,阴天的光线、低沉的背景音乐,以及两人饱含深情与不舍的眼神特写,将那份无奈与悲伤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 然而,部分中国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存在用力过猛或不够精准的问题。一些影片试图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强烈的音效来强行煽情,却忽略了视听语言与情感的自然融合,导致观众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而在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中,又未能充分利用视听语言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得情感表达流于表面,无法打动人心。
风格塑造:赋予电影独特的魅力 视听语言是电影风格塑造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导演通过对视听元素的独特运用,形成了各自鲜明的风格。如王家卫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光影、色彩和叙事节奏,营造出一种迷离、浪漫且充满怀旧气息的风格。
在《花样年华》中,昏暗的灯光、绿色的旗袍、狭窄的弄堂,配合着悠扬的爵士乐,将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那种暧昧、压抑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独特世界中。 张艺谋的电影则常常以宏大的场面、浓郁的色彩来展现独特的风格。
在《英雄》中,红、蓝、绿、白等不同色调的画面段落,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故事版本与情感氛围,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与视觉冲击,展现出东方美学中的大气磅礴与含蓄内敛。同时,影片中大规模的武打场面调度,配合激昂的音乐,彰显出一种史诗般的风格,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中国电影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就需要进一步强化风格塑造。但目前部分影片存在风格模糊的问题,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缺乏创新与个性,未能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方面汲取灵感,运用独特的视听语言,创造出更多具有鲜明风格的电影作品。
前沿性与趣味性:电影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影视听语言也在不断创新,以保持前沿性与趣味性。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例如一些科幻电影通过先进的特效技术,打造出逼真的未来世界场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在叙事结构上,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等复杂叙事方式的运用,也为电影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与解读空间,吸引着观众不断探索。
从趣味性角度来看,电影可以通过巧妙的视听设计,创造出幽默、新奇的效果。比如一些喜剧电影,通过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情以及独特的音效设计,引发观众的笑声。或是在画面构图上运用一些巧妙的视觉隐喻、双关等手法,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内涵。 然而,当前中国电影在前沿技术应用和趣味性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部分影片过于保守,未能积极拥抱新技术,导致视听效果缺乏新意。
在趣味性上,一些喜剧电影陷入低俗笑料的误区,缺乏对视听语言巧妙运用所带来的高级趣味。 视听语言贯穿于电影叙事、情感表达、风格塑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电影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电影要想弥补短板,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就必须重视视听语言的创新与运用。导演们应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潜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情感,塑造中国风格,以前沿性与趣味性吸引全球观众,让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云天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