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档票房大战尘埃落定,《水饺皇后》以断层优势问鼎冠军。这本该是值得庆贺的时刻,但当观众走出影院,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的吐槽声,却为这个票房神话蒙上阴影。
五一档票房大战尘埃落定,《水饺皇后》以断层优势问鼎冠军。这本该是值得庆贺的时刻,但当观众走出影院,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的吐槽声,却为这个票房神话蒙上阴影。
马丽饰演的山东女性"臧健和",在片中操着一口标准普通话,与满场粤语环境形成诡异割裂。这让人想起华表奖上惠英红为《我爱你》苦练河南方言的往事——当香港演员能为角色学方言时,内地演员却连基本的语言真实都做不到。这种敷衍,在女主被称作"大陆妹"的剧情里更显讽刺:既想赚取时代红利,又不愿深挖角色灵魂,最终只落得四不像。
影片的荒诞感在商战戏码中达到顶峰。日本投资人仅因"酱油用得贵"就砸下重金,参观完比五星级饭店还洁净的"小作坊"厨房后当场签约。这般儿戏的商业逻辑,连偶像剧都不敢这么编。更令人错愕的是量产速冻水饺的情节,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制品竟被吹捧成"妈妈的味道",广告植入之生硬,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
这种魔幻现实并非孤例。去年贾玲用"减重100斤"的噱头,将翻拍自《百元之恋》的《热辣滚烫》送上34亿票房宝座;沈腾马丽这对黄金搭档,更是凭着《抓娃娃》这类段子集锦式电影轻松斩获33亿。当"含腾量""含丽量"成为票房灵药,当演员的喜剧标签能掩盖所有表演缺陷,我们不得不追问:中国电影的评判标准,何时沦落到只认明星不认演技的地步?
对比张艺谋《满江红》的争议便知端倪。这部被嘲"一宅定乾坤"的作品,至少在剧本打磨和表演层次上保持着基本水准,却因没有流量明星加持而被贬为"烂片"。反观某些喜剧片,演员们在小品式表演中挤眉弄眼,就能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走出影院却连角色名字都记不住。
从《夏洛特烦恼》14亿到《独行月球》31亿,沈腾马丽的票房神话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喜剧类型的过度依赖。当《战狼2》的爱国情怀、《流浪地球》的视觉奇观、《唐人街探案》的悬疑推理都能成就票房奇迹时,为何市场仍对粗制滥造的喜剧照单全收?这或许暴露出更深层的创作焦虑: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太多创作者选择用段子堆砌取代艺术追求,用明星效应掩盖创作惰性。
当我们在影院里为明星包袱发笑时,是否也该为这种集体性的审美降维感到悲哀?票房数字可以粉饰太平,但烂片终究是烂片。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成熟,或许该从摘下"喜剧滤镜"开始。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