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水饺皇后》观后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07 11:13 2

摘要:好长时间没看电影了,最近带着家人看了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看完电影,我坐在影院的座位上迟迟没有起身。银幕上滚动着字幕,耳边是片尾曲里马丽用沙哑的山东口音哼着的小调,眼前却始终浮现着那个蹲在潮湿出租屋里分面条的女人——她佝偻着背,把最后一根面条拨进女儿碗里,自

好长时间没看电影了,最近带着家人看了马丽主演的《水饺皇后》,看完电影,我坐在影院的座位上迟迟没有起身。银幕上滚动着字幕,耳边是片尾曲里马丽用沙哑的山东口音哼着的小调,眼前却始终浮现着那个蹲在潮湿出租屋里分面条的女人——她佝偻着背,把最后一根面条拨进女儿碗里,自己端起空碗假装喝汤。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母亲藏在围裙褶皱里的叹息。

一、命运不是砧板,但饺子馅必须自己剁碎

臧健和的故事像一把钝刀,剖开了生活的肌理。她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街头摆摊时,被城管掀翻的不只是饺子摊,还有一个女人最后的体面。可当她在泥水里摸索散落的饺子皮时,我看到的不是苦情剧里程式化的眼泪,而是指甲缝里渗出的血混着面粉,凝固成盔甲的模样。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凌晨四点剁肉馅的阿姨,她们从不谈论“女性独立”,只是用开裂的手掌把生活揉搓成团。

电影最刺痛我的,是臧健和面对善意时的警惕。当糖水伯递来那碗救命钱,她第一反应是后退半步;华哥提出带她移民时,她眼里闪过的是猎物般的警觉。这种近乎偏执的自尊,让多少在异乡打拼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何尝不是一边渴望温暖,一边害怕被施舍的滋味。

二、烟火气里的神性时刻

导演把香港拍成了流动的庙宇。湾仔码头的雾气中,饺子摊蒸腾的热气与渔船柴油味纠缠,红姐民宿走廊永远亮着的夜灯比教堂彩窗更神圣。当古惑仔头目因一碗饺子想起母亲,突然放下屠刀时,我竟不觉荒诞——在生存压弯脊梁的年代,食物确实是最后的救赎。就像我父亲总说,九十年代下岗潮时,邻居偷偷挂在我家门把手上的半袋面粉,比任何主义都更接近信仰。

但电影没有沦为廉价的温情主义。臧健和改良饺子皮时,面粉扑簌簌落在糖尿病检测单上的镜头,把励志故事扯回现实的地面。这个在商业谈判中高喊“我有骨气”的女人,也会在深夜攥着病历单发抖。这种撕裂感恰恰印证了生活的真相:所谓逆袭,不过是把委屈碾碎了拌进馅料,蒸出一笼勉强体面的明天。

三、当我们谈论母亲时,该用什么标点?

最让我破防的,是女儿偷用口红被掌掴的那场戏。马丽扬起的手悬在半空,颤抖的嘴角泄露了比愤怒更深重的恐惧——怕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怕坚强垒砌的堡垒出现裂缝。这让我想起高考那年,母亲发现我早恋时摔碎的瓷碗。当时只觉得她专制,如今才懂得,那飞溅的瓷片里,藏着她未能走出大山的青春。

影片结尾,已成为企业家的臧健和回到码头,对着虚空说“妈,我做到了”。没有嚎啕大哭,没有仰天长啸,这个始终挺直腰板的女人,终于允许自己露出被生活烫伤的褶皱。此刻银幕外的我,摸到了手机通讯录里“妈妈”的号码,却想起上周因为催婚和她吵翻的对话。原来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爱,就像臧健和只会用饺子包裹说不出口的歉意。

走出影院时,街边小店飘来韭菜猪肉饺子的香气。我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从来不是在歌颂成功,而是在记录普通人如何与命运讨价还价。当我们为房租焦虑、为职场委屈时,或许该学学臧健和——不必做乘风破浪的姐姐,只要能像她一样,在生活掀翻案板后,还能蹲在地上,把散落的面粉重新捏成月亮。

来源:杭州音浪量贩KT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