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让我评价,我觉得《大话西游》太超前了,在1995年哪个时代很难能被人接受。我觉得在2010年之前都很难被人接受。因为无厘头,因为电影背后反映的爱情、面对社会的无奈、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与爱情的妥协等等方面,也许后来才会让大家又共鸣感!
电影《大话西游》当年被骂烂片,现在却被称为经典,为什么?是时代变了,还是观众变了?
如果让我评价,我觉得《大话西游》太超前了,在1995年哪个时代很难能被人接受。我觉得在2010年之前都很难被人接受。因为无厘头,因为电影背后反映的爱情、面对社会的无奈、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与爱情的妥协等等方面,也许后来才会让大家又共鸣感!
这个结局……可能不容易懂
但出现在哪个年代,观众更习惯《红高粱》式的严肃叙事。当《大话西游》带着香港无厘头基因闯入时,就像穿着破洞牛仔裤参加国宴——审查部门看不懂孙悟空谈恋爱的设定,老一辈观众觉得这是"亵渎经典"。
特别是哪一首《一生所爱》的主题曲响起。让我们充满了满满的回忆,无论是至尊宝、紫霞都是非常经典的角色。
所以音乐有共鸣、剧情有共鸣,文化多元化,文化解读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能越品越有味道了!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这是认真打磨的作品,只是出现的时间有点超前。 再加上一代人的回忆,曾经我们看的是盖世英雄,看的是喜剧味道,看的是搞笑、神话、武打的层面。但一代人成长了,再次去看已经这些青少年已经经历了爱情、亲情、职场,再去看电影,身上总有一些我们的影子。
可能我们就是“他好像一条狗呀”落寞的孙悟空。爱而不得,只有分手!可能年少时候花心过,说过“曾经有份真挚的感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给她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三个字后面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其实说白了,从被骂到封神,其实是一代代人自己活成了电影里的样子,当年被喷成筛子的《大话西游》,现在成了80后刷屏、00后考古的经典。这事儿说起来特有意思,就像你小时候嫌弃的破校服,等毕业十年再翻出来,突然发现它居然挺潮。
只能说这部电影是生不逢时的倒霉孩子(1995-2000), 95年这电影上映时,大伙儿是真没看懂。那会儿录像厅里放的都是周润发拿枪突突,突然蹦出个谈恋爱的孙悟空,就跟涮火锅吃出巧克力似的别扭。记得当时有三大槽点:
唐僧变话痨:原著里正经取经的和尚,电影里居然唱《Only You》,大爷大妈觉得这是糟蹋四大名著。
笑点太飞:至尊宝被火烧裤裆、瞎子基情告白这些梗,当年观众笑完就骂"低俗"。
结局太丧:看着孙悟空像条狗一样走远,刚改革开放的老百姓哪受得了这个。
盗版碟救活的"地下经典"(2000-2010) 谁也没想到,这电影是靠盗版碟翻身的。当年网吧包夜的学生、城中村出租屋里的打工仔,半夜三更对着模糊的画质又哭又笑。这时候大家品出点味道了:
70后在至尊宝戴紧箍咒时,想起自己放弃摇滚梦进国企;
80后在紫霞说"猜中开头猜不中结局"时,刚经历初恋分手;
网吧老板发现这片子特别下酒,有人能循环看通宵;
表情包时代的集体狂欢(2010-2025),等80后混成公司中层,00后开始玩B站,这片子突然成了社交货币:
职场梗:唐僧的"你想要就说嘛"变成领导PUA语录;
恋爱圣经:情人节朋友圈必刷"一万年"台词;
中年破防:KTV里大叔唱《一生所爱》必灌三瓶啤酒;
考古热潮:up主们扒出朱茵眨眼镜头拍了27条,比现在流量明星敬业多了。
我们都在电影里照镜子 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最扎心的是这三层真相:
年轻时:觉得自己是踩着七彩祥云的至尊宝;
中年时:发现自己活成了啰嗦的唐僧;
老了后:才看懂牛魔王才是现实生活的本体。
说到底,不是电影变好看了,是我们都被生活揍成了电影里的模样。那些年笑过的无厘头桥段,现在品着品着就哭了——就像至尊宝突然在水帘洞照见自己成了孙悟空,80后也在某天加班到凌晨时,突然听懂了片尾那句"他好像条狗啊"。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
来源:曲事