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友晒出北京文化财报数据,称这部春节档票房第三的电影不仅未盈利,反而让投资方血本无归。
4月19日晚,一则“《封神第二部》亏损近8亿元”的爆料突然冲上热搜。
网友晒出北京文化财报数据,称这部春节档票房第三的电影不仅未盈利,反而让投资方血本无归。
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痛斥“国产特效片就是烧钱无底洞”,也有人质疑“票房12亿都亏,钱去哪儿了? ”
次日凌晨,北京文化紧急发布声明,用词严厉:“所有非官方信息均为谣言! ”
公告明确,亏损8亿的说法与财报数据严重不符,公司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但声明并未平息争议,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亏损1.56亿,2025年一季度亏损2.2亿,合计3.76亿的亏损额虽远低于8亿,却仍让网友揪住不放:“所以到底亏了多少? ”
这场风波的焦点,是《封神第二部》的成本与收益之谜。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累计票房12.25亿,分账后片方收入约4.25亿。
北京文化一季度财报透露,公司为这部电影确认了9798万元收入,同时承担了2.89亿元成本,单季度净亏损1.91亿。
北京文化在声明中强调“电影信息以公告为准”,却未公开具体投资比例。
网友根据财报数据推算:若公司收入占比23.05%,则《封神2》总成本高达12.56亿,需至少30亿票房才能回本。
这一计算将“亏损8亿”推上热搜,但也遭到业内人士反驳:“连拍三部本就会分摊成本,不能单算一部亏损! ”
争议背后,是观众对国产大片信任度的撕裂。
《封神第一部》以26亿票房和豆瓣7.9分的成绩成为2023年黑马,片尾彩蛋中“魔家四将攻城”“昆仑仙界”等特效镜头拉满期待值。
《封神第二部》上映后,特效却被吐槽“雷震子翅膀像塑料”“三头六臂像网页游戏”,豆瓣评分骤降至6.4分,口碑滑坡直接影响了长线票房。
导演乌尔善的处境同样尴尬。
2月接受采访时,他坦言“第三部已剪辑完成,但需要观众支持才能做完后期”。
这番言论被部分网友解读为“卖惨营销”,有人嘲讽:“第二部拍成这样,凭什么让我们为第三部买单? ”
北京文化的财报数据,则暴露出更残酷的行业现实。
2024年公司营收3.17亿,同比暴跌46%;2025年一季度靠《封神2》收入撑起1亿营收,亏损却同比扩大14倍。
高达38496%的营业成本增幅,揭示了大制作电影“押注爆款”的高风险模式——赢则盆满钵满,输则满盘皆输。
这场舆论战中,最激烈的冲突点在于“亏损该由谁定义”。
北京文化坚持“以公告为准”,网友却认为“分账规则不透明就是耍流氓”。
《流浪地球2》《长安三万里》等同档期电影公开成本时,《封神》系列的“保密主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加剧了公众猜疑。
值得玩味的是文化价值的讨论。
北京文化在年报中多次强调,《封神三部曲》要“打造中华民族神话宇宙”。
但第二部中“姬发恋爱脑”“邓婵玉戏份突兀”等改编引发争议时,所谓的“文化输出”反而成了网友攻击的靶子:“这就是你们打磨十年的成果? ”
眼下,《封神第三部》仍在后期制作中。
北京文化在声明中未提及该片进展,但导演2月的采访透露“希望观众再给一次机会”。
信任危机遇上未完成的史诗,这场关于票房、成本与文化野心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glI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